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一日三餐能有多奢侈?

清代皇家一日三餐能有多奢侈?

所谓“王天下者食天下”,至清代,紫禁城那金碧辉煌的宫廷中,膳食越发精美讲究,到清乾隆弘历在位期间,全国各地的名优、土特产品按年、按季、按月,以各种名目进入清宫。采办皇帝的饮食材料还经常要向宫廷金库支银,在市场购买新鲜的鱼、肉、时蔬。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廷规定,

“内廷等用猪、鸡等项,派膳房官员向光禄寺领银二万二千两买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这项银两增至三万两,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御膳房每年实销三万数千两,平均每天用银近百两。这是什么概念?《红楼梦》中刘姥姥说,20两银子够庄户人家用一年。那么,皇帝这一天近百两的银子究竟是怎么“吃”出去的?

清代宫廷事务管理机构称内务府,其下属的御膳房总管皇帝每日的早、晚两膳。皇帝平时一人单独用膳,但没有固定的用膳地点,经常是皇帝起居的宫殿,或是在皇帝办公的地方临时摆膳桌就餐。在皇帝随行的人员中,就专门有一位御膳房的太监背着皇帝的餐桌随侍在旁。皇帝的御膳房分内膳和外膳,设灶一百多眼,有厨役约三百名。平时菜品多由外厨房做成,然后用挑盒送到内膳房。内膳房备有多件炭箱,上面置放铁板,所有菜品都用粗瓷碗盛好,放在铁板上加温备用。皇帝“传膳”的旨令一下,立即摆桌、用膳。

当然,这时候端到皇帝眼前的膳食早已从粗瓷碗脱胎换骨成精致的食器。根据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宫内务府的《膳底档》记载,我们可以了解皇帝每天的早膳是什么样的规模:


正月十六日印初二刻(早晨5点30分),请驾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用春寿宝盖盅奉上。这是皇上早起用的补品。卯正一刻(早晨6点15分),皇帝在养心殿东暖阁进早膳,以专用的填漆花膳桌摆膳,桌上有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用五福珐琅碗盛的酒炖肉炖豆腐一品、清蒸鸭子糊猪肉鹿尾攒盘一品,在这些用色彩艳丽的珐琅食器盛放的华贵大菜中间,配的是用黄地暗云龙纹瓷盘盛的竹节卷小馒首。皇上早上用的汤膳则是用金盖的五谷丰登珐琅碗盛的老米水膳(类似今天的米粥)。

此外,还有众嫔妃们进奉的珐琅葵花盒小菜、珐琅银碟小菜。这些都是供皇帝一人吃的,另外还要设有“额食”四桌,即皇帝赏赐嫔妃用的膳食,摆有羊肉丝、奶子、饽饽、盘肉等三十多道菜品,均由图案吉祥的精致食器盛摆。

这是大清皇帝在普通的一天用的普通的一次早膳,饭食之华美自是寻常人家不可比,食器之讲究更彰显皇家之华贵。我们今天鉴赏一件乾隆时期的白玉错金碗、粉彩花卉攒盘或者珐琅彩瓷碗,惊叹于其精美的工艺、华贵的气质,将其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玩味,何曾想过,当年皇帝只是用它吃饭而已。

珐琅器因其色彩鲜艳明快、雍容华贵而深为清宫廷所喜爱,珐琅质的食器自然是清皇室所常用。

珐琅器是指将多彩的珐琅釉烧制于金属胎表面的工艺制品,大约在元代时从欧洲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中国的著名工艺“景泰蓝”就是此时产生。清代康熙年间,中国匠人将这珐琅装饰手法转到瓷胎上,于是,华丽的“珐琅彩瓷器”诞生了。

那么,这样的美器又该盛什么样的美食?

在以奢靡著称的慈禧太后的膳食单上,有这么一道菜品:将绿豆用特别的方法泡发成短而粗的豆芽,掐去头尾,只留其中短杆,再用针在豆芽杆中扎孔,注入特制的调味鸡肉茸、猪肉茸,如此重复操作,将千百上万根注入了肉茸的豆芽做成菜品——设想一下,将这道无比精细、繁琐“醋烹掐菜”盛在华丽的珐琅盘中,那景象该是能赢得挑剔的慈禧太后的认可吧。

食之精美自是常人所喜爱,食之铺张更是皇帝之追求。我们不妨来看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的一次宫廷盛宴,据史载,在清代宫廷的节庆筵宴中,最具规模的就是这次在乾清宫举办的“宗亲宴”。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腊月,北京城已经洋溢着临近新年的喜庆,紫禁城中更是弥漫着欢乐的气氛,因为皇帝下了特谕:凡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以下十代宗室子孙,正月初十要齐集乾清宫普宴“宗亲”;宗室王公中没有顶戴的,给予顶戴,五品以下及闲散人员,一律给予四品职级。这可真是皇恩浩荡。离筵宴还有一个月,乾隆帝就下旨对筵宴程序、肴馔品种、桌张安置、赏赐物品、赴宴者所穿服饰等,一一明确奏准。临近筵宴日期,乾隆帝又于正月初三、初六、初九先后三次发下谕旨,具体设定了有关筵宴的各种事宜。

