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游戏中文配音不感兴趣?

为什么我们对游戏中文配音不感兴趣?

自闹得沸沸扬扬的《足球经理2017》差评事件后(官方承诺会推出中文版,然而十七国语言唯独没有中文),STEAM上就涌现出一群"无中文,就差评"的中国玩家。

加之后续事件的发酵以及世嘉最终认怂的结局,"无中文,就差评"的风暴愈演愈烈,甚至席卷无数无辜的游戏小作坊。

抛开玩家素质、厂商态度不谈,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中国玩家们对"官方汉化"的喜爱。但很奇怪的是,绝大部分的中国玩家对于"支持中文语音"这同属本地化重要的一环,却显得意兴阑珊,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种默契——字幕显示:开;语音选择:英文(日文)。

比如2015年的《古墓丽影:崛起》,作为系列的重启作品自然吸引了无数玩家的目光,也因为有中文配音在国内引起一番异议,尤其是PS4版本只有中文配音和中文字幕,惹恼了无数玩家。玩家们对中文配音的态度再一次回到原点——你很有诚意,我选择字幕原声。

如果你有心留意一下游戏"原声党"的评论,会发现"违和"和"尴尬"是绝对的高频词。"金发碧眼的大波妹,开口就是普通话,太违和了!""嘴型都对不上,违和!""花现敌军煮鸡手,听得我尴尬癌都犯了!""反正就是不舒服,感觉怪怪的,又尬又违和,还是原汁原味的原声好!"

毫无疑问,"尴尬"和"违和"都是非常主观的词汇,同一个中文配音游戏,一千个玩家有一千种评价。那么,怎么客观的解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呢?为什么我们对游戏中文配音不感兴趣?

不可忽视的恐怖谷效应

首先是在人类视觉感知上普遍存在的"恐怖谷效应",它在1969年被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机器人的仿真程度越高,人们对它越有好感,但当超过一个临界点时,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越像人类越感觉厌恶和不适,直至谷底,称之为恐怖谷。当这个相似度继续上升的时候,人们对它的好感又会持续上升。

虽然"恐怖谷效应"是在机器人领域中被提出,但是其原理可以延申至影视作品、艺术画作、电子游戏等领域。

当然游戏厂商们也是会尽量回避"恐怖谷",比如将游戏角色设置成和蔼可亲的卡通人物。

或者是帅气逼人的漫画式人物。

如果本来就是正常人类的话,那么就将游戏重心偏移,构造出一个远脱离真实世界的环境。

而当一个还没有陷入"恐怖谷"的游戏角色,说着你无比熟悉的中国话时,就可能开始往谷底跌落:它很像一个说中国话的人,却根本不是一个说中国话的人。

从而让你对中文配音产生强烈的不适和厌恶。如今大部分游戏作品的角色都是欧美西方人的形象,如果再配以中文语音,很难不让中国玩家产生违和感。

推波助澜的字幕情结

经常玩游戏的小伙伴应该有发现,大多数游戏的字幕功能其实是默认关闭的,第一次玩都需要到设置里面打开字幕显示。

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不破坏游戏画面,给玩家更好的沉浸体验。

但大部分中国玩家对字幕却十分依赖,哪怕有中文配音也要开启字幕协助理解。而且不光是中国玩家,中国人对字幕都有着独特的"偏爱"。而这种"偏爱"在全世界中显得有点非主流——大部分国家在本国流通的影视作品基本不会使用内嵌式硬字幕。

在国外,字幕更多的是以服务"听障人士"(并不特指"听力残废者",在嘈杂环境下观看视频,或者希望在无声情况下观看的观众也属于这个范畴)这么一种功能性的概念存在。

如果是针对海外引进作品,那么字幕就是起翻译的作用。并且所有字幕都是和视频分开的,你可以通过遥控器选择打开字幕或者关闭字幕。

而在国内,起初也是按照国际标准走的,早期的影视作品都是没有字幕的。

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汉字的独特性、地域方言差异、普通话推广等等,干脆就一刀切,全部采用起翻译作用的字幕,并且是内嵌式的硬字幕。就这样,中国观众没有选择的受字幕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字幕情结。

无论你承认与否,这种独特的字幕情结正在悄悄地影响着你:没有字幕似乎连游戏中文配音都听不太清楚。

重中之重的游戏本地化

对于任何市场来说,本地化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一份本地化的游戏一定比非本地化的更受欢迎,比如说FC时代的《勇者斗恶龙》和《重装机兵》,前者有着日本国民游戏的荣称,却因为无法理解的日文剧情在国内反响平平而后者由于支持中文而在国内引起轰动,至今仍有大批粉丝。


早期,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我们一直对游戏本地化的理解都比较狭隘,把文本翻译和游戏本地化划上等号。文本翻译固然重要,但它只属于于游戏本地化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游戏本地化?游戏本地化指的是组织(个人)对游戏产品(服务)进行改善以适应不同地方、市场的行为。游戏语音配音、文本翻译是游戏本地化最基础的一环,核心是根据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地域特性等差异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中国玩家对中文语音不感冒,得有一半,甚至更多的锅丢给粗制滥造的游戏本地化。

你可能会因为《古墓丽影:崛起》的中配好坏问题和网友舌战三百回合,但你肯定不会在贴吧、论坛大肆宣扬《魔兽世界》中配太尬了、《DOTA2》中配没内味儿、《英雄联盟》中配捧读太严重。

因为这三个游戏在游戏本地化这块儿是下足了功夫。

比如《魔兽世界》的文本翻译一直是行业内"信达雅"的标杆。

中文配音这方面也毫不逊色,当初刚引进国内的时候还邀请了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一大群优秀的配音老师。因此造就了太多玩家们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配音:"你们这是自寻死路!""大地的母亲在护佑着你""让你知道老狗也有几颗牙!""魔法、能量,我的人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自从太阳之井被摧毁后就是如此......欢迎来到未来。"

《DOTA2》的中文配音也不必多说,由李世宏老师所配的齐天大圣的配音台词就多达1500多条(李世宏老师曾为《西游记》1-4集的孙悟空配音)。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和索尼在中国游戏市场做出的本地化工作并不比以上三家少,而且更早。

微软的光环系列和战争机器系列,从第一部开始就支持中文,还很良心的带上了中文语音。

索尼的中文游戏数量一直很多,更是在2000年推出了由香港TVB御用班底进行配音的《射雕英雄传》,配音质量即使放在20年后的今天也是可圈可点的。

可惜的是由于政策和受众等复杂原因,微软和索尼的游戏本地化非常容易被忽略。

可以发现,那些不会让大多数玩家感觉中配违和的游戏,都是非常重视游戏的本地化,而且这些游戏要么是受众广挣了钱,要么就是公司本身很有钱。但更多的是没有挣到钱、没有钱的游戏厂商,迫于竞争压力和市场需求推出了中文配音,结果自然是粗制滥造,让中国玩家们对"中文语音"忌讳颇深。

抛开粗制滥造的本地化,国内配音行业起步晚、发展慢导致国内游戏配音人材的缺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层原因。

本身就不成熟的本地化再加上没钱做好本地化的游戏厂商,中文配音表示我太难了,还天天挨骂。

在可预见的未来,游戏支持中配会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中国游戏市场愈演愈烈的竞争还是基于玩家的游戏体验。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期间,玩家们可以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包容,"原声党"们也可以少一点争辩少一点戾气。

而当那天到来时,我再也不会因为看字幕而撞车。

大家好,我是费五爷,一个喜欢思考的游戏老玩家。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