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姿、萧亚轩、蔡依林,这些没唱功的人为什么会被挑中?

孙燕姿、萧亚轩、蔡依林,这些没唱功的人为什么会被挑中?

1998年,萧亚轩在加拿大参加新秀歌唱大赛而获得姚谦的赏识,开始演艺生涯;同年4月,蔡依林参加MTV音乐台歌唱比赛,夺得冠军,进入歌坛;2000年,孙燕姿被李伟菘发现,签约华纳……

千禧年,乐坛的“四大三小”陆续被发掘,这是华语乐坛最后的黄金时代,我至今还在感概,当初的制作人们是如何独具慧眼,把这些“没嗓门”、“没技术”的青涩少女从万人中挑选出来的?或者说,她们究竟是哪里被看重了?

图片来自头条号

一、由内而外的偏见延伸

聊她们前,我想先聊聊我自己。我曾经是一个技术控,认为所有不可言说的艺术表达都源自于表达者技术上的高深莫测,若是有达不到的境界,那必然是技术修炼不到位。

孙燕姿、蔡依林、萧亚轩等,你从她们现在的“车祸现场”推测十几年前便可想象,当年她们在比赛中是有多么“惨不忍睹”,所以在数年前,我是极其不理解,甚至讨厌孙燕姿等类似歌手的存在。

人对所有事物的钻研,在开始阶段都会执迷于“技术探索”。这段时间里,玩儿摄影的在烧装备,搞音乐的在学乐理,连主持人都每天早晨七点半拿着“八百标兵奔北坡”念个不停。

可是直到现在,她们依然是中国最好的唱片歌手。她们每个人的歌曲即便时过境迁也依旧霸占着音乐榜单的前一百。那这些歌手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二、唱片公司挑中了她们哪一点

“选星”这件事儿,随着时代的改变标准也在不断改变。这些年我们经历了选才华,选唱功,选颜值,选流量……

但唱片时代的歌手,不只是声音被挑中,更不是唱功被挑中,而是整个人被挑中,她们的声音只是个人魅力与人格由内至外散发的形式之一,她的魅力不只通过声音体现,也会通过其他方式体现,即便她们的形象不足以夺得选美冠军,她们声音算不上天籁,她们的言行也没能做到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但她们的形象、气质、声音、言行多位一体,互相纠缠交融,缺了哪一部分都不足以助她们成功。

这一切嘴上说很简单,但这其实是被上天选中的结果。我曾经开过一个玩笑,说“天赋不够,努力来凑”这句话放在艺术行业是最可悲的。如今我反倒觉得这句玩笑话十分有道理。

图片来自360图片


三、她们的音乐为什么能火

因为她们没嗓门,因此在华语乐坛选秀占据半壁江山的前些年,她们成为了众人吐槽的对象。每出现一个技术过人的选秀歌手,都会被拿出来与之比较,并附上嘲讽的一句:这不比某某某强多了?(这里的某某某多指孙燕姿、蔡依林等人)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几年后,那个被观众捧上神坛的选秀歌手不见了踪影,网友偶尔想起时纷纷感叹“这么好的歌手,也没人给他写歌”。但网友可能不知道,在这两年中,这位选秀歌手发行了三张专辑,但即便把专辑硬塞给你,你都不愿意听。而那个被网友纷纷吐槽的某某某歌手,突然发了首单曲,果不其然又火了!

图片来自头条号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观众听现场与听唱片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听现场时,观众追求的是刺激、震撼与稳定性。“高音要来了,要来了,哇,鸡皮疙瘩,真爽”。而听

唱片的时候,听众的注意力从声音层面引入到更私人化的人格与情绪上,从字里行间、唇齿之间,寻求回味感以及千分之一差距间的精致感。而这一切都与歌手独有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她们经过多年的录音室历练,她们从当年制作人的人声工具逐渐进化为风格的掌控者,她们的唱功已不再是技术,而是乐性思维。

这一切并不是勤学苦练就能得来的结果,它是一个人天赋的显现。因此,孙燕姿没有让人瞠目结舌的“高音”,但那首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遇见》没人唱得比她好。蔡依林没有人们以为的“唱功”,可是中国没有人能像她那么去唱《大艺术家》。萧亚轩算不上人间尤物,但那首《潇洒小姐》没人比她更潇洒。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四、她们的成功都是公司运营的功劳吗

我常在评论里见到,他会写歌吗?会唱有什么用,会写歌才是本事!她们的成功全靠公司包装等言论。会写歌的确是才华,公司包装也的确不可或缺。但才华的体现有一种更隐晦的方式,而公司的包装利用不好会成为杀死歌手的砒霜。

一个歌手如何大刀阔斧地“去人性化”又保留着鲜明的人格特征,在一个重包装、团队制作的工业生产流程里不丢失自己?这依赖的完全是歌手自己的智慧,看当下的新一代女歌手们,哪一个的声音经得起电音的制作?因为歌手人格不凸显,所以一包装就面目模糊。

而对于歌曲风格的选择,其实是一种更深层的智慧,孙燕姿曾经说她每张专辑要从几十首歌里选几首。对于自我风格的把控与认知,其实比写一首歌要更难。这需要一个歌手既自负又自省。因为你既要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又要同时分得清自己喜欢与自我陶醉的区别。

图片来自366图片


五、“四大三小”为乐坛做的贡献

当我试图把韩红、林志炫、黄绮珊“拉下神坛”的时候,看到最多的一句评论是:歌手各有多长,人无完人没必要样样精通。

有这样言论的存在,那华语乐坛永远不会有辉煌的一天!我认为“四大三小”最大的贡献在于,把多元的有着流行价值的各种风格引入了中国歌坛,电子音乐、欧陆舞曲、日系流行、世界风,还有R&B化的芭乐情歌,一直到现在,蔡依林与萧亚轩依然在进行着新的引进与尝试,站在与欧美乐坛接轨的最前面。

我很难想象如果华语乐坛没有她们那该是多么荒凉的景象,那是死寂沉沉的没有流行价值的一个自我闭塞的圈子,永远的停留在自我陶醉的世界里。而正是因为华语乐坛唱片时代末尾留下的那一批小天后天王,中国的大多数听众才有了“风格”的意识,不然会一直认为音乐风格只是像厕所一样分男女。而“四大三小”是已经逝去的唱片时代为华语乐坛留下的礼物。

写到最后,我还是用我曾经文章里的一句话做结尾。这个世界上能够成为天王天后级别的歌手,绝非偶然,也绝非易事,尤其是放在90年代前后,极少存在所谓的“被人忽视的金子”,以及“涂上金漆的驴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