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暗时刻,他们怎么熬过来的?愿你心中暖,驱走三冬寒

人生至暗时刻,他们怎么熬过来的?愿你心中暖,驱走三冬寒

​生命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暗黑的时刻,仿佛掉进了一个深渊,仿佛被一个黑狗追逐,让人那么的抑郁,有人走得出,有人走不出。客名君每写一位名人,会想尽办法通览资料,好像把ta的人生经历一遍。每个人生,都是一段独特的旅程,喜、怒、哀、乐,洒落在旅途中。其中有一些至暗的时刻,在寒夜漫漫吞噬其身心。人生实苦,我们现世的玻璃心,其实也容易有这样的夜之黑,这时候,一根稻草都可以成为压倒身心的巨石,久久不能释怀,跟是否坚强,没有关系。这可能是自我放大的因果。而那些名人,遭遇的更多是外加的暗黑,靠着强大的内心走出来,他们选择了忍辱、精进,继而渡人、渡己。本篇随机写几位客家或和客家有关名人的至暗时刻。大雪节气,愿你心中暖,驱走三冬寒。



客家人,大概因为民系生存环境和崇文重教的原因,有儒家入世天行健、开阔向上的一面,却也往往有温和内敛的一面,骨子里要求自己正派、勤劳、忠义、耐苦。很多客家名人因为正直,会表现出隐忍,像大地一样质朴的隐忍。然而,刚者易折,情深不寿,这种隐忍,熬过去了是坚毅,没有熬过去,就是生命的内伤,令人从纸上读出泪眼婆娑。然而他们表现出来的悲悯和高贵,连世间最晶莹的钻石都无法相比。“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大概是这样的感觉吧。每每看到这样的时刻,就会希望有一个天使,穿越回去,张开温暖羽翼,呵护这些铁肩担大任的人们。



林风眠的至暗时刻




林风眠,梅县客家人。迄今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校风云院长,他培养的学生撑起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半壁江山。24岁就因画展名震巴黎,林风眠得到蔡元培的赏识。1926年3月,26岁的林风眠正式出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的校长。1927年,林风眠再次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出任杭州国立艺专校长。在南下的火车上,林风眠写了《致全国艺术界书》:“我相信,凡是诚心学艺术的人,都是人间最深情、最易感、最有清晰头脑的人。林先生一生正直善良,谦谦君子,成就卓越,却遭逢坎坷。

▲林风眠画中的仕女


“我生于倒霉的庚子年”,晚年的林风眠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1900年11月23日,林风眠出生,父母皆是当地客家人,母亲阙阿带的故居叫留耕居。刚出生时林风眠因为先天不足,差点被父亲丢弃,命悬一线之时,母亲拼命把他抢了过来。林风眠在母亲呵护之下长大,在他的记忆中,母亲黑发盈盈,温柔美丽。


▲林风眠母亲的故居——留耕居遗址


然而,母亲在林家感受不到丝毫爱意,最终,选择与人私奔,十几天后被发现抓了回来……他回忆道:“我当时什么也不知,也没看见这些惨剧,在家突然有种感觉,突然愤怒疯狂起来,找到一把刀,冲出屋门大叫,要去杀死他们,杀死全族的人。远远地看到了妈妈垂着手的形象”。“很多人把我抱牢了,夺了我的刀,不让我接近妈妈。大哭大叫了一顿,他们把我抱回家里。”不久后,母亲被卖走,从此母子天各一方,再未相见。26岁的时候,林风眠当了中国最高美院的校长,试图寻找母亲,无果。一直到晚年,林风眠在他的《白蛇传》、《华山救母》、《宝莲灯》等作品中,不断重复表达着救母的念想。


▲林风眠在法国的时候


1966年,林风眠20多年的挚交傅雷夫妇在家中双双自尽。林风眠不敢相信,派学生去傅家证实。风声鹤唳之时,这位24岁就一举成名、培养了众多艺术大师的艺术大师,担心连累他人,决定毁掉自己几十年来所有的画,其中不乏大量心血精品之作。他说,人在画在。清矍而瘦弱的林先生,把2000张画作销毁……

▲特殊时期,林风眠把2000张画作冲毁在这个抽水马桶里


画还没毁完,抄家的就到了。1968年,刚刚从美术馆回家住了几天的林风眠被带走。直到预审,他才知道自己的罪名是“特务”。原因是1934年他掩护过一位被抗战前夕从日本监狱逃出的学生邓鹤皋,让他躲在家里住了几天,浩劫期间邓鹤皋被怀疑为叛徒(80年代得到平反),林先生因此受到牵连。

