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不要给小孩喝中成药吗?为啥医院还可劲儿开?

不是说不要给小孩喝中成药吗?为啥医院还可劲儿开?

前两天,有个朋友见我就问:“我娃最近一直支气管炎,好了坏了坏了好,医生开了一大堆药给我,娃吃的呀天天吐。可那谁谁跟我说,不能给小孩子吃中成药,对孩子不好,可这药明明是医生开的,咱能不吃?”

我默默笑而不语,要不是去年我在主张讲循证医学的母婴公众号上过一年班,我还真的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就只能尴尬地附和一句:“是呀,谁说不是呢~”

为啥说不能给孩子吃中成药?

说到这个问题,我猜很多人都可能会遇到,带孩子去医院看个发烧感冒,医生总会开些药回来,里面不乏各种“小儿***”的中成药。但是拿起手机一看,医疗大V们都在说,中成药危害不明确!不要给4岁以下的孩子随便吃中成药!小孩子不建议喝中药!

极端一点的,如裴洪岗会明目张胆、毫无畏惧地说:“远离中药,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保护!”妈耶,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仅孩子不该吃中药,大人也根本不要吃中药。

虽然观点有些极端,但裴医生的观点我是认同的,特别是他谈到关于药品的有效性时说:

使用一种药,需要知道药品是什么成份,用药是什么目的,怎么用,用多少,能带来什么好处,可能有什么风险。体现在药品说明书上,就是药品的主要成份,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


要明确这些,需要做严格的临床药物试验,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来明确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不是自己或者别人用了觉得好就认为是真的好,因为安慰剂效应或者是疾病自然的转归都可能影响判断。比如感冒吃药好了,你就可能以为这药能治感冒,但实际上感冒不吃药大部分也会好。

——出自drpei《为什么不要用中药》

但裴洪岗的观点像他名字一样太刚,缺少余地,即便道理说得都对也很难让人心悦诚服。荣妈并不是个一刀切反中医的人,相比来说,我更喜欢药师冀连梅看待中药的主张,很中肯:

对我们比较重要的信息我都画出来了。

第一,目前在医院里的确存在没必要但还是在乱用中药的现象;第二,中成药说明书上有太多的“不明确”,不可靠;第三,中药并不是纯天然副作用小,而是现阶段的副作用不可知而已。

不得不承认,中药在上市之前的确是缺乏严格的临床药物实验的,不让给孩子用药,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清楚它们的药效和安全性,自然没办法权衡收益和风险。

当你看西药的药品说明书时(截图为美林),你会发现,药品里所含有的成分、不良反应和禁忌症会清清楚楚地写在上面,因为它是经过严格的临床药物实验得来的。

而中成药的管理不像西药那样完善,其成分也不会完全在药物说明书里列举完全。我随便找了个以“小儿”开头的止咳药为例,其不良反应和禁忌就只有一句“尚不明确”。而这种“尚不明确”的中药却被很多人误认为是纯天然无毒性的。

但其实,仅仅是因为没有做过药物试验,所以不良反应一栏才会大多都会写着“尚不明确”,但这不等于没有不良反应。而事实上,中药一直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重灾区,很多中药现已经被证实有肝肾和神经毒性。

比如大名鼎鼎的保婴丹,据说主治小儿夜啼,也就是安眠用的。有些大人没事儿就给孩子喂两粒,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妈蛋,小孩子晚上哭闹不是很正常的咩?

吃了保婴丹的确会睡的好,因为里面有冰片(现在是天然冰片)、法半夏,这些成分是有中枢神经毒性的,能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特别是呼吸反应,过量使用可能会抑制宝宝呼吸。

2014年,保婴丹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警告,要求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停止使用香港制药企业「余仁生」生产的保婴丹,从而避免潜在的铅中毒风险。但在2014年之前,它可是不知道被多少孩子当糖豆吃了。

再如好些止咳糖浆,其实都含有可待因。可待因不清楚,吗啡总知道吧,毒品的一种,而可待因跟吗啡是兄弟。

长期滥用可待因,能引起依赖性和成瘾性,不恰当地使用会导致极度嗜睡、意识混乱、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除了明确标注了可待因成分的药品外,还有一些标注了罂粟壳、复方樟脑酊等成分的药品,也含有可待因、吗啡的类似成分,同样有类似副作用。

简单列举几个大家耳熟能详很有可能会给孩子喝的中药,查漏补缺哈~

去年国家药监局(CFDA)发文要求药企修改含有可待因药品的说明书。

在禁忌症和儿童用药上明确标明“18 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本品”。但在2018年之前,又有多少孩子拿它当止咳糖水喝呢?

