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发展?这个论坛透露关键信息

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发展?这个论坛透露关键信息

最近,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快进键”按下,

长三角要把握

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

核心关键是什么?


12月6日和7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首届长三角国际论坛在沪召开,来自国内外政府、企业、高校、智库等的专家学者云集,将长三角发展命题置于历史和国际的纬度,针对“区域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场”、“数据赋能与长三角一体化”、“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展研讨,希望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目标提供更有“韧性”的建议。



关键词:龙头效应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在论坛上发布“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系列指数”,此项研究采用城市流数据从城市关系角度测度,从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经济效益、城市活力、生活宜居和生态绿色六个方面70个子指标来观察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上海财大党委书记许涛


研究者认为,长三角目前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作为主要资源配置节点向外辐射的较为密切的一体化发展网络,由27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中心区也是网络最为密集、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其中上海一体化指数最高,作为整个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在长三角资源配置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作用较为明显,南京、杭州、苏州、合肥、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枢纽型节点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已进入了密集施工期。”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在昨天的开幕式上会议表示,下阶段,上海将充分发挥牵引带动作用,紧密携手苏浙皖三省,聚焦重要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全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包括将坚持以项目化清单式的方式推进国家战略的落实落地,积极编制基础设施科创产业、城乡融合、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和创新,产业、人才、投资、金融等配套政策措施,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N的规划和政策体系。


关键词:产业链


中国全球化智库主席、中国外经贸部原副部长龙永图说,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是推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重要武器,以此推进我国产业链全球化,应对逆全球化挑战。龙永图说,必须充分利用长三角这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寻找产业链中的优质企业作为整合产业链最重要的基础;以长三角大平台、大城市中心、优质企业核心的体系,建立起新的产业链节点,补充产业链短板,在不断整合的过程中形成完善产业链。“我们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需要将我国的产业链延伸到国外,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点位,将中国的产业链延伸到这些国家,投资建厂、发展产业园区。”


中国全球化智库主席、

中国外经贸部原副部长龙永图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研究员权衡也在采访中强调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急需“造链”。他说,长三角要形成共同发展一体化格局,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打造一条创新链决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他认为,G60科创走廊已经在空间布局上提供了布局基础,应当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使得长三角既能成为创新策源地,又能够具有创新策源之后的产业化功能,同时还具备面向国内外市场商业化的先天条件。一旦实现这样的创新链,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带动点。


“长三角一体化对中国产业竞争力发展至关重要。在一体化过程中,每个地区会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通过一体化使整个长三角变成有效产业集群,比较优势就会变成竞争优势,进而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论坛上指出了“一体化”的关键作用。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


关键词:开放


权衡认为,长三角当下一体化的本质是“开放”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突出‘示范区’和‘新片区’两个重点区域。其中‘示范区’更多强调对内开放,而新片区则强调的是利用自贸区推动的对外开放。”他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朝着更高水平开放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也要建设开放有序、有效的体系,打破区域行政阻梗,使得经济市场产业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那么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形成合力,就能以更高水平、高质量的开放发展,带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推动世界经济开放发展做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长三角示范区青浦公交枢纽


临港新片区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说,城市群的一体化蕴含着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1+1>2”形成的空间外部性,能够以此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促进技术的溢出和创新,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关键词:可持续


在寻找“强劲活跃增长”方案的同时,与会专家也提出谨慎观点。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在演讲中以阿联酋马斯达尔等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和教训为例,指出城市发展尤其是低碳生态新城建设应选择建造成本适当、自身可持续、可复制推广、自进化改进的“韧性”均衡模式,同时应重视“人”才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新建设应考量多元文化背景的人的集聚。


英国伦敦大学规划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Michael Batty也在论坛上分享研究,团队通过建立包含GDP总量、GDP增速、专利申请数、犯罪率的高低等内容的评价体系来评估一个城市的增长绩效。他指出,城市的空间范围是不断变化的,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财富的增长,如何准确定义城市至关重要,这涉及到通勤、变迁、互动、贸易等多个方面。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易 蓉

图 片 | 陈梦泽 徐程 孙中钦 易 蓉

编 辑 | 梁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