▲上海南昌路53号,林风眠故居


由于拒不承认“罪行”,林风眠的双手被反铐起来,手腕肿得厉害,手铐都嵌进了肉里。吃饭时也不给解铐,他把嘴凑到饭盆边吃以求生存。他的许多朋友都自杀了。1978年,他在叶剑英的关照下到了香港,和萧峰谈起被拘禁的时期,说:近五年的监狱生活,逼我承认是日本特务,简直是笑话!实质上是想从我这里捞到打到周恩来总理的材料。我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是,就对我像狗一样,连吃饭也要反扣上双手。他说,“我绝不自杀。我要理直气壮地活下去。”

▲林风眠画的仕女


从林先生的传记可以看到,他一路被消费,被当成作画机器,被迫毁画,被迫与亲人远隔,种种磨难。他的画,始终静谧,空灵如梦幻,美得一尘不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在给木心的信中,林风眠曾写道:“我像斯芬克士,坐在沙漠里,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我们今天感叹林风眠先生的画唯美婉约,沉静含蓄、稳定和谐之大美,殊不知,画家遭受了多少的磨难!没有张牙舞爪的恨意,始终以真善美来对抗。这位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在经过尘世的时候,以艺术的理想,倔强地保持了内心高贵、纯净的领地。



▲1987年林风眠自述手迹


在90岁高龄到日本办展时,他仍然在前言中发出回忆家乡感人肺腑的感慨:“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热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在颤动。当然,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现在,我已活到我祖父的年岁了,虽不敢说是像他一样的勤劳,但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原来,那梅县的故乡,是他忍辱度过困厄的给养。



李光耀的至暗时刻


李光耀在书中提到:他曾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读过一篇文章,说当一个人在疼痛和震惊时,大脑会分泌出“神经缩氨酸”(neuropeptides),它使人把所获得的的经验深深的印记在脑细胞中,长久不会消失。


李光耀的一生,有过诸多光辉闪耀的时刻,更有过苦难、屈膝、含泪的暗黑时刻。


▲童年李光耀与父亲


1939年,16岁的李光耀以优异成绩从莱佛士学院毕业,并通过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入学考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阻断了李光耀的求学路,他只得在家等待战火平息。


1942年2月15日,日本占领了新加坡,日军在新加坡横行霸道,屡屡虐待平民。19岁的李光耀,曾因看不懂墙上的日语通过,挨过耳光。一次,李光耀路过一个街心岗亭时,因忘记向日军鞠躬行礼遭到日兵毒打。日本人弯弯手指叫回他,逼他跪下。日本人随后用军靴踹向李光耀。


▲日军侵驻新加坡


那段经历,让李光耀刻骨铭心。在李光耀后来的自述中,他说,那一脚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成为国家关键的转折点,因为那一刻,他和他的同胞开始思考,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命运。


同年2月,日本人对关押的新加坡年轻人实施大屠杀,把他们带到海边,让他们自掘坟墓,然后从后背射杀他们。李光耀是其中一个。1942年2月21日,日军到李家抓捕李光耀时,曾把他打得眼冒金星,鼻孔出血,尽管李母一再求情,但日军还是将李光耀带走了。在被押往集中营的路上,李光耀灵机一动,悄悄向一名日兵递上香烟,并用日语喊了句“阁下”,另日兵颇为满意,于是李光耀借机提出要求,称自己忘带衣服,需要回家拿,然后日兵竟然放他走了。


因为不敢回家,李光耀逃到了大山沟里,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用机枪扫射无辜平民的画面。当李光耀平安回家后,他开始认真研究日本历史,想弄懂为何日本人如此残暴。


▲回国反殖的李光耀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为自治邦。此后不久,36岁的首任总理李光耀,致力于让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1963年,两国合并,但蜜月期不到两年,双方就产生巨大分歧。因与其他政党和民族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矛盾愈演愈烈,1965年8月9日,合并不过两年的新加坡,遭到马来西亚联邦政府的驱逐。


最初,李光耀不认为独立自主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好事。他始终觉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族人民,在地理、经济以及血缘上密不可分,理应携手走上富强。所以,被无情抛弃的时候,他号召国民务必面对现实,保持冷静。


