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年轻人能在这本书里学到什么?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年轻人能在这本书里学到什么?

1972年,史铁生因为疾病开始了轮椅生涯,那段时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他经常想到“死”。为了逃避这个世界,他时常摇轮椅到地坛那儿去。

四百多年里,地坛见证了多少人间兴衰,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陪伴着多少人。也是这个时候,散见着愈见苍幽的老柏树和茂盛得自在的野草荒藤的地坛无数次地治愈了史铁生。

于是,才有的《我与地坛》。

我不知读了这本书多少次,但只要翻开它的时候必然是在我人生转折、颇感迷茫的时候。因为我相信,我会在书中找寻到指示塔和照明灯。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初读《我与地坛》

还记得那个时候生活中的失意全向我抛来了,身在分叉口做选择的我更加的无比迷茫、受挫。但是所有的火只敢对母亲发,有一次在母亲又一次问我:“你要不就回家乡工作吧。”

我突然大声地哭着对她怒吼:“你是不是想我死?我觉得自己已经得抑郁症了!!”

我的话一定伤害到了母亲,但我却不管不顾了。

母亲虽然被吓到,有些不知所措,但是却故作镇定。她一遍遍地抖着声音说:“我怎么会害你,你好好休息吧,不要想那么多。”

后来,每一天早晨醒来,我总能看到母亲给我发的短信——“早,人生很美好,微笑面对每一天……”“早,每天都有希望……”

生活处处有希望,可为什么我却看不到?

于是,我便翻开了《我与地坛》。

书中的史铁生却缓缓地对我说:“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而这其间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地坛”故事

在地坛里,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一个身体残疾的人成长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

因为疾病缠身、身体瘫痪,史铁生充满了绝望,情绪也时常不稳定,有时去地坛里逛得久了,他的母亲就会担心。有一回他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母亲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史铁生的身旁,步履茫然又急迫,也没看见他。但史铁生就是不喊她。

母亲离世后,史铁生十分后悔:“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一个充满着绝望的年轻人,迷茫中也会思索一套关于人类的“好运设计”。史铁生以上帝视角在这份“设计”里构思了一个真正交好运的人的形象,得出了结论:一个人如果真的完全顺风顺意,他的人生一定是缺乏乐趣的,所以一定会有一些小坎坷、小挫折。



“地坛”思想

于是,我懂了宇宙何其大,人类不过是“渺沧海之一粟”。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痛苦是我们必然要承受的东西。如果幸福唾手可得,难么它将变得分文不值。

于是,我懂得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开始害怕将来会承受深深的遗憾和后悔。我在史铁生的身上,看到了我自己。一个任性的、只敢对母亲放肆的自己。母爱永远都是伟大的,她能给你比天还高远、比地还深厚的爱与宽容。我唯有做的是,及时地告诉她:“我爱你,妈妈。”

于是,我懂得了对挫折和痛苦的释然,开始追寻生活中的希望和光明。对标史铁生先生,我手脚健全,又何必虚度光阴?这个时代给了我追求美好幸福的无数种可能,我又何必自怨自艾?

如果说地坛是史铁生思考的载体,那么它一定记载了他多少闭塞、矛盾后又开阔的思考。这些思考关于生与死、幸福与苦难、梦想与记忆、好运与厄运,关于人类命运长久的探索,关于一个充满了绝望的年轻人对希望的寻求

所以,便有了“我”与“地坛”。

这本书适合所有人观看,尤其是处于迷茫期的年轻人。

但愿我们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所到之处都有所思,所思之处都有所行,从此人生少一点悔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