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妈妈生气了:“恐吓式育儿”很管用,但这剂猛药必须停

不听话妈妈生气了:“恐吓式育儿”很管用,但这剂猛药必须停

经常看到这样的小视频:孩子坐在餐椅上准备开饭,家长先来一段“杀鸡儆猴”的表演,拿个毛绒玩具假装喂它吃饭,玩具不吃就对玩具一通拳打脚踢,餐椅上的孩子看得目瞪口呆。看到了毛绒玩具的悲惨遭遇,轮到自己吃饭的时候乖乖配合,大口吃饭。

小视频配上搞笑的音乐,确实让人轻松愉悦,如果纯粹搞笑,倒也是不错的消遣。但坐在餐椅上的孩子是真的,眼神里的惊恐也是真的。

日常生活中,这种“恐吓式育儿”是很常见的。不睡觉大灰狼抓走你,不听话警察把你抓走,不好好吃饭医生给你打针,类似的恐吓常常充斥在孩子的耳边。我18岁的外甥女直到现在都不敢关灯睡觉,因为小时候奶奶吓唬她,天黑了不睡觉,魔鬼就把她抓走。害怕天黑看到魔鬼,她从小到大都开灯睡觉,屋里是亮的,魔鬼就不敢来了。

科学在进步,“恐吓式育儿”也在与时俱进。年轻妈妈已经从“不睡觉大灰狼抓你”进化成了“不听话妈妈就不高兴”,从妖魔鬼怪的恐吓进步成感情上的恐吓。但不管怎么变,恐吓的本质都没变。

为什么从上一辈到现在的妈妈,都这么喜欢“恐吓式育儿”呢?

“恐吓式育儿”是剂猛药

最重要的一点,“恐吓式育儿”见效快。不管是大灰狼,还是“妈妈不高兴”,都是让孩子害怕的,都能起到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俗话说知子莫若母,孩子怕啥,妈妈都门儿清,“恐吓式育儿”用起来得心应手,百试不爽。

“恐吓式育儿”长盛不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省事。不用学什么沟通技巧,不用了解前因后果,直接用孩子最害怕的东西搞定,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猛药往往副作用大,“恐吓式育儿”的副作用也非常大。就像我身高1米7,年满18岁的外甥女,就因为小时候奶奶的恐吓,现在都不敢关灯睡觉。很多被“吓大”的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恐吓式育儿”副作用大被“吓大”的孩子容易缺失安全感

我们都知道,人的行为动机有内因,也有外因。而恐吓,绝对是一种负面的外因。如果要给人吃饭,上学,写作业,弹钢琴都是因为害怕妖魔鬼怪,害怕失去妈妈的爱才做的,那就没有什么享受和乐趣可言了。一直生活在战战兢兢中,又哪里来的安全感呢?

被“吓大”的孩子是非观模糊

“恐吓”跟事实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不睡觉魔鬼不会来,不写作业妈妈也会爱你,但孩子会相信,他们把妈妈说的话当成“圣旨”。孩子相信,不写作业妈妈就不爱他了,他不听话警察就会来抓他,这些都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

曾经有孩子走丢了,遇到警察就嚎啕大哭。警察叔叔表明身份,说自己是好人,是警察,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好在孩子父母发现孩子丢了报了警,这才全家团圆。警察叔叔也是哭笑不得,明明是人民的警察,却和大灰狼一样,是吓唬孩子用的。

吓唬孩子还有更可怕的后果。作业没写完,考试没考好,本是人生中的小波浪,却成为孩子心中过不去的坎儿。因为孩子一直被灌输的是,考不好就会失去妈妈的爱。妈妈图省心的一句话,却成为孩子沉甸甸的负担。

医学上很多见效快副作用大的猛药,都逐渐被药效温和副作用小的新药代替了,“恐吓式育儿”也该彻底更新换代了。不用“恐吓”的方式照样能让孩子配合父母。

远离恐吓,才能教出好孩子

归根结底,恐吓是一种暴力的沟通方式,是伤害孩子更深的冷暴力。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即使存在冲突,也能让孩子体会到爱的力量。

非暴力沟通:和谐亲子关系的主旋律

非暴力沟通又称为“爱的语言”,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来的。非暴力沟通帮助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自然也非常适合和孩子沟通。

非暴力沟通方式有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就是冷静客观地看待发生的事情,不掺杂个人情感和评论。

感受,是准确识别和表达深体的感觉和情感状态,纯粹的感受,没有指责,没有批判。担心,害怕,恐惧,焦虑,喜悦,兴奋,都是真实的感受。

需要,是发掘内心深处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需要的类型有:信任、安全感、理解、被接纳等等。

请求,理清了事实,感受和需要之后,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时刻提醒我们,要以事实和真实感受和需求为出发点,提出明确具体的请求。

比如,孩子一直看电视不睡觉。“恐吓式育儿”的惯用术语是,“再不睡觉,你就不长个了,再看电视,你眼就瞎了。”让孩子即使看电视,也都在提心吊胆中,无法真正享受乐趣。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你可以这样说,“你已经连续看了40分钟,远超过我们约定的20分钟(观察),妈妈担心(感受)你睡觉太晚,明天起不来床。让妈妈相信你,你要说话算话(需要),再看2分钟就关电视睡觉(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明确告诉孩子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行动方案,因为说的都是客观事实,孩子也很难有抵赖的理由。

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被“吓大”的孩子,会产生模糊的是非观。他判断一件事该不该做的标准,不是这件事本身的对错,而是怎么做不会受到惩罚。这个惩罚,还是父母给指定的惩罚。

前不久江西上饶有个22岁的男子,用钥匙划破了一辆新宝马车,他的本意是逼迫爸爸把这辆车买下来。也许他经常用胁迫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但这次他没有如愿,他爸爸没有来买车,他被关进了拘留所。22岁的男子,做出这么幼稚的举动,大概从小到大没人告诉过他毁坏别人的财物是犯法的。

孩子在游乐场推倒了别人搭的积木,妈妈告诉他,“你再推别人的积木,游乐场的叔叔就不让你玩了”。妈妈这样跟孩子说,孩子想的不是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我下次推别人积木的时候,要躲着点那个叔叔,不让他发现我就没事了。

这个逻辑本身就是错的。孩子不能推倒别人的积木,不是因为这样做游乐场的叔叔不让你玩,而是这样做本身是错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能用恐吓作为理由。

“杀鸡儆猴”式的哄骗孩子吃饭,用不睡觉就被抓走这样的话来吓唬孩子,在大人看来是搞笑的存在,对孩子来说却是可怕的噩梦。我们都不希望孩子在战战兢兢中长大,我们更愿意看到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

远离“恐吓式育儿”,告诉孩子,警察叔叔是保障我们安全的保护伞,医生护士是帮我们赶走疾病的好朋友。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不能做,是因为这些事情触犯了法律,碰触了道德底线。做了这些坏事,妖魔鬼怪不会抓走你,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道德的谴责,更无法逃脱的是被自己的良心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