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雪地裸跑 11岁大专毕业,那个被“鹰式教育”的男孩怎样了?

3岁雪地裸跑 11岁大专毕业,那个被“鹰式教育”的男孩怎样了?

前两天刷到一条新闻,12月2日,11岁的何宜德从南京大学自考毕业,成了该校最小年龄毕业生,此事又一次将他父亲何烈胜奉行的“鹰式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什么是“鹰式教育”,看完何宜德的简历也许你就知道了。

何宜德又称“裸跑弟”,因2012年3岁时在纽约在-13℃的暴雪中裸跑而出名,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童年。4岁独自驾驶帆船参加国际OP级帆船赛,5岁开飞机飞越北京野生动物园,6岁给50多国元首写信,7岁出版自传,8岁徒步“死亡之海”罗布泊,今年11岁又成为南京大学最小毕业生。

何宜德一路高歌猛进和父亲何烈胜的“鹰式教育”密不可分。何烈胜坚信校园生活会压抑儿子的天赋,所以他亲自上阵帮孩子制定学习方案,称为“鹰式教育”。据悉何宜德每天早上6:45起床、晚上8:30睡觉,一天行程安排的满满当当,文化课、智力开发课、跆拳道、武术、财商、甚至接送途中也被安排了“讲故事”。正是这种高密度的学习,让何宜德5岁旁听4年级课程、11岁专科毕业。但这种“鹰式教育”到底值不值得,我真的深表怀疑。

万物皆有规律,破坏规律会让孩子物极必反。

卢梭在教育书籍《爱弥儿》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极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为什么我们会有幼儿园3年、小学6年加初中3年的9年义务教育?并不是孩子们接受能力差,只能一点点讲述知识,而是孩子在不同阶段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并不足矣承担阶段以外的压力。无论学习还是人格的形成,一旦超额就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1978年3月,中科大少年班正式成立,这个班里的都是各地的神童,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宁铂、谢彦波、干政三位少年。

宁铂有多牛,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专门为他写举荐信,给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方毅亲自接待了宁铂,并与宁铂下了两盘棋,宁铂两盘均胜。传闻中宁铂从小智力超群,在诗词、围棋、医学等众多领域都有所长。他的出现直接促成了中科大少年班的成立。19岁便成了全国最年轻的讲师,本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但宁铂过的并不开心,甚至在他看来中科大度过的20年甚是煎熬。1998年,他参加了一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关于“神童”教育的讨论,这位被追捧多年的神童,对所谓的神童教育表示质疑。

谢彦波与宁铂是同学,比宁铂还小2岁,他11岁读中科大,15岁读硕士,18岁读博士。也是一位智力超群的小神童,博士还没读完,便去普林斯顿大学,跟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森做固体物理理论工作。回国后,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

干政,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神童的故事》一书中有一则“干政切瓜”的小故事:干政当年在见少年班的招生老师时,老师问他,对一只西瓜横竖各切多少刀后会留下几块西瓜?(这个数字一直在增加)当时只有12岁的干政每次都能对答如流,招生老师惊呼这就是个天才。

这样一群世间少有的“神童”,后来都怎样了呢?宁铂于2003年毅然出家,消失在众人的视野里,据传已于2018年还俗;谢彦波因不会与人相处,与导师安德森闹翻灰溜溜地回国,留任中科大;干政由于找工作受创,据传罹患精神类疾病,与其母亲一起生活。

《紫微杂说》里有句名言:“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三大“神童”虽智力超群,但最终被时代所弃,谁敢说不是年幼时被压榨学习后的反噬呢?