再有就是之前一直被称为“退黄一哥”的茵栀黄,很多孩子出生后第一口灌下去的药就是它。

茵栀黄是从多达4种植物中同时萃取出来的,这其间到底萃取了多少种物质、比例是啥样的,根本说不清楚。有人推导大概能有黄芩苷、绿原酸、栀子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栀子酸、新绿原酸、咖啡酸等二十几种成份之多。而且不同的药厂还会随意调整它的比例。

这些成分没有一种做过严格的临床药物试验,把它们混合成注射液,就是“茵栀黄注射液”。想想看,将这样的橙红色液体直接打进孩子的血管里,发生各种意外就是难免的,所以茵栀黄注射液一直就是过敏反应频发,一些人在注射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了。

可近两年才证实,茵栀黄成分不明确,毒副作用很难评估。 注射了茵栀黄之后,容易引起胃肠道出血、肾功能异常的不良反应。2016年8月,药监局的公告表示茵栀黄注射液新生儿、婴幼儿禁用,因为它成分不明。

想想看,在2016年CFDA发布公告之前,又有多少新生儿的体内注射过它?

2017年,药监局又出台茵栀黄口服制剂的说明书公告,明确强调了口服茵栀后会出现腹泻、呕吐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举这些例子,我就想说明的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去明确很多中药、中成药里的成分。好些已经被证明是有问题的了,但依旧有很多儿科中药、中成药是“尚不明确”的。

你永远也不知道给孩子用的这个药,会不会前一秒钟还儿科神药,而下一秒就被药监局叫停说是“毒药”。

所以,我们不建议给婴幼儿使用中成药,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疗效,而是中成药中潜伏着巨大的不可知的风险。相比来说,西药成分更加单一,不良反应也会实打实地告诉你,只要按计量服用,都是相对更安全的选择。

是药就会有三分毒

其实,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根本不存在纯天然无副作用的药物,中药西药都是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吃?

因为吃药治病,其实就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过程,不用药造成的危害反而比吃药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小,那就不用!如果不用药,造成的后果更严重,那么这个药就是毒性大、副作用强就也得用。这就是普通感冒和癌症化疗的区别。

选择用不用药,要看是用了坏处大还是不用坏处大,仅此而已。

大荣跟依姐得感冒,发烧了就用退烧药,有细菌感染就头孢,病毒性的感冒就自己好,咳嗽不严重就多喝水,咳得厉害了还有氨溴索之类,止咳糖浆和感冒颗粒向来不给他们吃。

因为我相信,西药固然有副作用,但是它会明明白白地写在上面,得了什么病就对症下药,我不会将孩子的健康贸然交给一个又能退烧还能止惊安神且“副作用尚不明确”的中成药身上。

这药可是医院医生开的啊?他们不懂吗?

接下来你就会问,既然很多业界的儿科大牛都不主张给孩子用中成药,那为啥医院里有好些医生还要开?

除去一些偏远的地区信息闭锁的区域外,真有可能是医生不懂之外,我相信大多数奋战在儿科一线的医生都有在与时俱进,他们也会定期地业务学习,知道的一定比荣妈多。

所以,首先我们必须要尊重医生的专业性,即便是我们看了再多的科普知识,也不能与专业医生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相比,毕竟他们是一天就阅得上百号人的人。

这就奇怪了,明知道中药不好为啥还要给孩子开?

荣妈不是医生,但我身边有儿科医生朋友,跟之前工作的单位的儿科医生也有讨论过这个问题。为啥主流观点是不建议给孩子吃中成药,但医院里的医生还是会开?

他们普遍给我的答案是“道理都懂,但臣妾做不到。”

你们想想看,如果你抱着发烧没精神的孩子挂号排队几小时,好不容易看到了医生,结果他说:“没事儿,就是个普通感冒,不用吃药,回家多喝水多观察就成了~”你气不气?会不会想:妈蛋,这什么赤脚医生,药都不给开,合着生病的不是你家孩子!

这么想的人绝对不是少数。虽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心大妈”孩子烧39度也不急吧,但啥啥都不懂,一发烧就跑医院的人也不在少数。

所以到了儿科,即便是普通感冒,好些医生明知道不吃药也没事儿,也会象征性地开点药。

开什么药好呢?要知道,西药一般都是有用药指征的,一查血象正常啊,那头孢啥的就不用吃啊,一量体温,38度,也不高,那布洛芬啥的也不用开啊,那……总得开点啥吧?不然跟家长不好交代?好歹等那么长时间呢!

得,开点什么清热感冒颗粒、枇杷糖浆啥的回去按时喝就成了。

医生不知道可以不开这些药吗?他明白里装糊涂,在中国,儿科医生不仅要治孩子的病,还得安抚孩子一生病就不理智的家长的心。

但其实我还是很疑惑的,不是说重要的副作用不明确吗?你们就敢给孩子开?万一出事儿怎么办?医生不要对患者负责吗?

