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骂越往怀里钻?儿童心理师:求抱抱是认错的表现,何必拒绝

越骂越往怀里钻?儿童心理师:求抱抱是认错的表现,何必拒绝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大家肯定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小孩子调皮、不听话,一直在那里闹腾,跟他们好好说没用,最后非得强制执行或者收拾一顿才能解决问题。

当然了,一顿操作之后,孩子们的表现非常一致:哇哇大哭,还试图往家长怀里钻。

越骂越往怀里钻?儿童心理师:求抱抱是认错的表现,何必拒绝

我小侄子就是个天生闲不下来的主,刚刚4岁的他仿佛有花不完的精力,总是在奔跑中,用姐姐的话来说:这小子上辈子肯定是个跑步机。

没事的时候,这习惯挺好的,小孩子跑一跑,既打发了时间,又锻炼了身体。可当大人有事的时候,这毛病就让人很头疼了,谁有时间一直看着孩子?

那次家里有个亲戚过世,大家忙成一团,小侄子还不安生,结果显而易见,被姐夫狠狠收拾了几下,开始号啕大哭。

他一边哭一边试图远离爸爸,寻求妈妈的安慰,“妈妈,抱抱……”当时姐姐也在气头上,就不愿意,“抱什么抱,给我安稳点,站好,早就让你……”

闹剧过去得很快,看着委屈巴巴站在那里、一动不敢动的小侄子,心里不是个滋味儿。

事后聊天说起这个事情,姐姐理直气壮,一副专家的口气:“你们以后带娃千万不能一哭就抱,那样早晚要坏事,就得让他们知道,犯了错要接受惩罚。”

我能理解她的意思,无非是担心“抱孩子”这个举动,将之前营造的“严肃”气氛冲散,不利于之后教育工作的展开,毕竟小孩子都是“给点颜色就开染坊”的主,得寸进尺的功力异常深厚。

不过心理学家对孩子“求抱抱”的反应,也给出了科学回复:

要明确的一点,孩子挨骂之后索求抱抱,不是逃避现实,不承认错误,也不是耍无赖,想转移家长的注意力,它就是孩子认错的表现,只是表达形式有点不用而已。

知道自己犯了错,他们内心充满恐惧与愧疚,希望到最亲近的人身边获取慰藉。

要是在这个时候,父母选择了拒绝,从某种角度来看,意思就好像:不愿意接受孩子的主动道歉。

换位思考,我知道错了,主动道歉,你却表示“不接受道歉”,那时候会怎么想?当场翻脸的可能性不大,但内心肯定会堵着一口气,认为对方是在故意找茬。

既然对方是这样态度,那大家都别想好日子过,之后肯定是怎么给对方添堵怎么来,这也是孩子难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越哭越往怀里钻已经成为常态,让不少妈妈头疼不已。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们得这样处置

从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冷暴力”与“吼叫式教育”是主流应对措施,效果确实存在,但副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很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让他们一辈子因此遭罪。

教育的本质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饮鸩止渴。

1)、注意顺序,先稳住孩子的情绪

孩子犯错,家长大声训斥,然后将其眼泪汪汪的样子,又各种舍不得,主动抱哄,甚至还买东西安慰他们,就这么来回折腾,最后孩子形成了这么一个观念:犯错=有奖励。

一旦形成这样的三观,就会出现前文介绍的那种情况,孩子难以管教。

哄孩子的时间点应该安排在训斥之前,目的也不是解决他们挨训之后的负面情绪状态,而是稳住宝宝。利用肢体接触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之后再去引导他们的思想,事半功倍。

2)、小问题无所谓,大问题必须严肃对待

孩子的心理状态固然重要,但相对于其三观人格,尤其是品德,又显得微不足道。

在小问题上,很多细节都可以让步,哄一哄孩子没问题,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比如遇到偷钱、撒谎、自私等问题,哪怕孩子哭得再惨,家长也不能姑息纵容。

总之,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要调整好心态,唯有大人有目标、有方向,才能确保孩子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