不急不忙才是孩子该有的节奏

美国学者劳伦斯曾做过一项统计实验,他发现:幼儿园学术氛围浓厚,孩子们长大后会有一半面临情绪障碍,而那些气氛轻松活泼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只有6%的孩子面临类似的问题。简单的说,让孩子在该玩的年纪玩,才是健康成长的前提。

有没有,放缓成长脚步的“神童”呢?他们都怎样了呢?别说,还真就有这么一位不急不缓的“神童”,这位“神童”名叫陶哲轩,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米那卡·格罗斯教授曾测过他的智商,IQ高达230,超过了爱因斯坦和牛顿。

陶哲新在10、11、12岁三年连续参加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创造了最小金牌获奖者的记录。17岁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博,21岁博士毕业,24岁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最年轻的教授;31岁荣获麦克阿瑟基金会颁发的“天才奖”和菲尔兹奖。

陶哲新至今仍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数学研究,2000年,他与剑桥大学本·格林教授证明了“孪生质数”猜想,该发现被命名为"格林-陶定理"。2015年,他又解决了数学界被搁置了80年的“埃尔德什差异”问题。

陶哲新能有这样惊人的成就,离不开父母不慌不忙的家庭教育。早在陶哲新2岁时,家人就发现他天赋异禀,父母也有将他培养成最小大学生,甚至最小博士的想法。于是3岁半的陶哲新就被送到了小学,但孩子太小完全不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这让陶哲新的父母开始反思,父亲陶象国从那时起就做了一个决定:放缓脚步,顺其自然,不在催化儿子成长。

于是,陶哲新按部就班地上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只要他想学高年级的课程,父亲也会和校长商量,安排他旁听或跳级。这种氛围下陶哲新的数学天赋越发凸显,7岁自学出版了关于Basic程序计算的书;8岁时SAT数学测试760分(满分800分);10岁时数学论文获得数学家埃尔德什的好评。

专门研究天才儿童的教授米那卡·格罗斯建议,陶哲新完全可以12岁之前读完大学刷新澳洲记录,但被陶家父母拒绝了,他们希望儿子能按照他自己的节奏成长,而不是迫于外界“天才儿童”的压力。在所有“神童”都争当最小时,陶家父母选择放慢脚步,不急不忙,而结果来看早期智力先发的优势也并未让这些孩子受益。

好的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

说了这么多神童,再回到前文提到的“裸跑弟”何宜德,大专毕业后的何宜德由于人际交往、人文素养等能力欠佳,父亲决定明年送他回中学。不知这是否意味着何宜德以后会享受他该有的学习环境。

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什么是孩子的生长规律?不超前、不滞后,不在孩子适当的年龄做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事情。比如,6岁前的孩子不顾孩子的各种敏感期,让孩子死记硬背唐诗、宋词、公式等,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浪费呢?家长一味的求快、超前,只会让孩子不堪重负、物极必反。

那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不要强迫孩子接受年龄段以外的知识,除非孩子自己感兴趣。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名叫曦曦的4岁小朋友突然火了,因为小小年纪的他坐在高脚凳上,一边晃动着腿,一边用稚嫩的童声为台下的中年男女指点迷津,颇具大师风范。

有人问:“成功的人跟失败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曦曦答:“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

也有人问:“外面世界这么动荡,风雨这么暴乱,我要怎么找到宁静?”

曦曦说:“没有风雨,哪来的宁静,宁静就在风雨之中。”

看似无可挑剔,但4岁的孩子懂什么动荡,懂什么成功失败?不过是其父的一种营销手段而已。曦曦爸爸陈光号称记忆大师 ,还创办了记忆培训学校,曦曦显然是父亲一手打造出来的神童,但这种大而空的话从一个4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让我觉得更加悲哀。

其次,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家长要做的不是催熟,而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接纳他的节奏。

优米表姐两岁时还不会说话,急得家人带着孩子到不同医院做各种检查,甚至一度怀疑生了个小哑巴。但姥爷却不认为孩子有问题,他每天陪孩子读读书,说说话,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现在孩子5岁了,小嘴机灵的大人都汗颜。

最后,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天赋也需要家长发现和引导。

现在的孩子不光课业压力大,课外压力同样也大。很多家长一口气给孩子报了好几门兴趣课。别人孩子学跳舞,自己孩子也不能落下,报!被人孩子学奥数,自己家也报!别人学演讲,他还给孩子报。家长虽然出于好心,想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才艺学习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

教育的本质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娶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只有父母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在辅以引导,孩子才会将潜能发挥到极致,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很多家庭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很形象,为人父母,谁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但只有尊重孩子科学的成长规律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否则就成了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