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枪械为何会有理论射速和战斗射速?

自动枪械为何会有理论射速和战斗射速?

自动枪械就是机枪和突击步枪、冲锋枪...这类的连发枪械,为何有理论射速和战斗射速还得从自动枪械的始祖马克沁重机枪说起。图片上是参加一战的“英属印度军队”的重机枪阵地,使用的是“英版马克沁重机枪”,观察最近的这一挺可以看到,它有比较长的橡胶管与机枪套筒和外水箱之间相连接,因为马克沁重机枪是水冷散热的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的333发帆布子弹带,在水的强制冷却散热下,这条弹带可以连续发射完毕,也就是说“马克沁”可以不间断的一次射击333发子弹。

来福线枪械出现之后,枪管散热的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子弹在发射的过程中先要击发弹壳里的发射药,产生高温膨胀气体,再推动子弹头在枪管内高速旋转,然后飞出枪口...但是,发射药的膨胀气体温度很高,再加上子弹头与膛线的高速摩擦,会产生非常高的热量,早年间的步枪都是“拴动式”,也就是打一发子弹拉动一次枪栓使第二发子弹上膛,通常情况15发/分钟就是非常高的射速了...射速慢这对于枪管起到间接散热的作用,可以让枪管耐久性能得到了提高。

美军的M1917重机枪也是水冷散热,这枪从一战开始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甚至在“东北亚战争”当中也使用过,出现了“民二十四”与M1917两型水冷重机枪对射的战斗。

但是,自动武器出现了以后,枪管的散热问题越发突出了,早年间的钢铁冶金工业水平很低,枪管的强度和耐高温能力都很差!如果较长时间的连续射击(马克沁是600发/分钟)也许射击不到200发枪管就耐不住高温出现红热状态,再进行射击枪管有炸裂的危险!

枪管红热之后会让钢的结构发生变化,也就是钢的结晶体和晶体链之间的间隙增大,从而导致了钢材的内部的疏松和“理化性能”改变,使枪管强度大幅度的降低...为此早年间的机枪必须在枪管外面加上“水冷套筒”采用水冷强制降温的方式不使枪管出现红热,水在100度才能蒸发,所以机枪在射击过程中枪管不会出现红热状态,如果水形成蒸汽可通过胶管被引导到外水箱与冷空气接触后冷凝,又恢复到水的状态,再将水重新倒进枪管套筒内就又可以进行水冷降温了,所以“马克沁重机枪”才可以连续射击333发的一条弹带。

鬼子的“九二式重機関铳”就在枪管上安装了大型散热片。

由于水冷机枪重量太大,不装水的重量就超过了40公斤,严重的减慢步兵的行军速度,使部队机动能力大大的降低,并且在战场上并不是任何地方都有水源的,没有水怎么给枪管散热?正是由于这个弊端,一战结束后各国在解决机枪散热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方式,一种就是给机枪增加“散热片”或者将枪管加工成“螺旋状”,有了散热片或者散热螺旋,机枪的枪管进行战斗射速时就不会出现红热状态...散热片或者散热螺旋这类机枪,包括我们熟悉的:ZB–26、大正十一式軽機関铳(歪把子)和九二式重機関铳...等等,散热片虽然代替早期的水冷套筒,但是机枪的重量没有多少降低,机枪组的负重和连队的机动能力并没有提高,而散热螺旋机枪在进行连续射击的时候,升温热量高于散发热量也会让枪管出现红热状态。

而另外一种给枪管散热的方式就是更换枪管,比如说:德军的MG–42通用机枪,由于理论射速到达了1200发/分钟,它还没有单发射击能力,扣一下扳机十多发子弹就打出去了,射速极高,有“希特勒电锯”之称,这样的高射速散热片和散热螺旋显然是不管用了,所以德国将MG–42采用更换枪管散热的方式,有就是当它射击完成100发(125发)的弹链之后就要更换一根备用枪管,这样就可以继续射击了,而射击完的枪管待在一边散热,等不烫手后再继续周而复始的更换,直到战斗结束。

