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小霸王“孙伯符”临终授命给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孩子,其中深意

江东小霸王“孙伯符”临终授命给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孩子,其中深意

江东子弟多才俊,8岁的孙权只身见刘表取回父亲孙坚尸身,周瑜自幼文武双全21岁随孙策平定江东,陆逊20岁入如孙权幕府军事才能初显忍辱设计一把大火烧得刘备惨败而归。孙策也是一样,20岁承继父业6年时光一统江东。孙策“承继父业”的时候,他父亲其实并没给他留下什么。也可以说孙策的“吴侯”是自己打来的,那为什么他没有让自己的儿子承袭爵位,而是选择了孙权?先听听我的见解:

其一:壮志未酬身先死,孙策的小儿子还小,留下孤儿寡母无人照拂。

其二:时不我待,孙权自小聪慧于常人,当下他更适合于承袭爵位。

其三:为江东长远计,为江东安稳计。孙权可保江东免于内战。

不得不先说一下政治背景,也就是江东的基业是如何打下来的,很多人以为,江东是孙坚打下来的基业,然而并不是这样的,孙坚只是打下来一部分,而且孙坚死后这些兵马都不在孙策他们手里,孙策安葬好他父亲后,把母亲安置好,就去投靠了袁术,孙策那时候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只有几个好朋友,周瑜就是其中之一。

袁术十分器重孙策,之后才把他父亲的旧部还给他,直到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庐江太守陆康不给袁术供给触怒了袁术,最终应允孙策只要他能抓获陆康,就许他做庐江太守,最后孙策打败了陆康袁术任命刘勋做了庐江太守,导致孙策极其失望。

而后袁术上表封孙策为折冲校尉,然而只给他一千多的士卒,战马数十匹,宾客是凭自愿,愿意跟从孙策的有几百人,就是这样一个残缺不全的队伍,是孙策起家的根本。孙策长得帅,性格好,爱听意见又会用人,所以将士也都衷心效命,等到袁术称帝的时候,孙策已经掌握着几方兵马了,会稽,丹杨,豫章,庐陵,吴郡等处的太守都是孙策任命的,他们都是忠心汉室的青年才俊,袁术称帝不仅招致了全天下的排斥,孙策也给他写了绝交信。这一行为被天下人看在眼里,曹操当时兵将也不多,也需要联合诸多势力,所以曹操上表天子举荐孙策为讨逆将军,并且封了爵位“吴侯”,自此有了江东的传世基业。


壮志未酬身先死,孙策的小儿子还小,留下孤儿寡母无人照拂。

而后关于孙策的死《三国志》原著中是这样写的: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安渡,策阴欲袭。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这说的是什么,孙策当时在密谋一件大事,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大战的时候他要干什么,要接回天子,他在为接回天子练兵。还没等出发呢,就被许贡的门客给杀了。

就这样,20岁起屡战屡胜,遍得人心,凭实力拜相封侯的将星陨落了,孙策的远大志向,接天子复汉室,还没来得及一搏,更别说自己的孩子还没长大成人了。

孙策死后,儿子得是由大乔照料,如果他儿子封为侯爵了,有心的人一定会为难于大乔,虽然孙策生前得人心,但是乱世之中,人心谁说的准呢?如果有人借着幼子年少,防止大乔干涉政务的为理由,到时候大乔不仅见到小儿子费劲,连小命都难保。况且当时的孙权只是一个小官,并没有势力,孙权也保护不了孙策的妻儿。

立孙权的话,基业还是在自家手里,并且他们一向兄弟情深,即使是有人不服,但也可以保证政治稳固,妻儿无忧。


时不我待,孙权自小聪慧于常人,当下他更适合于承袭爵位。

孙策死的时候最担心的是什么呢?我们先看下他临终的遗言,《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载,出入微小,我们以《三国志》为准:

“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中原大乱了,凭借吴、越的军民,三江的险固,咱们足以坐实群雄的成败了。各位大臣要好好的辅佐我的兄弟!

他最担心的是江东的基业,即使是没能接回天子,没能匡复汉室,但是至少江东百姓生活无忧,孤母妻儿尚有安稳的容身之所,自己手下有几个能臣爱将,孙权从小就聪慧过人,只要手下尽心辅佐,早晚会有合适的时机再去开疆拓土。

而自己的儿子现在还小,先不说这孩子以后会不会能文能武统兵打仗的,就说等他长大,到十八九,二十来岁的时候,那得是十几年以后,战场瞬息万变,这官渡之战之后,天下都是另一番形式了。江东如果隐忍十几年,不论哪方势力强大了,江东都会有危险。

所以啊,心智成熟的孙权,从小就有眼光有胆气,他又很会用人,所以他承袭爵位,最起码能使江东上下一心,万一真是有大军来攻打江东的话,也能顺应时机做出最好的决策。


为江东长远计,为江东安稳计。孙权可保江东免于内战。

为什么说孙权可以保江东免于内战?这一点算是防患于未然吧,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孙策的小儿子继位了,在他有独立的心智前一定常常面对一种情况:

大事不决的时候,文官占据一个立场,武官占据一个立场,虽然每个人都是为了江东大局着想,但是政见不合的时候,谁来做这个最终的决断?一次两次可谓是政见不合,次数多了难免招致分庭抗礼。可能有人觉得这个情况不会出现吧,就是我在这里杞人忧天罢了。那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诸葛亮口齿相战的是谁?是东吴的以张昭为首的文臣,他们为的是谁?为的是东吴的太平,即使是东吴真的投了曹操,曹操也可以保障他们的安居乐业,然而他们都能投降,唯独孙权不能,孙权投降曹操,帮助曹操除去刘备,从此曹操在中原就再也没有敌手了,还要孙权有啥用呢?但是在文武百官的眼里却是另外一番天地,不仅免于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只不过是这个“吴侯”委屈一下,但是总体上最起码是没有什么损失和变化的。

孙权方已成年,尚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并且想办法让东吴一心抗敌呢?何况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有什么能力来排除众议,这时候可能就需要周瑜出面了,周瑜骁勇善战,一定是主张一战到底的,但是领兵的不管钱粮,管钱粮的又不支持打仗。曹操的兵马还没来呢,东吴先内乱起来了岂不是让曹操不战自胜?

所以授命孙权为吴侯继承人,孙策真的是选对人了。不管是为妻儿父老,为江东基业,孙权在当时都是比孙策的儿子更合适的人选。

至于孙权为后世贡献了什么,我们下回再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