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编制任务“倒挂”时,“小马拉大车”究竟靠什么?

当编制任务“倒挂”时,“小马拉大车”究竟靠什么?

随着“脖子以下”改革落地,火箭军某基地旅团级以上机关的直属单位撤并降改后,成立了相应综合保障团、营,在运行中出现了供与需、管与用、训与教的矛盾冲突等新情况,以及类似的编制任务“倒挂”现象,这都给部队带来更多新考验。“小马拉大车”究竟靠什么?具体到改革强军各领域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应该如何“摸着石头过河”?

关注今日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文章——

新闻样本

勤务连里的独特风景线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奉雷 宋海军

刚上任勤务连连长那会儿,常有人跟赵金鼎打趣:“你们连里有不少校官,你这个上尉连长不好当啊!”

校官之一李鸿林,原是火箭军某基地政治工作部干事。在调整改革中,他由机关调整合编至新组建的综合保障团勤务连文网中心,成了连队普通业务干部。赵金鼎原来在火箭军某团机关任职,单位裁撤整编后,转任综合保障团勤务连连长,成了李鸿林的连首长。

勤务连很不一般。一个连级单位上百号人,由多个分队、10多个点位组成,其中校官达8人,负责整个基地机关的炊事、公勤、水电、文网等勤务保障工作。集合开会、学习教育、训练考核,一群校官走在队列中,着实是勤务连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刚到连队,这些校官们也有点不适应。

曾圆是勤务连文网中心少校,原来住在机关单身干部宿舍,住到连队集体宿舍后,参加集合点名、卫生打扫等集体活动,总是“赶不上趟”。

检查内务秩序,看到曾圆内务柜物品摆放不够整齐,被子叠得像“坦克”一样,赵金鼎没有急着批评,而是委婉地对曾圆说:“您这搞得已经不错了,不过还有上升空间。”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校官们深知自己要转变观念,身为连队一员就要融入连队生活。连长赵金鼎也意识到,自己既要放开手脚干,又要维护好校官们的形象、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安心搞好业务。

谭志宏是勤务连上校,负责基地强军网管理,连队推荐她为党小组长,每周组织党团活动。“事事都要向连党支部报告,刚开始真的挺别扭,不过现在习惯了。”谭志宏说。

前不久,勤务连组织体能补考,因出差耽误考核的李鸿林自觉来到操场,和十几名补考的战士一道,站在了3000米考核起跑线上。

“加油!还有一圈!”赵金鼎拿着秒表,向李鸿林竖起大拇指,“20分10秒,提前了近2分钟!”

“从机关回归连队,就要摆正心态适应身份转变,不能端着架子摆资格。”李鸿林说。

火箭军某基地领导介绍,随着“脖子以下”改革落地,该基地旅团级以上机关的直属单位撤并降改后,成立了相应综合保障团、营,在运行中出现了供与需、管与用、训与教的矛盾冲突等新情况,以及类似的编制任务“倒挂”现象,这都给部队带来更多新考验。

近日,火箭军某旅赴北疆参加联合实兵演习,数发导弹发射,精准命中预定目标。任方正 摄

记者调查

“小马拉大车”究竟靠什么?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奉雷 宋海军

瘦“身”塑“型”,强健“体魄”是根本

南国的深秋有时很无常:白天艳阳高照,晚上气温却“断崖式”降到接近“冰点”。

凌晨,许大鹏接到综合保障演练命令,带领官兵驾驶装备抢修车火速赶往野外训练场。寒风吹得人直咬牙根。

一进场,大伙儿傻眼了:导调组给的保障任务,超出原计划一倍多!

“运输和起吊由抢修组兼顾,物资装载和警戒防卫由计量组兼顾……”许大鹏果断重新编组,各组随即奔向战位。

自上任火箭军某基地综合保障团维修计量站主任后,许大鹏经常要做这种“1+1>2”的算术题,“本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任务量远超预期,人手只能掰开用。”

“我们站是典型的人少事多。”维修计量站教导员徐鑫介绍,每次上级机关来调研,他都忍不住“吐槽”:“缺兵少马任务急,应急保障真着急。”

此话并非虚言。前年,原基地直属的正团级基地修配厂,被调整为综合保障团下属一个正营级维修计量站。一夜间,47名专业骨干集体转隶,10余名领导干部“依令”分流。

级别降了,编制缩了,人员少了。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部队武器更新换代、扩容增架步子越来越快,保障任务非但不减,反而逐年递增。

编制如铁,令位归一。保障力从何而来?