“成年以来,我始终相信新加坡能并入马来西亚联邦,结合这两片领土,让两边的人民在地理上、经济上、血缘上相连接。”李光耀在采访中泣不成声,几度哽咽中断讲话,最后用一句“可以暂停拍摄吗?”结束了这段历史性的镜头。


▲1965年,马来西亚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李光耀在记者会上几度哽咽


稍平静之后,李光耀毫不掩饰内心地说:“二十年前立志当律师,只为谋得成就感和优厚生活,做梦也没想到学成二十年后,竟然必须为200万人的命运负起责任。”


当时,新加坡人口中75%是华人,周围的三万多个岛屿上,却居住着一亿多穆斯林。相比之下,华族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更为关键的是,除了主权纠纷、住房紧张、土地与天然资源极度短缺外,李光耀还必须面对高达12%的失业率。如何在重重包围中求得生存呢?


随后,李光耀公开发表施政宣言:“作为总理,不是为了随着别人的音乐起舞,更不是讨好和听命他人,我要对几百万人的生活负责,只有这样,新加坡才能活下来,而且活的像个样子!”

▲独立之初的新加坡


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42岁的李光耀开始独立承担起治国重任。在独立当天的讲话中,同样穿一件白衬衫,李光耀说:“我来这里,不是为了随着别人的音乐起舞,我要对好几百万人的生活负责。新加坡……一定会活下来。”


直至晚年,李光耀还把脱离马来西亚作为自己一生的遗憾。



张弼士的至暗时刻


张弼士的父亲张兰轩,是山村蒙馆教习,还会一些医术和堪舆,为人正直端方。但家道贫穷。张弼士在村里竹器厂做工,善于编竹器,结婚拿不出礼品,就打了一套美丽的家用竹器给女方当聘礼。他给饶姓姑丈帮工,饶家为大埔望族,瞧不起张弼士。一次他被姑丈打了两个耳光,愤而对姑丈说,“你欺负我年少家贫,等我长大给你厉害看看!”饶姑丈鄙夷地说,“如果你会发达,我饶家的灯笼颠倒来吊!”少年张弼士说,“好!记着你的金言,走着瞧!”后来,张弼士奉诏进京路过大埔,安排管家打造了一对倒挂的饶府灯笼,热闹闹送给了姑丈。



张弼士在父亲张兰轩教习下,上了三年私塾。一次在父亲讲货殖列传的时候,张弼士说,大丈夫不能以文学致身通显,扬名显亲,亦当破万里浪,建树遐方,创兴实业,为外国华侨声色,为祖国人种增辉,安能郁郁久居乡里耶?时家乡遭逢饥荒,他18岁下南洋,察商情,广结交,布信义,成为了南洋首富,并常常捐募巨款助国,所造的利国利民设施,不计其数。


1897年.经李鸿章举荐,张弼士参与筹办中国通商银行,这是第一家国人自办的银行,次年张弼士出任该行总董。

▲中国通商银行旧照

尤其在清末民初,在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明明可以在国外实业兴隆的张弼士,偏偏费巨资数百万,花费诸多精力,殚精竭虑在国内办了大量的实业,这也导致他年迈事冗,在那个时代,诸多的无奈。



1898年,一次张弼士准备和属下高级职员和雇佣的德国医生从巴城赶往新加坡办理事务,叮嘱管事购买美国花旗输船官舱票四张。次日,管事的买回的是官舱票一张,统舱票三张。张弼士一问才知道原来美国花旗船禁止华人搭乘官舱。张弼士勃然大怒,把四张船票撕个粉碎,向慈禧赏赐的御窑乾隆宝蓝大花瓶掷去,愤然说:好家伙!华人不得搭乘官舱,这哪里来的规矩!清政府不办商船,我张振勋来办!记住,以后我的商船一律不给美国佬卖票!不久后,张弼士创办广福、裕昌远洋航运公司,挂着大清的龙旗航行于大洋之间。


▲清代挂有黄龙旗的帆船(光绪六年油画)



在办航运之前,一次张弼士乘船从槟榔屿到新加坡,翻看《海国图志》,一英国人轻蔑地说:中国人懂什么学问?!张弼士以英文问到:阁下是来经商的吧?我猜你是皇家学院的毕业生。资本不少吧?英国人傲然说是。张弼士说:你来经商,有皇家保护,有并舰作后盾,亏了本有国家补助。我没有这些东西。如果你够胆量,咱们痛快打一次赌,你我各出二十万英镑,同时经营同样的一家企业,建立严密的赈目制度,选你有把握的企业,五年为期,到时候看谁赚得多。你赢了的话,我甘愿卧轨而死,你输了该怎么办,自己提条件!我们可以马上签合同,全船人作证!英国人哑口无言。张弼士敬告他说,眼睛放亮一点,中国人有的是聪明才智!同船中国人引为快事。(见《清稗类钞》及李松庵所记张氏家属讲述)