到了正月初十这天,只见乾清宫装饰一新,乾清宫外东西廊下,设摆清代宫廷雅乐“中和韶乐”的各类乐器,殿外列有茄吹、杂技、百戏等表演舞队。乾清宫丹陛正中支张着黄色的落布,幕前的站案上设铜镀金的大酒瓶、酒罐、酒提等大宴用品。乾清宫前甬路下东西各置桌案,上摆赏赐之物。乾清宫就近搭设蓝色凉棚十个,备放宴席物品与饽饽。宫殿内以及殿外廊下直至殿外甬路两旁,已整齐有序地摆下两百六十七张宴桌,宫内外好一番大宴将启的隆盛气氛。

大宴的中心当然是乾清宫大殿,殿正中地坪台的宝座前,今天增设了一张皇帝金龙大宴桌,宴桌上铺围着黄缎绣金龙镶宝石的桌案围罩。宴桌上靠近座位处正中已经为皇上摆下金盘、金碗、金碟、金勺、金镶象牙筷等进食餐具。餐具左边摆着奶饼、奶皮及干湿点心;右边则摆着酱小菜、水雍菜、芥菜缨、青酱等佐餐调料。餐具前,八路膳食已然由近及远地铺开:头路正中摆四座金顶缠松枝的松棚果罩,内放青苹果,以求大清社稷平安,两边各摆一只插有鲜花的花瓶;二路摆有华丽精致的珐琅高足碗九只,内盛品种多样、凝脂裹翠般的蜜饯食品;三路摆瓷质折腰碗九只,配以各式满洲饽饽、各色点心;四路摆红雕漆果盒两副,盒内还盛有微型果盅十件;五路至八路则摆放冷膳、热膳和杂色相和的群膳共四十品,关东鹅、野猪肉、羊肉、鱼、野鸡、孢子肉等精制的菜肴配以各色华丽多彩的珐琅食器、形质精美的瓷质食器,更将皇帝大宴桌绘成一幅无与伦比的美食美器之画卷。

辰正二刻(早晨8点30分),74岁的乾隆皇帝乘暖轿从养心殿驾临乾清宫,乾清宫内外赴宴列席的五百多名王公大臣这时已经在殿外正门两旁按辈份等级序立恭候着。乾隆帝在悠扬的中和韶乐声中走上宝座坐定,看着殿内外这一众恭身肃立的朝服顶戴,胸中定然生出对自己文治武功尤为自负的豪情。乾隆中期,清代国势达到极盛,国库资金充盈,社会经济繁荣。乾隆这次大规模的盛宴当真是应时而为,既可凝聚皇族核心力量,又是彰显自己治下的朝廷实力。

皇帝落座,筵宴正式开始。在御前大臣的引导下,众王公、贝勒、贝子等,在赞礼官的引导下,依次来到殿前向乾隆行三跪九叩礼。再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礼仪,宴席便以皇帝进奶茶开始了。对于清廷来说,这是满族先祖留下的饮食传统,故而尤为重要,一直保留。饮奶茶的茶具也相当讲究:皇帝饮奶茶要用白玉嵌红宝石的奶茶碗;殿内、殿外廊下的王公要用玉奶茶碗,其他赴宴者也要用精美的瓷质奶茶碗。

饮过奶茶,才用食膳。筵宴中,各王公桌上的肴馔虽比不上皇帝大宴桌,且有明确的等级规格——乾清宫殿内和殿外廊下所摆的七十二桌要用一等肴馔,以下的二百多桌则用二等馔——但同样内容丰富、制作精美、食器考究:二百多桌、五百余名与宴者面前都是银碟、青龙瓷盘盛肉,精致的螺蛳葵花盒盛小菜,规格极高的青龙瓷碗、八卦云鹤瓷碗盛汤;一等席用银错金万寿字火锅,二等席用锡制火锅。筵宴间,南府艺人杂技、百戏不时演奏凑趣,至戏演毕,筵宴礼仪即告结束。整场宴席真个金盘共玉碗齐举,艺戏与雅乐同鸣,一派天降钟鸣鼎食、地显富丽堂皇之气象。

“吃”在大清是一个尤其重要的事。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时,经济短缺,“素无积储”,“吃饭”成了最大困难,所以“吃”也是战争年代的最高礼遇。努尔哈赤、皇太极经常举行各种宴会,以团结、笼络人心。比如打胜仗后的物赏宴、庆功宴,政治联姻的喜庆宴,降兵投诚的招待宴等,名目繁多。清皇室入关之初,宫廷筵宴沿袭明代。到乾隆年间,皇帝规范宫中各项制度,重定筵宴仪式,将元旦、万寿、上元、中秋、冬至、除夕等节日规定为宫廷筵宴日,并载入《国朝宫史》。如此,皇家宴请大臣的筵席不断,华贵、富丽的饮食风尚也更深地渗透贵族王府的宴席文化,从而推动整个中国的饮食文化,那便是:怎一个“讲究”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