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少的儿童,往往爱发脾气

说话少的儿童,往往爱发脾气

最新研究指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发脾气的情况存在明显的联系,说话少的幼儿会有更频繁和严重的发脾气的行为,而那些两岁多还不太会说话的,发脾气的风险是语言能力发展正常的幼儿的两倍。同时有语言障碍的人群患精神疾病的风险还较高,且易于出现社会情感问题。

2019年11月23日,孩子们参加活动。 (新华社 柴婷/图)

儿童发起脾气来,很多父母往往没辙,用成人世界的思维去耐心讲道理,也不一定有用。而对于年龄更小的幼儿来说,想正常沟通就更难了,一旦发起脾气,大人能采取的措施更加有限,尤其是对其中频繁发脾气的。

他们为什么要发脾气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最近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严重乱发脾气,可能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不行有关。

语言能力与发脾气

正常来说,幼儿发脾气是很普遍的现象,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这类感受,可能是饿了、累了或者不舒服了,等等。类似现象如果偶尔发生,可能反映出父母照顾得还不够到位,但如果频繁地发生,不仅意味着家中将没有什么安宁日子了,还可能预示着孩子患精神类疾病的风险升高。

2019年11月,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在《应用发展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发脾气的情况存在明显的联系,说话更少的幼儿会有更频繁和严重的发脾气的行为,而那些2岁多还不太会说话的,也被发现更易发脾气,他们严重发脾气的风险是语言能力发展正常的幼儿的1.96倍,接近2倍。

这里的幼儿主要是指1至3岁的可能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过去,说话少、说话晚与发脾气之间的联系很早就有零星经验证据,而最新研究通过对近2000个样本的调查分析,用更大规模的数据证明了这一联系,也为提前了解幼儿语言障碍风险和精神疾病的风险提供了一定依据。根据这项研究,通过语言表达能力和发脾气情况去评估幼儿相关风险的操作,可以提前至12个月的时候。

那么父母如何去评估自己的孩子说话是不是偏少,是不是偏晚呢?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西北大学沟通科学与障碍系科学家伊丽莎白·诺顿(Elizabeth S. Norton)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父母通常对孩子学会说几个词比较了解。评估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当他们24个月的时候,应该能够说50个甚至更多的词,并且能够将两个词组合起来。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孩子,其经常或者严重发脾气的可能性是其他同龄人的两倍。”

这些联系是在考虑了幼儿年龄、性别和家庭收入等情况后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只不过从程度上来看的话,说话晚的情况在男孩里比女孩略微多一些。至于家庭收入方面,说话晚的情况虽然与之关系不大,但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幼儿严重发脾气的比例明显更高。在性别方面,女孩发脾气的程度平均来看比男孩更高,这与以往的类似研究相反,显示存在冲突。而严重发脾气的情况通常具有破坏性,比如又打又踢。

爱发脾气者更易患精神疾病

至于为什么说话多少与发脾气的情况会产生联系,中间的逻辑关系可能很复杂,仍然没有确切的解释。但伊丽莎白·诺顿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例如,可能是一些幼儿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为此感到沮丧,进而采取发脾气的方式。或者一些幼儿本身生物学因素上就易怒,然后他们频繁发脾气的行为又导致他们缺乏与他们的照看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机会。”

也就是可能既存在遗传方面的因素,也存在养育环境等社会层面的因素。而要想准确回答这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就目前而言,从语言发展上的问题分析发脾气的风险,再提防可能潜存的精神疾病风险,对家长和医生来说显得更为紧要。

已经有大量研究指出,频繁或严重地发脾气是精神健康风险的一种信号,其造成的精神问题可能是抑郁、焦虑等内在的感受,也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外显的病症,甚至导致干出其他具有破坏性的行为,给家人和社会带来压力。

语言上有障碍的话,风险也不容小觑。根据不同研究中报告的数据,有语言障碍的人群中同时还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可以从33%到71%,他们更多地表现出挑衅和好斗的行为,出现社会情感问题,以及焦虑、抑郁等。

幼儿一般在12个月左右就开始说话了,能说几十个词,18个月左右的时候,就能将词语组合起来表达意思。在整个幼儿人群中,24个月还不太会说话的大概占10%到15%。这些学会说话时间偏晚的人中,又有40%左右的人会在学龄阶段诊断出语言障碍问题,其余60%可能确实只是发育迟缓,语言水平偏低,但后来能赶上,终究是一件幸事。这一部分孩子的存在,也使得幼儿阶段想就语言障碍下结论变得困难。

而最新研究所建立的“说话晚”与“发脾气多”两者之间的2倍的关系等,为临床实践上提前识别和开展干预提供了一定参考。识别幼儿的语言水平和发脾气情况是快速、便宜而又易于操作的,将两者结合起来去评估精神疾病的风险,以及开展语言障碍的治疗,或许会有所帮助。

提前识别与干预

伊丽莎白·诺顿建议,父母和医生应该密切关注语言能力发展慢或经常发脾气的孩子。如果孩子们不能有效地使用语言,那么他们可能需要去看相关的医生。对父母来说,应该尽可能多地为他们的孩子提供高质量的语言环境。

当然,实际生活中,频繁而严重地发脾气的情况只是少数,对父母们来说,更普遍的情况是要应对时不时出现的程度较浅的发脾气的现象。一般而言,儿童随着年龄增大和语言沟通能力的提高,发脾气或者说动不动就哭的情况会明显减少,因为他们学会了更多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后,再遇到某个困境,比如想要什么东西或者受了其他委屈,就可以先用语言来表达想法而不必一上来就诉诸于发脾气。这个时候出现更多的其实主要是一些父母们口中所谓“顶嘴”的现象。

但儿童一般不会故意气家长。对于稍大一些孩子的发脾气,更有可能是学习的结果。如果孩子每发一次脾气,家长就被迫地满足了他们原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他们就学会了通过发脾气的方式来获取他们想要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家长相当于通过奖励不良行为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错误的教育。如果一些家长因此也来了脾气,对孩子接着就是一顿打,将儿童发脾气理解为故意气自己,相当于错上加错。

幼儿和低龄儿童正处于学习社会规范和个性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不应像儿童一样情绪行事,而是要通过正确地区分儿童的行为是否合理来施以教育,明显不合理的应以适当方式纠正,合理的还是要尽可能满足。如有可能,应尽量通过增加儿童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学着对自己的事情有控制感,而不是被安排和命令一切。人都是有独立思想倾向的,强制力只能压制一时,如果长到青少年时还只能靠发脾气来解决问题,对家庭关系可能是一种灾难。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