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总抱怨孩子拖延,却不知道,你完全错怪孩子了

家长总抱怨孩子拖延,却不知道,你完全错怪孩子了

文|文儿

老公是个急性子,总会在周末出门时催孩子“快点”“快点”,同时,他也常常为孩子的“拖延症”而焦虑。想想也是,面对大人的火急火燎,孩子仿佛生活在另一个空间里。洗脸时,她会对着脸盆发愣,让她快点洗她还会委屈地说“我只是在看盆里的鱼”,而那无非是盆底贴纸上的图案罢了。让她换个鞋,也磨磨蹭蹭,蹲在地上说有小蚂蚁。哎呀,我怎么养了这么个慢性子?

老公曾试图改造孩子,可惜,他的催促大法不管用,还常常念叨得孩子两眼含泪。实在无奈的他某天竟问我“要不咱们再生个?”

其实,家长也别总抱怨孩子拖延,因为这完全是错怪孩子了。因为,“没有时间概念”是学龄前孩子的特点。既然孩子对时间毫无概念,他们又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拖延呢?


多大的孩子才会初步有“时间概念”?

一到两岁的孩子,开始明白白天和晚上的区别。三岁的孩子初步开始认识“早上”“中午”“晚上”等时间概念。孩子到了五岁之后,才初步具备认识钟表的能力,对小时、分钟有进一步的了解。

当然,这是根据一般孩子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的。如果从心理学角度看,时间概念其实是指对时间的感知力,也就是“时间知觉”。它包含两个方面: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

顾名思义,时序知觉时指知道事情发展的顺序性,指哪件事发生在前,哪件事发生在后。

而时距知觉时指时间持续的长短,比如我玩游戏玩了多长时间,吃饭又花了多长时间。

一般来讲,3-5岁的孩子才初步理解时间先后顺序,而5-8岁孩子,才开始理解大概等多久才到一分钟。

因此,在孩子年龄不到,家长又没刻意训练孩子时间概念的前提下,指责孩子拖拉磨蹭,其实是在错怪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

养成规律作息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时序知觉

对孩子来讲,规律作息不仅能带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对下一步要进行的事情有预期,从而产生一种掌控感,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时序知觉。毕竟,在作息规律的家庭,孩子看到妈妈来给自己刷牙,就知道下一步要洗脸、洗脚,再下一步要上床读绘本、关灯睡觉了。


多用时间词做游戏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游戏能加深他们的理解力。家长可做“一分钟”游戏:在一分钟时间里,看孩子能搭几块积木,能吃掉几块饼干,慢慢让孩子对“一分钟”产生概念,时间到了就喊停。此外,游戏也可类推至“五分钟”“十分钟”。

借助工具引导孩子认识时间

沙漏、各种计时器都是很好的认识时间的工具。家长在给孩子下任务后,善用计时器来衡量时间进度,能给孩子以紧迫感。比如,规定玩二十分钟后出门,计时器开始计时,等到点铃声响起,孩子就要无条件起身换鞋、出门。这样的计时类训练,可避免孩子拖拉懒散。

----------------------

关注【小屁孩儿】,你想了解的儿童心理、亲子关系、儿童性格发展、家庭教育、双商开发,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除了原创漫画文章,我们还会定期给您奉上实用教育小贴士,让你和孩子的关系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