民国时期,张弼士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顾问,并被催促返国共商国是。张弼士以总统府顾问的身份来往于北京和烟台之间,经营他的张裕酿酒公司。在政务之时,张弼士虽然把生意交给张榕轩等人打理,仍频频过问生意情况。当时烟台电报局从收发电报的频次,就可以目测张弼士是否已经到达了烟台,足见其勤奋程度。



不久,袁世凯又任他为约法会议议员及参议院参政,同时还授予他嘉禾二等勋章。他对于各派系当时的党同伐异看不惯,曾经向在北京的客家籍京官用客家话说:真家伙像大埔的猪仔圩场,我又唔系阉猪师傅,蹲在那里做什么?!(大埔有一种专门买卖猪苗及替养户阉割小猪的市集,叫猪仔圩场。)


一战后,美国初未参战,想趁各国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攫取远东利益,因此邀请袁世凯派一个考察团赴美。袁世凯委任张弼士为中国实业考察团团长。此时张弼士已七十岁,又要远涉重洋,同时德国潜艇常常在太平洋滋扰。张弼士不辞劳苦,远涉重洋,往返数万里,和美国政府商定了筹设中美银行的计划,拟投入1千万元,中美两国分任,张弼士出三百万,其余二百万由各省商会招募。


集资正进行时,袁世凯贸然称帝,各地讨伐运动风起,银行筹备工作被迫中止。袁世凯登基后,复命张弼士到海外华侨筹款。1916年,张弼士重返南洋,于当年中秋在巴达维亚去世。黎元洪给张弼士立碑,《大总统(指黎元洪)特颁前参政院参政张振勋碑文》中说:“民国成立,前大总统(袁世凯)电召入都……凡有关侨民之生计,实业之企划,无不诹访于君,中外属望,咸欲叩其夙积蓄,启迪我帮人,声誉骎骎日隆,而君已不及待矣!”


▲张弼士的英文遗嘱


张弼士的灵柩按遗愿运回大埔安葬,从巴城经过槟榔屿,及由新加坡至香港,英国政府、荷兰政府皆下半旗致哀(相当于元首之礼),英督、香港大学监督均亲临祭奠。灵柩从汕头到大埔,沿途百姓纷纷摆设“下马桌”(路祭)祭奠。



曾国藩的至暗时刻


同治五年,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曾国荃回顾了他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及三次军事大失败:余初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继为长沙所唾骂,再为江西所唾骂,以至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齿多矣,无一不和血吞之。



第二年三月十二日,他又在家信中对曾国荃回顾了平生“四大堑”(客名君注:指重大挫折):


余生平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咸丰三年六月被赶出长沙不与焉。第一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第二庚戌年道光三十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咸丰四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第四乙卯年咸丰五年九江败后,赧颜走入江西,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


以上提到了他的一些至暗时刻。


在三、四十岁的时候,曾国藩在无实权、无场所、无经验、无亲友相帮、无制度保障、饷银要自己募的前提下,一路摸索,创建了湘军。吃尽了千辛万苦,曾国藩终于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人的队伍。最初湘军根本不是能征善战的太平军的对手。曾国藩几度被太平军打到想自杀、一死了之。



一次是在靖港之役,那时曾国藩出师不久,湘军训练不足。原本颇有大志的他,目睹湘军惨败,欲投水自杀,被人阻止。


一次是在湖口一役,曾国藩坐镇指挥湘军水师,被罗大纲偷袭,座船都被太平军夺去,情势十分恶劣,不得已跳进了冰冷的江水,幸被部下救起。


还有一次,是在祁门困守之时,料知不能免于死,立下遗嘱,准备随时自杀,好在当时围困祁门的忠王李秀成并不知曾国藩在里面,而就在离曾国藩的营地很近的地方,忽然自行撤退了,曾国藩才又躲过了一场劫难。


打仗最苦寒的时候,曾国藩形容说:“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已经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他的心分分钟碎掉,至暗之极。


