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与非独立悬挂,孰是孰非?

独立与非独立悬挂,孰是孰非?

非独立悬挂,泛指大家耳熟能详的扭力梁或拖曳臂的结构型式,整个结构型态大多呈现一个ㄇ型或H型的造型,多采一体式设计,并主要用在后悬结构。这种悬挂有什么好处呢?

最重要的就是结构简单,不易损坏,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保养维修的需求大多也只是简单更换少数衬套甚至不用。因此我们很常在入门小车或是强调预算导向的车款中看到这种后悬挂配置。同时也因为这类悬挂结构简单,就只有主横梁、连接轮轴的支臂与避震器三大元素,相较于独立悬挂结构占用的底盘空间减少很多,所以对于车室空间规划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因为结构集中在下半部,不会向上占用空间,所以可以获得更平整的后半部车体,不论是后座还是后行李厢,所能运用的空间就更完整,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小车大空间,扭力梁悬挂是一项重点要素。而在实际行车的方面,扭力梁在轮胎角度无法自由调整,反到是有利于一般直线行驶时能让车轮维持正常垂直的角度,让轮胎保持均匀的磨耗,而在弯路上则会因为惯性应力挤压带来小幅的轮胎倾角变化,是营造出很多经典掀背车滑溜车尾的特色。

看完优点,缺点呢?答案是日常行路的舒适度,因为一体式的结构,当左右轮各自因为路况起伏或坑洞造成的摆动时,便容易牵连另一轮,带来较多的碎震或是车体摇晃程度,但聪明的车厂工程师,也大多会利用衬套、避震器等配件来做出适当的缓合效果。

独立悬挂,目前在后轴上主流是采用所谓的"多连杆"结构,到底怎么个连杆法各家车厂各有自己的学问,但最重要的就是让左右轮具备独立作动的能力,好处是可调整的空间变大,车厂或车主可以按照车辆特性或需求去调整轮胎各种角度,有利于创造出更好的操控能力,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日常行车时左右轮独立作动,减轻可能出现的共震或晃动,舒适性或车辆的服贴性表现会更出色。

在目前不少欧系车厂,都开始在同一车型中采用非独立、独立两种后悬结构,依照动力、价格与操控等多方考量来进行配置选择。

那坏处呢,基本说来独立式后悬结构所占用的车底空间会较非独立来得大,所以会影响到车身后半部的空间运用性,同时因为结构复杂、可调整性也多,伴随而来的就是设计成本较高,日后保修的复杂度也更多,当你因为衬套或连杆结构老化需要更换时,这也就会反应在你的保养价目表上,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对于入门小车或是预算型车款的使用者来说,就会是另一种使用成本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