基地和综合保障团两级调研达成一致共识:瘦“身”塑“型”,强健“体魄”是根本。他们通过优化组合、挖潜增效,打造独当多面的“保障尖兵”。

类似的矛盾现状,出现在该基地各导弹旅新成立的综合保障营。

汽车、修理、勤务等单位合并为一个综合保障实体后,保障任务也随着实战化练兵备战的加速推进而变得越来越重。

去年10月,某导弹旅跨越千里赴南国深山开展野外驻训演练。“一路上,旅综合保障营20多名官兵几乎没合眼,物资运输和装备维修全时全员值班,一路忙着餐饮保障、文化服务、资料保管,人人像陀螺一般转个不停。”全程跟随拍摄的演练政治工作组干事徐风芳说。

“保障部队改革,就是要让‘体格’去掉多余的‘油脂’,变得更健硕有力,获得更高的保障效能。”综合保障团团长起奎说,“我们既要增强单兵能力素质,培养多面手,又要加强要素间的协调配合,激发内生动力。”

刚由导弹旅旅长转任为基地保障部部长的吕康文说:“过去实战化保障分属不同部门,多以伴随保障、临时配属、力量抽组等模式参与演练演训,存在不同程度的‘各吹各号’‘临时公差’现象,现在合并一处攥指成拳,彼此再也不是‘熟悉的陌生人’。”

如今,两级综合保障部队自我挖潜、通力合作已成常态。前不久,在某丛林地域的一场综合保障要素合成演练中,该基地一支导弹发射分队某特装车突然停滞不前。汽车、维修、油料分队接令出击——部署警戒、更换油箱、补充油料,保障了发射演练顺利进行。

走下演练场,既是驾驶员又是修理工的四级军士长杨杰说:“以前修理任务由修配厂负责,油料保障是机关后勤的事,现在一声令下一体响应,保障效能真提高了不少!”

演习结束,装备维修官兵逐一对参演车辆进行检修。任方正 摄

“娘家”“婆家”,心系强军不分家

有段时间,某旅综合保障营勤务连负责摄像保障,配属旅政治工作部宣传科的中士刘天翼特别苦恼:连队作为“娘家”,总“抓”着他不放,一会儿集合开会,一会儿参加教育训练;机关作为“婆家”,安排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加班加点是常事。

一个管得“紧”,一个用得“狠”。刘天翼夹在中间两头跑,往往两头不讨好。

综合保障部队刚成立时,类似这种“两头拉锯”的现象普遍存在。该旅政治工作部宣传科科长孙志远说,以前放映员、报道员、摄影摄像员都是科里的一员,用起来得心应手,管起来名正言顺。现在是“管用分离”,用人单位管多管少,似乎不好拿捏。

“官兵反映最强烈的矛盾,就是保障人员的管理难。”某旅政委邓志良在调研中发现,执行保障任务时,营连领导担心配属机关工作人员处于失管失控状态,但管理上一紧,保障机关效能又容易“打折”。

如何实现“双赢”?

邓志良带领旅机关人员,探索出一个管用结合的好办法——让用人单位负起管理责任,并对保障人员表现进行鉴定,作为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

他们区分正课时间、节假日、探亲休假等时间节点,规范机关和连队的管理时间。机关“既用也要管”,连队实时跟进人员使用情况,机关基层双向合力,形成齐抓共管局面,管用矛盾迎刃而解。

如今,这一经验做法在基地被全面推广。

去年底,某导弹旅参加为期近一个月的战区联合演训,综合保障营四级军士长任方正配属政治工作组。

那段日子,任方正与机关人员一同参加训练、经受教育、接受管理,机关对其任务表现给出了优秀的评定。

齐抓共管,让矛盾逐渐解决。

基地综合保障团勤务连工程项目指挥所有7名校官,业务由基地参谋部指导,管理则实行托管代管制,工作日期间机关业务处负责使用管理并评定工作绩效。连队做好探亲休假、福利发放等方面保障,两边既管也用,各得其所。

指挥所中校军官岳忻说:“这种双赢模式挺好,管用关系越来越顺,他们的职能作用发挥也越来越充分。”

既精耕“责任田”,又细种“自留地”

勤务连刚组建那会儿,连长赵金鼎发现:官兵来自原机关直属队,都觉得保障机关才是“责任田”,连队建设与其无关;无形中,连队自身建设这块“自留地”被忽视了。

于是,连队人员难集中、时间难统一、教育难组织、训练难落实等问题,解决起来变得更难了。

某导弹旅综合保障营教导员陈亚东回忆,“当初组织‘合编合心合力’专题教育,勤务保障、点位值守、在外出差等人员占了近半,根本无法组织上大课。”