一直到咸丰四年才改观。四月在湘潭之战中,湘军水陆不足万人,与三万之众的太平军作殊死战,十战十捷,以少胜多,歼灭太平军万余人。


然而这次胜利之后,湘军开始招忌,从上到下的。鉴于湘军是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咸丰皇帝命曾国藩出省作战,支援困境中的江西。


湘军出省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江西省官僚系统负有供饷之责。其时江西巡抚陈启迈对曾国藩指手划脚,呼来喝去。曾国藩在奏折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罗泽南克复广信以后,臣本欲调之折回饶州、都昌,以便与水师会攻湖口。陈启迈则调之防景德镇,又调之保护省城,臣均已曲从之矣。旋又调之西剿义宁,臣方复函允从,而陈启迈忽有调往湖口之信;臣又复函允从,陈启迈忽有仍调往义宁之信。”


曾国藩形容当时的苦况说:“士饥将困,窘若拘囚,群疑众侮,积泪涨江,以夺此一关而不可得,何其苦也。”不巧其父亲去世,曾国藩于是申请回家守孝。适值此时天京内讧之后,太平军内部分裂,势力大衰,看起来已经指日可平,有没有曾国藩好像也没有大碍。咸丰皇帝于是顺水推舟,批准他在家守制三年,实际上解除了他的兵权。



这当头一棒差点把曾国藩打昏。他万没料到苦战数年竟得此果。而他的宿敌们,即长沙城中的湖南官员们闻讯一个个喜形于色。更让曾国藩痛苦的是,建立不世大勋的千载难逢之良机眼睁睁地从自己眼前溜走了。因为此际正当太平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他偏偏在这个时候回了家。他的许多部下,都因军功飞黄腾达。


在极端痛苦中,曾国藩拿起了《道德经》和《庄子》,像一个闭关的和尚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自己起兵以来的种种情形在大脑中一遍遍过电影。渐渐的,他静下心来了。


经过反复回放,他意识到了自己被人所忌的原因在于自身,在于自己浑身带刺,在于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同时对同事、下属、兄弟那种动不动就看不惯、贡高我慢的口气,总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他决定和光同尘、海纳百川,以便调动所有力量。


他变得和气、谦虚、周到。对皇帝奏事变得圆融,对同僚,拜遍大小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县衙他也亲自造访。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对治军,从一味从严改为宽严相济。


后来他回忆自己的这一变化说:“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已、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年,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同事胡林翼说他“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曾国藩形容自己的变化:“寸心之沈毅愤发,尚不如前次之志。至于应酬周到,有信必复,公牍必于本日完毕,则远胜于前。”自然,他之后的用人、备饷、战事皆开始顺了起来。“再至江西,人人惬望”。


大概,就是四十不惑吧。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又跟他的弟弟们说:又“所谓斗斛满人概之,人满天概之。”大概的意思是说,装米用的斗斛如果装得太满,人就会用手把高出来的米抹平;而如果一个人各方面都太圆满,则天道的规律,就会把这个人抹平。这话听上去有点玄乎,甚至有些恐怖。此外,曾国藩还主张:“谦谦君子,惩忿窒欲,至刚贞固”,就是降龙伏虎,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欲望——看似“自损”的道。


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一味地进取,没有谦退是很危险的。人生的常态是缺憾和变化,功名美器,健康幸福不会同时给一个人。有智慧的人,会主动求缺寻找平衡。他在家书中说: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用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戾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即享受,则当谦退。


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此余所深信,而弟宜默默体验者也。


于是,战天京一胜利后不久,曾氏兄弟们几个就把湘军撤了,避免了某种意义上潜在的“至暗时刻”。

客名君写到这里,想起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前两天因为天气不好着了风寒,加上事情繁冗疲累之下,心情有些阴霾,写完这么一篇,春秋笔法,不褒也不贬,就自己把自己治愈了。希望也可以给读者带来阳光,前提是能静心看到此处。


推荐阅读:

客家语言、文化、人才等方面的断层之忧 | 可有良策?(原创)

面对职场早期的庸常和潜伏的产业危机,曾文正公怎样防止自己得抑郁症?

画说林风眠 | “神仙老虎狗,样样也都有”

太平天国时代的客家人(综述,下)



扫下面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进入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的“索引”

可按人名或关键词查找浏览客名堂的

全部历史文章

加微信TEAHAKKA

申请加入客名堂读者交流圈

我们只有优秀的思想和文章

只为有趣有品位有格局的人准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