我记得当时跟我聊天的医生苦笑了下,叹气说:“哎~你要明白,从循证理论到临床实践,这中间是有很长一个过程的,目前儿科领域里的中成药,其实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临床检验的,它是因为相对安全,所以才沿用至今的。”

后面的话虽然没有说,但我也了解,中成药的潜在风险系数和医患关系这摆在明面上的风险系数,稍作权衡,你也知道该怎么选。

比起三五分钟就要看明白孩子的病、并且治好家长的心病来说,他们没有时间跟家长讲循证医学理论,只能以现阶段最折中的办法来快速完成这个看诊,进入下一位。

在这里得呼吁一下,儿科医生实在是太少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实在是太大了,而这天底下态度最不好的,莫过于带孩子看病的家长,儿科医生每天都在如履薄冰。

再有就是为了加速效果。比如说感冒,不用吃药只需多喝水,孩子也会好,就是好的慢。我们选择在家喝水,其实就是内心接受慢慢好的情况。

而一旦决定带孩子去医院了,那就说明我们从内心当中就不淡定了。那么到了医院,80%的父母的诉求就是立马解决孩子的病痛,孩子能立刻退烧、精神能立刻变好、食欲能明显增加、咳嗽跟流鼻能明显缓解。

可西药成分单一,讲究的是对症,退烧用美林、咳嗽得用氨溴索、流鼻得洗鼻剂、食欲精神这些得等病情稳定了,要快速就得输液、打针用抗生素……但良心的医生会觉得,用这些就太过了,那怎么办?

开中成药,因为中成药不是单一成分,一个什么小儿感冒颗粒,就把上面的事儿全办了……

所以,孩子感冒发烧啥的去医院,医生惯常的套路都是开个化验单,验个血象。血象有点高,给你开个头孢,顺带会开些啥啥颗粒、啥啥感冒灵之类的,然后就让你回去了……

其实,真正有必要喝的,就是头孢而已……那些中成药,无非是缓解你的焦虑以及让孩子的病好的快点,不至于打上门来骂他庸医。

所以吧,现在我带孩子看病时,都会仔细询问病情,如果是我自己比较有把握的病,比如普通感冒、手足口之类的,我都会礼貌的问医生,这些中成药有啥作用,可不可以不吃。

一般来说,医生得到我的这种暗示,他就知道我大概知道一些医学常识,他就会顺势说那不开就不开,回家要注意多观察之类的。对于医生来说,只要你家长可以接受不吃这么些药,他当然也乐得不开。

但也会有些医生比较强硬,按照自己的行医经验来开药,那我也不会再说什么,大不了开了,我不吃就得了呗。

所以,如果你问我,中成药要不要给孩子吃,我会说,不建议。因为孩子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及成年人,所以我更趋向于成分更加单一明了的西药。

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反对中药的,正如冀连梅医生所说,如果能够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即便是中药也可以是推荐用的。

我们在看医生时能怎么办?

作为儿科医生自己,如果孩子生病了,他们可以用最循证的方案去治孩子的病,但往往也会因为病程缓慢受到家里人的指摘和反对,包括自己也会自我怀疑,这么做是不是不对?

将心比心,很多医生开药,真的不是为了多开几个药挣你的钱,因为现在的医疗体系是非常公开透明的。但儿科医生也不过是奋斗在医疗岗位上的普通人,他们要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学科的疾病,还有人心,如果不能快速治病就要被问责,甚至被拳脚相向,在这种压力下,迁就患者 + 保护自己成为很多医生的选择。

所以在开药上,他们往往会更倾向于临床经验,而非循证观点。

so,如果你真的在意中成药这件事,完全可以跟医生沟通。现在很多医生都很人性化,起码我周围的医生都很好,只要你肯点头,他们是愿意把那些不必要的从单子上划掉的。

现阶段来说,国民的科普意识还良莠不齐,让医生去鉴别是很难的,他们通常还是会选择一刀切。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跟医生商讨方案。我记得有次大荣不舒服,我带他去医院查血象,化验单上数值很高,医生说按照标准来说这个数值需要输液,但我看他也不发烧也没别的症状,就说能不能口服头孢,医生也爽快地应允了。

不得不说,有很多妈妈通过学习习得一些很正确的医学知识,但我还是得说,要尊重医生的意见。因为疾病千变万化,同一症状也可能会是不同疾病,有些发烧吃点头孢就好,但有些发烧不仅要输液还可能进ICU,这些都需要医生去用心去诊断。

我们知道得再多,可想要超越以看病为生的医生还是不太可能,所以相信医生比相信自己出错的机会要小很多。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详细了解病情的轻重缓急,然后跟医生商讨一个最合适的方案。

有时候,看病也是医生和患者的彼此试探,医生会因为种种原因去给你一个特别稳妥的医治方案,但那往往并不是最优的方案,但却是让家长会看上去更安心的方案。可我们反过来想想,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生病的是孩子,一切难道不应该是以孩子最好为上吗?

关注微信公众号【荣荣妈养儿记】,更多育儿好文和超低价团购等着你。看一个普通二胎妈如何哭着笑着跟带大孩子,最接地气的育儿干货,保证不同于一般的妖艳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