MG–42通用机枪更换枪管的速度取决于机枪副射手的熟练程度,通常情况下几秒钟就能更换完成,但是在战场上射击完的枪管是炙热的,绝不能这样徒手更换,需要使用石棉布,如果石棉布丢失了可以直接将卡箍打开再将枪管倒在地上就行了。

实际上不只是MG–42进行更换枪管散热,美军的M2重机枪也采用这种方式,图片上正在给M2重机枪更换枪管,需要戴石棉手套,否则把手烫掉皮了,不过M2重机枪使用50发弹箱+弹链供弹,打完后要更换弹箱,这也能让枪管得到一点冷却时间。

二战结束后,由于武器装备已经多样化了,重机枪的战场任务大为减轻,作为营连作战分队的主要核心装备,它的火力打击距离是600~1200米,再往上有自动榴弹发射器,2000米外则是营连所属60/82(81)毫米迫击炮的火力打击距离,5000米外还可以呼叫师团(旅)级火力支援,重机枪在这么多的增加武器装备当中的地位显著下降了,看好800~1200米这一段的射击距离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在像一战、二战时期那样持续不断的射击,一次战斗能打上2~4个弹箱100~200发子弹就已经很多了。

注意W85重机枪在射击时的射速,看弹链...通常都是3~5发的短点射,其实重机枪根本不是影视剧里的那样,像泼水一样的射击,要是那样射击枪管早就完蛋了!一个步兵连在徒步行军的时候重机枪班组最多携带8个50发弹箱,哪能允许你那样“痛快”的射击?重机枪是压制敌方火力核心装备的,子弹没等开战几分钟就打没了,这仗还打不打了?

我军89式重机枪的组成,图片里可以看到有两名供弹手,背上被了三个50发弹箱、手里还提着一个,加一起是8个弹箱,我军步兵连一般配置两挺重机枪,平均每挺配备200发子弹和一根备用枪管。

所以说,重机枪虽然理论上射速在600~1000发/分钟,但是到了真正的战场上根据战斗的激烈程度,战斗射速也就50~100发/分钟了不得了,就这个射速还得省着使用,既要让枪管得到较长时间的冷却,又要节省弹药。

轻重机枪有战斗射速,突击步枪也是一样的

比如说:图片里是外国枪械米正在试射我国制造的56式冲锋枪(突击步枪)它的理论射速是300发/分钟,但是时间作战当中不会有这么高的射速,战斗射速一般在150发/分钟就非常快了!

通常来说56式冲锋枪使用的是30发弹匣,在真正的战场上100米距离交战时采用3~5发的点射方式,而不是将扳机一扣到底将“一梭子子弹”向泼水一样打出去,要知道一名战士在携带56式冲锋枪子弹只有200~250发左右(250发是极限了)子弹是要省着用的,否则敌人没打倒几个,自己的子弹先消耗完了,敌人若是冲过来怎么办?

注意这张动图里射手扣动扳机的动作,都是几发点射,而不是将扳机扣住就不松开了,这才是在战场上正确的射击方式,普通步兵战士从进入到新兵连起就被时刻教育节省弹药。所以,使用56式冲锋枪在内的自动武器,大部分情况都是点射,一弹匣30发子弹要至少持续射击5~8次才行,才能换弹匣。

当然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如果在近距离有敌人营连级集群冲锋过来,这就需要使用密集的连续射击火力将敌人压制住,否则就会阵地丢失,

图片上就是对付密集冲锋敌军的射击方式,先是一两发对目标的试射,然后扣住扳机将弹匣里的子弹打光(不到三秒钟),通常来说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轻机枪,它使用100发弹鼓供弹,持续射击能力要比56式冲锋枪好一些。

总之,56式冲锋枪在100米外对敌射击时采用每次3~5发的短点射,一个弹匣要使用6~8次为佳,这样既可以精准的瞄准射击,还能节省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