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一个想象中的朋友,正常吗?小朋友凭想象说谎,5步解决

孩子有一个想象中的朋友,正常吗?小朋友凭想象说谎,5步解决

小朋友有时会提到一些“朋友”,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并能说出一些他们一起玩耍的情景;有时明明是宝宝自己把杯子打破了,却说是这些“朋友”干的……但这些朋友其实压根儿就不存在!是孩子的假装游戏入戏太深,还是故意推卸责任?

电影《头脑特工队》里,主人公莱莉想象出一位朋友:他有长长的象鼻子,还有猫尾巴,身体是棉花糖,动不动就往外流糖果,他甚至还可以帮助莱莉完成去月球的梦想……简直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完美朋友”。

而这种想象不止于电影中,现实中的小朋友也大多有过“想象中的朋友”。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家玛乔丽•泰勒和华盛顿大学的斯蒂芬妮•卡尔森曾在《发展心理学》上发表论文说,65%的7岁以下孩子曾有过至少一个“幻想的朋友”。

孩子为自己假想一位朋友出来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只是每个小孩的程度不一样而已,这跟个人的性格以及年龄有关。

8岁以前的“专属朋友”

“想象中的朋友”一般在孩子2岁左右开始萌芽。因为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产生这样的一些幻想。稍微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经常自言自语,好像在和“朋友”对话。

到3~6岁时这种想象会达到一个高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挖空脑洞,极力想把一件事情解释清楚。

6岁之后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减少,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可以分清楚虚幻和现实了。

而8岁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一个节点,孩子到了8岁之后基本上很少会再出现这种情况。如果8岁之后的孩子还比较喜欢说谎,或者经常幻想一些东西的话,理论上来讲说明他心里有些东西是需要被填补的。这就需要家长引起重视,去探究孩子说谎的真正原因,弄清楚他到底有什么无法达成的心愿需要幻想出一个人来帮他完成。

想象建构出“自己的世界”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行为?他们真的相信这位“朋友”的存在吗?

童年早期阶段的小朋友正处在幻想与现实之间,不一定能很明确地分辨出哪个是现实的,哪个是虚假的,他们会玩过家家,玩戏剧游戏,假装喂玩偶吃饭等,都是在以一种儿童很常见的思考方式建构自己的世界。

与之相伴的有时还会有一种反面行为——说谎。比如他看到水杯从桌子上掉到地上,可能会告诉你是小猫碰掉的。其实这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说谎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是在尝试搭建一个桥梁,尽可能用言语把事情解释出来,但又不知道如何解释才好,这时就会有一个幻想去弥补他这个认知的空缺。

这其实是孩子特别有意思的一种典型思维:他能够理解A点,也能够理解B点,但是从A点到B点的路径就理解不了了,这时候他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尝试搭建一个桥梁。所以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对于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其实是介于现实和虚幻之间的,感觉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

这种“说谎”其实不是坏事

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说谎”,家长没必要太过担心,甚至可以把这看作是一件好事。因为说谎这件事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意味着更高阶的思考能力——说谎前首先要对事情现状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然后要融入一定的逻辑,使整个事件完整且合理,这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1. 对孩子的有益刺激

首先这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毕竟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谎言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他需要在沟通时告诉你这个谎言为什么能成立,还能够经得住质疑。

另外这其实对孩子的情绪状况也是一个挑战。为什么孩子被揭露了事实之后有“反弹”?就是因为他内心会有一个冲击在里面,这其实也是孩子的一个内心的挫折。

2. 家长该如何合理应对

如果家长对此总是忧心忡忡,可能反而会打压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要明白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孩子正常的一个心理梯度,要先接纳然后才可以更好地处理。

但是也不必因此刻意迎合。尤其是非常不赞同父母为了哄孩子而特地在一些事情上做出过多的让步。因为一旦给他养成这种习惯,将来长大后面对相对平等、无人避让的社会环境会难以适应。父母更需要做的是引导,做导航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与孩子平等沟通。

“接纳”不代表完全不管

我们上面说的“接纳”不代表完全不管。

如果你发现孩子经常用一些说谎的方式去解释事情,甚至已经形成习惯的话,那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干预。可以和孩子多沟通,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或者帮助孩子通过学习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明白有比说谎更好的解决方案。

小朋友凭想象说谎,5步解决!

生活中我就碰到过类似的情况。

我家弟弟Eric特别喜欢吃小饼干,但是我们的约定是刷完牙就不能再吃了。有一次我给他刷完牙之后又去给哥哥刷,他自己就翻箱倒柜地搜了一堆饼干出来吃,吃得满嘴都是饼干碎,被当场抓包,然后他就告诉我说:“不是我干的,饼干自己就这么掉下来了,我什么都没有做。”

很明显Eric在撒谎,但这跟普通意义上的谎言又有区别——因为他说出的那句谎话对他而言,确实也算是对当时状况的一种解释。

遇到类似情况,我会通过5个步骤来处理:

1. 冷静观察

首先家长要“冷静”!千万不要一知道孩子撒谎,自己的情绪就先失控,这有可能导致误会的产生。

然后就是观察了。需要先观察了解孩子的正常状态是怎样的,对比他当时的情绪,进而弄清楚他到底是故意撒谎,还是真的不懂,抑或是在开玩笑。

2. 接纳情绪

比起直接的质疑,家长更需要做的是情感上的理解。孩子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本能,不管是基于认知所限分不清幻想跟现实,还是他真的到了六七岁,已经知道这件事情可能会给他带来的后果而感到害怕,首先需要的都是情感上的接纳。可以给他一个拥抱、靠近跟抚摸,都可以让孩子的忐忑不安被安抚。

3. 阐述事实

阐述事实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家长都遗漏了这个步骤。比如当时Eric偷吃了饼干之后,我告诉他说:“你不需要撒谎,我知道你想吃饼干,所以你搬了凳子去拿了饼干,你可以如实地告诉我。”

家长要向孩子表明你是中立的,客观地还原事实,让他明白你了解真相,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以一种缓和的方式告诉他,其实他没必要对你说谎,因为说谎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4. 示范理解

不知你留意过没有,孩子的谎言如果被戳穿,很多时候第一反应是否认。这个时候家长最该做的不是指责,而是理解。就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跟孩子交流之后,让他明白虽然他撒了谎,但你是理解他的。比如对他说“妈妈知道其实你也不想故意说谎”,或者“妈妈知道你这样说是因为你心里面害怕或是在逃避什么”。让他感受到你是跟他站在一起的,他其实没有必要对你撒谎,这很重要。

5. 提出解决方案

其实归根结底,出现问题之后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要真的可以执行下去,并且真的可以让事情得到更好的结果。所以与孩子充分沟通,让他明白问题的根本所在,并充分理解之后,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是能引导或帮助他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个方案不是让孩子孤立地去执行,家长会和他站在同一战线,给予他支持。

这也是我一直在提倡和研发的“陪伴式早教”,这个“陪伴”的意义不是特地放低身段去迎合,也不是单方面的激励,而是父母跟孩子是同在一条船上的,要互相讨论、沟通,一起让这条船走得更好。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想象出一位“朋友”也好,或者为此撒了什么谎也好,我希望大家可以理解的一点是:首先在情感上都应该明白这时候他是需要我们帮助的。而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让孩子明白现实跟想象之间的区别的,一定是我们愿意持续回应他,给他情感上的接纳,让他明白事实,然后告诉他更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这一切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信任。要对孩子有充分的信任,并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懂得承担责任,学习更好地面对问题,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包括面对自己的想象以及说谎这件事。

加微信13027279630,进全国父母育儿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