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北京最美的胡同——走遍京城之方家胡同

寻找北京最美的胡同——走遍京城之方家胡同

“胡同把北京这块大豆腐切成了很多小豆腐块,北京人就在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里活着”,作家汪曾祺曾在《古都旧梦——胡同》中这样描述胡同。北京的胡同儿多如牛毛,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每条胡同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方家胡同位于国子监街(成贤街)南侧,与国子监街平行。

方家胡同为元建大都时所建,距今已有700年历史,“方家“是谁?已无从考证。方家胡同的文化底蕴丰富,这里有南学、宝泉局北作厂、白衣庵、循郡王府、清朝内火器营马队厂、京师第一图书馆等历史遗迹。

早些年间,方家胡同曾与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及五道营胡同并称“北京胡同四大热”。南锣鼓巷和烟袋斜街紧邻北海、什刹海,外地游客多会来这里感受老北京的胡同文化。五道营挨着国子监和雍和宫,被称为第二个南锣,是文艺青年常逛的地方。方家胡同能跻身“胡同四大热”,靠的是胡同中的46号院。46号院是中国机床厂的旧址,建筑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北京工业史上重要的“机床基地”。2008年被改造成定位为“跨界艺术、分享未来”的文化创意园区,园区内聚集了不同艺术领域的实体,有快捷酒店、小剧场、表演艺术团体、文化沙龙空间、建筑艺术、视觉设计、新媒体艺术、现代艺术中心等机构,一度被誉为“胡同里的 798”。

从热闹的雍和宫大街拐进方家胡同,立刻就清静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胡同儿也悄然变了样,一条条“网红商业街”似雨后春笋般衍生出来。几年前,在方家胡同676米长的街上分布着数十家酒吧和餐厅,每到夜晚灯红酒绿、人声鼎沸。2017年,政府对方家胡同进行改造。嘈杂的酒吧、餐厅关了,腾退出的空间改造成了养老驿站、超市和公共客厅,恢复了老北京胡同原有的风貌。

养老驿站

悠惠万家超市

公共客厅

循郡王府(方家胡同13号、15号)

循郡王府是方家胡同里最大的宅子。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的第三子。该府建筑布局规整,纵深宽广,是现存较少的贝勒府形制的府第。当年的王府已经被拆分,主体现在是方家胡同小学。

王府的朱漆大门上有7行5列金色的门钉,门口有精美的门墩和两只威严的石狮,对面是一面宽大的影壁。

府邸的大门上,除了挂着“循郡王府”牌匾,还有一块写着“方家胡同小学”的牌匾,下面落款是“絜青”,胡絜青是老舍先生的夫人。方家胡同小学,始建于1906年,前身为北平国民第十七小学,是当时京城为数不多的公办小学之一。1918年9月,老舍先生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这所学校的校长,时年19岁。老舍先生在这里住了两年,经常去隔壁的京师图书馆读书。长篇小说《赵子曰》中,有一个“北新桥往北的张家胡同”, 写的就是方家胡同。

学校保留了王府原有的建筑格局,每年春天,府里的西府海棠和玉兰树也美如当年。

学校的校训为:发扬老舍精神,做真、善、美的人。

古刹白衣庵(方家胡同41号)

白衣庵是一座汉传佛教尼姑寺院, 始建于明代,原来有山门三间、四层殿宇以及跨院。庵内古柏参天,环境清雅,牡丹花开放时,街坊四邻都来观赏。而今,几经变迁,古寺已变成了大杂院,只有院门上雕刻的“古刹白衣庵”几个字依稀可辨。

文化创意园区(方家胡同46号)

现在的方家胡同46号院已褪去了曾经的光芒,没有了当年朝气蓬勃和热闹繁荣的景象。

京师图书馆·国子监南学

据史料记载,京师图书馆为1906年清政府重臣张之洞建立,1917年1月第二次开馆时,迁到方家胡同内的国子监南学。国子监南学是国子监学生学习的场所,路北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称之为北学。20世纪90年代,方家胡同小学在改建过程中,在校园北侧挖出了京师图书馆的石碑匾额。经过专家多方查证,证明学校为京师图书馆旧址。南学早已不在,但方家胡同小学在这里延续着,每天都可以听到从这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

胡同里还保留着一些四合院,在四合院的大门、影壁、垂花门、廊心墙、博缝头、戗檐、直檐、垫花等地方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精美的砖雕图案。砖雕是一种隐形的身份名片,透过不同的砖雕图案,可以看出屋主的身份。

方家胡同13号

方家胡同29号

方家胡同53号

砖雕是富有灵气的,用水土和之,用火烧,用木头成形,用金属雕刻,占全五行,也因此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如果说四合院是北京的灵魂,那么砖雕就是四合院的灵魂。

北京砖雕位列中国砖雕艺术“四大名旦”(京雕、徽雕、苏雕、晋雕)之首,大多作为京城官吏、富豪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和园林等建筑的装饰,带有浓厚的皇家官式风格。北京砖雕采用的是高贵华丽的正青色,图案雄浑大气、主次有序、构图饱满、密不透风又疏可跑马,多以花草、博古、瑞兽等形象寓意富贵、长寿、多子多福。

残缺的石鼓向来往的行人诉说着方家胡同经历的沧桑和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