有远见的父母,都敢于对孩子说“不”

有远见的父母,都敢于对孩子说“不”

对父母来说,学会拒绝也是一种责任。

有时候,比满足孩子更重要的,就是要对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虎妈

作者 | 暖心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最近,一条名为“这样让孩子开车上路合适吗”的视频被疯狂转发,点击量过万。

让孩子开车的原因是这样的:

一对夫妻,带着孩子逛街。路上,三岁多的儿子闹起了脾气,哭闹不止。

父亲为了哄孩子,就让他坐在自己的大腿上把控方向盘,自己控制油门刹车,以此来安抚孩子的情绪。

而坐在副驾驶的妻子并没有觉得丈夫的做法有任何的不妥,反而还觉得很有趣,于是,就拍了视频发朋友圈。

想想都有点后怕,万一方向盘没有掌控好,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只能说这对父母的心真的很大,无视交通规则,更不拿生命当回事。

这种毫无原则的溺爱,虽然一时间能满足孩子的快感,但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伤害。

孩子是如何被父母惯坏的?

想起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烟台旅游,因为孩子拿了一块石头,遭到工作人员的阻拦,于是这位妈妈便怒了,她理直气壮地说:

“一百四十元的门票,拿一块石头怎么了?”

“才两三岁的孩子,你想怎么着?”

“孩子哭了,就拿一个怎么了?”

工作人员一直耐心劝导,可是这位妈妈仍然不依不挠。

这样不讲道理的方式不仅暴露了她的教养,更给孩子做了一个“好榜样”。

因为孩子哭闹,就要由着他的性子来?

任何时候,孩子的眼泪,都不应该成为破坏规则和秩序的理由。

父母爱孩子,不是一味的纵容,更不是无原则的妥协。

要知道,这样的方式虽然能换得孩子一时的高兴,但也会成为孩子日后的漩涡。

不懂拒绝的父母,毁掉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价值观,更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懂拒绝的父母,是养成孩子坏性格的元凶。

电影《狩猎》里的主人公卢卡斯刚刚和妻子离婚,在一家幼儿园工作。

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很受小朋友的欢迎。

朋友的女儿卡拉,因为性早熟,很早便喜欢上了他,甚至对他表达了爱意。

卢卡斯拒绝了她的爱意之后,遭到了卡拉的报复。

她向学校谎称卢卡斯对她进行性侵,还伪造了一系列在邻居家哥哥听到的情景套在卢卡斯身上。

卡拉的报复让卢卡斯失去了工作,生活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居民常常殴打他,超市不卖东西给他,有人打他的儿子,兄弟和他反目成仇…

只因为他拒绝了小女孩的要求,卢卡斯的生活跌进了地狱。

影片中的小女孩像极了现实生活中脆弱的孩子。

因为一直活在父母的溺爱中,从未被人拒绝过,所以,当她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会无力承受,心里扭曲,甚至恶意报复。

中国儿童教育中心指出:一个孩子在品格或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生气,什么叫得不到,什么叫伤心,什么叫无助,这是一个不健全的性格发展。

当有人对他说“不”的时候,他会生气,无助,甚至不知所措。

有时候,拒绝孩子并不是不爱他,相反的,这些都是他成长必经的一段路。

而不懂如何面对拒绝,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毒药。

学会正确的对孩子说“不”,是让孩子知道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被拒绝也是人生的常态。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对孩子说“不”。

李玫瑾教授说:在孩子六岁前,必须学会跟孩子说“不”。

孩子3-6岁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父母一定要孩子学会“克制任性”。

简而言之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拒绝孩子,不要过分满足孩子无礼的要求。

李玫瑾教授曾经分享过自家的故事:

有一天,她女儿提出了一个购物需求,被她拒绝后,便大哭大闹。

当时,冷静的她任凭女儿怎么哭闹,都没有妥协,而是把女儿带回了家中。

回到家,女儿依然哭闹不止,她只是和女儿一起呆在房间里面,对她不理不睬。

就这样,李玫瑾教授静静地坐在旁边,看着女儿哭,直到她哭的精疲力竭。

孩子哭累了,见父母的态度依然坚决,便也作罢。

从此以后,女儿再也没有提过无礼要求。

拒绝孩子,并不是意味着父母不爱他,只是在告诉孩子,他的某些行为不合适。

“不”不仅仅是一种回答,更是一种教育策略,通过说“不”,能够帮助孩子发展成自律、自立、尊重他人的能力。

拒绝,是为了帮孩子更好的成长,那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孩子说“不”呢?

我们可以借鉴李玫瑾教授的“四不要”原则:不要骂、不要打、不说教、不走开。

这几个字是父母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对于你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哭闹,也不会满足你。

学会拒绝孩子,看起来是一场严厉的教育,但却能避免孩子很多的错误。

1. 给孩子立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首先要给孩子建立规则。

前不久,kimi的妈妈陈若仪发了一条微博,说孩子最近迷上了玩魔方。

她规定,孩子一次只能玩25分钟的平板电脑,于是孩子便把25分钟的时间全部用来玩魔方,还在旁边放了一个计时器。

父母给孩子制定好了规则,大部分孩子都能按时遵守约定,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规则的建立,能让孩子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更好的培养他的主观意识,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2. 与孩子共情

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一书中说:在公共场合,如果孩子非要买玩具,大声哭闹时,我们要温和地照顾孩子的情绪,小声地说:宝宝,你现在是不是不舒服呀,是不是很想要这个玩具?这时候,会发现孩子的情绪在慢慢的平静下来。

父母首先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与接纳,然后再向孩子提出建议,孩子才能欣然接受。

对于孩子来说,听到他们说什么,看到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作出回应,是最有力,最自然的激励。

与孩子共情,在心理学上能降低孩子的抵触,也能顺利接受父母的意见。

3.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美国著名教育家克莱尔.勒纳表示: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有权力控制局面。

面对孩子过多的要求,我们不能直接拒绝孩子,因为这样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在孩子1-3岁的时候,是孩子探索世界能力增强的时候,这时候,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选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给孩子选择的时候,不需要太多,二选一即可。

比如说当孩子要玩手机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和妈妈一起玩积木或者是和爸爸一起玩拼图。

不要直接对孩子说“不”,换一种方式,给孩子留一条“后路”,适当给孩子选择的权力,这样能替代他的满足。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如果爱过了度,就变成了纵容。

“爱之深,责之切”,父母爱孩子,不要盲目的被爱所支配,要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

爱的本质不仅是给予,满足,它更是一种面对人生的风雨,能不畏惧前路的艰辛的能力。

学会对孩子说“不”,才是父母对孩子最深处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