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东北前遇到三大问题,黄克诚这样应对,彰显其过人战略头脑

进军东北前遇到三大问题,黄克诚这样应对,彰显其过人战略头脑

(帅克声明: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1946年9月,日本投降后,中央决定采取“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东北。根据这一战略部署,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全部开赴东北。这么大一个战略行动,进军前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和矛盾。当时,对于新四军三师来说,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部队要不要带武器的问题。第二个是部队要不要带棉衣的问题。第三个是部队途经山东要不要停留问题。

对于这三个问题,黄克诚是如何应对的呢?

部队不能离开武器,黄克诚要求三师部队,不但要带上武器而且要全副武装

当时有人主张不带武器主要考虑是:日本人刚一投降,可以接收大量的日军武器。这些武器远比当时新四军三师的武器要先进。日本人在东北有很多的兵工厂,这些工厂屯积大量武器装备。更有甚者认为,日本兵在溃逃时丢的武器到处都是。据转发的一份先期进入东北的一个部队领导的报告称,“在沈阳及各地堆积之各种轻重武器及物资甚多,无人看管,随便可以拿到”。因此,进军东北部队没必要自带武器。

对此,黄克诚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一是他对这种说法本身就持怀疑态度,“堆积武器甚多”是经不起认真推敲的。二是几万大军几千里行军,不带武器,一旦遇到情况怎么办,真到那时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三是日本虽然投降了,但国民党一直在虎视眈眈,在抗战期间都没有停止过摩擦,何况现在呢。因此,绝不能心存侥幸。于是,黄克诚断然决定,进军东北部队武器不能留下,一定要全副武装上路。

挺进东北路途漫漫,黄克诚坚持三师部队,不怕负重一定要把过冬棉衣带上

关于带棉衣问题一般人并不容易想到。因为当时正值八九月份,依然是阳光明媚、天气温和、花鲜草绿。还有一些人是不理解:几千里长途行军负重这么多,很容易使部队太过疲劳。甚至有的还发牢骚说:武器带也就带了,但天气这么热,居然还带上棉衣,纯属多余多虑。

黄克诚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想得更长远更深入,几千里徒步行军,光行军时间就得需要两三个月。现在是九月,到东北后可就是十一二月份了,东北在那时候的天气已经是很冷了,基本上都是天寒地冻了。最主要的是东北是新区,日本人占领多年,我军在东北没有后方可依赖,到那时候再想办法筹集过冬棉衣,那可就完全来不及了。最终,黄克诚决定,同武器一样,棉衣也必须自带。

历来注重兵贵神速,黄克诚建议三师部队,不在山东停留直接开赴东北前线

就在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部队启程北上之时,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曾指示:“部队到达山东后,要停留一个时期,休整待命”。

黄克诚感到,党中央已作出进军东北这个重大战略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率军开赴东北是当务之急的战略任务。向来大军行动,注重兵贵神速。一旦停留,或者因为各种不必要的情况而拖拉,往往会耽误大事。蒋介石和国民党军也已开始对东北地区蠢蠢欲动,他们可凭借海运等运输方式,而我们只能靠徒步,因此,我军进军东北必须争分夺秒,紧往前赶。

基于这些考虑,黄克诚在行军途中于10月4日向中央军委发电建议“部队不宜在山东停留”。10月6月,中央军委复电同意黄克诚的建议,指出:“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第3师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

根据中央军委最新指示,黄克诚率领三师浩浩荡荡开赴东北。

主要参考文献:《黄克诚传》《黄克诚年谱》《大将风云录》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