万般无奈,陈亚东设了一个“主课堂”,就近的“送课上门”,远点位就传课件让其自行组织。即便这样,一次教育,前后也用了近一个星期。

赵金鼎组织的一次打靶,因有人出车跑长途,有人配属搞保障,同样持续了一星期才完成。

改革前搞保障的直属队大多是半训单位,体能训练达到“参训率”、训练成绩满足“合格率”即可。新成立的综合保障部队是全训单位,训练教育实行“一票否决”制。回过神来,大家普遍感到“压力山大”。

综合保障团一级军士长高维涛,是一名修理技师,属专业“小众”的伴随保障人员。他常年跟队巡检巡修,很难跟着连队一起搞训练。为了过教育关、训练关,高维涛只能想方设法挤时间补训补课。

对此,基地各综合保障部队也摸索出不少办法——“散”的集中训、“远”的自主训、区分时段训……

既精耕“责任田”,又细种“自留地”……经过近2年运行,各综合保障部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去年底的年度军事训练考核,某旅综合保障营汽车连连长马跃鑫,把“投弹、防护和战术”等训练整合到一个训练场,把训练考核时间拉长,全连按照各自工作安排,自行前往训练场参训参考。

多个课目轮番训考,马跃鑫既当“总教练”又当“主考官”,最终官兵全部通过考核验收。

某导弹旅综合保障营营长张阳告诉记者,此前旅队组织红蓝对抗演练,营队有10多名战士配属执行任务,他们委托配属单位组织训练考核,将训练成绩和表现鉴定表一并移交给营里,将其作为“年度考评依据”记录在案。

调研发现,破解“零散人员”教育训练难题,许多单位各有各的“妙招”。

某导弹旅综合保障营修理连指导员宋玮细数他的“教育宝典”:培养小教员、借用“网络+”、分组教学法……

从机关到连队任指导员1年有余,宋玮坦言,“保障服务与自身建设并不是‘两张皮’,只有想方设法把连队自身建设搞上去,才能使保障服务让各级满意。”

这两天,某导弹旅综合保障营勤务连指导员王云泽忙得不亦乐乎。

他联系驻地一家大型书店,精心选择图书送到连队各个点位,把经常性教育内容制作成图文、“H5”等格式,借用“阅读APP”向官兵推送。

“综合保障部队人员动态分散,上大课确实很难,必须想些招数,确保全员参加教育。”综合保障团政委胡海斌介绍,团里有不少官兵常年分散在铁路押运车厢、工程建设工地、演练第一线,训练教育只能通过“自学自训”等办法。去年底,在外人员就采用视频答题等方式,完成了年度理论考核。

连队自身建设蒸蒸日上,也换来了综合保障效益节节攀升。

经过一番淬火锤炼,目前该基地综合保障基本达到随时响应、全程能保、精准高效标准。

前不久,该基地组织综合保障演练,综合保障团抽组修理、运输、炊事等要素机动千里参演,预定课目顺利完成,综合保障水平得到验证。

演习场外,老班长帮助年轻战友梳理技术难点。任方正 摄

记者手记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具体到改革强军各领域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各级党委既要勇于担当,又要善于总结: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经验,形成共识。看得很准了,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再推开,积小胜为大胜,水面下的“石头”就会变成水面上的“桥”。

火箭军各综合保障部队组建之初,面临人员成分新、动态管理难、工作分工杂、部署点位散等矛盾问题。放在改革强军“大盘子”里衡量,这些问题既有个性、更有共性,须得用新思维来看待。

如何做到善“摸石头”巧“过河”?

要摸清方向。“过河”要明确方向,如果偏离或背弃了正确方向,只会与彼岸渐行渐远。胸中有目标,才能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是我们要到达的成功彼岸。

要摸准规律。“摸着石头过河”不是要我们盲目试水、以身犯险,而是要实事求是、逐步摸索。应当在实践中推进工作,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尊重官兵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包容失败,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攻坚克难的韧劲儿、敢于突破的闯劲儿。

要摸明道路。“过河要知水深浅”,要摸清“石头”的状况及其周围的环境,进行深入思考、反复论证。对情况进行缜密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求实求是、走出新路。

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中,许多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做法可参考,只能知难奋进,在发展中不断摸索前进。

作者 |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奉雷 宋海军

来源 | 学习军团(ID:xuexijuntuan)

监 制:王士彬 张晓辉

编 审:胡君华 邹 菲

责 编:杜海丰 赵晓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