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针,奶奶怪罪护士不对,利用“泛灵心理”,要避开错误方法

孩子打针,奶奶怪罪护士不对,利用“泛灵心理”,要避开错误方法

今天看到一个小视频,在上面一位护士小姐姐说的,大概意思是:“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去打针,自然发生的就是孩子哭了,然后孩子的奶奶就对孩子说,阿姨坏,阿姨坏,给宝宝打针,都疼了是吧,奶奶打她,奶奶打阿姨,不让她打你了,宝宝不哭了,奶奶打阿姨了......”

无独有偶,一位宝妈也吐槽家里婆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里的孩子刚刚一岁多,会走路,因为宝妈需要上班,就让婆婆帮忙看着孩子,可是婆婆的一些教育方式却让她很不认同。

比如明明是孩子走路摔跤了,然后就开始哭,然后婆婆就会假装很生气的打地板,还边说:“地板坏,奶奶打它,让它把宝贝弄摔跤了”。等到碰了桌子上,孩子哭了,然后婆婆又打桌子。

宝妈也说自己是理解孩子奶奶爱孩子的心,但这样不是变相的教孩子推卸责任嘛。

但却并不是这样,也不是说在故意教孩子推卸责任。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利用了泛灵心理,不过是方法不是很妥当而已。

01何为泛灵心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幼儿时期的2-6岁的孩子,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

这种心理就是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识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也就是说,这时的孩子认为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

你可以看到小朋友会和玩具说话,会给布娃娃盖被子,或者经常也会看到,有的小朋友会给一些小玩具治病,或者是讲故事等等。

这时的孩子讲一切东西都会视为有生命有感情和有活动能力的小伙伴,是真实存在的人。

刚刚才看到一个视频,就是一个小孩子,小时候一直使用的被子已经破烂不堪,露出了个大洞,但还是不能扔,而且每天还要抱着被子说晚安早安等,他将这个小被子当作的不只是一个安抚物,而是一个小伙伴了。

一旦看不到心情就受到很大的影响,会很伤心。

02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泛灵心理”呢?

(1)孩子还不成熟

小孩子出生后,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在思维上,都不成熟,他们对于外界的了解不多,就会认为万物和自己是一样的,是有生命的,是有情感的。但随着孩子长大,有了更多的认知后,“泛灵心理”就会慢慢的消失了。

(2)一种补偿心理

有的孩子比较孤单,也很少有小伙伴,但在他的内心其实很很希望有朋友的,就会幻想“假想朋友”。

然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幻想,这样心里就会很开心。

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认识到更多的朋友,那么这个“假想朋友”的作用就会变的越来越小,但当内心发生变化后,孩子的补偿心理就又会唤醒“假想朋友”。

(3)一些动画片等的影响

小孩子常看动画片,而且很多动画片都是根据孩子的“泛灵心理”打造的,在动画片中,人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这样就会有“泛灵心理”。

03泛灵心理具体有哪些表现?

孩子出现泛灵心理,这时的他们有着强大的想象力,这也说明孩子开始用自己的认知去感受外界,孩子会通过自我意识,将一些其他的思维运用赋予到其他的事情当中。

(一)对于一些可以动的东西,都容易引起孩子的泛灵心理

比如在家里,你在给花浇水,然后宝宝看见后,妈妈,为什么要给花浇水呢?

这时你就回他说,因为花会渴,也要喝水的。

这样的问题其实根据我们成人的思维来解释,就可能会说其他的一些,但孩子很难理解。但如果可以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孩子能够听得懂的方式跟孩子说,他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二)处于黑暗环境中,容易引起孩子泛灵心理

比如很多小孩子在刚开始分房睡的时候,都会和爸爸妈妈说,天花板上好像有怪兽,窗户外边会不会进小偷啊......

父母们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刚开始时可能会温柔的安慰孩子,但如果频繁出现这种情况,就可能会对孩子的态度变的有些不耐烦了。

但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缓解孩子的心理,还会让孩子变的更加害怕更加恐惧。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将这种恐惧情绪中不被理解和否定的做法,称为“负强化”。

也就是说,一旦孩子的恐惧负面情绪被家长否定,这种情绪就会被间接的强化。也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变的更加焦虑和害怕。

(三)对于一直陪伴自己的玩具等,会产生泛灵心理

比如,一些玩偶、小被子、小毯子等等,这些可能刚开始是恋物期造成的。但随着孩子成长,会和日夜陪伴自己的玩具产生泛灵心理,这时的玩具已经不仅仅是玩具,而是给予了孩子更多的陪伴,也潜藏着孩子更多的心理需要。

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很多孩子因为母亲不能经常陪伴在自己身边,当母亲离开自己时,就会将情感转移到物品上去,从中获取安全感。

04那么如何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可以对孩子起到积极的引导呢?

就像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奶奶带娃,“惩罚”护士、地面、桌子等,这虽然让孩子开心了,但却对孩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一、避免“印刻效应”,也不要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常常吓唬孩子

印刻效应:人在幼年时期,父母与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比我们所要想到的影响要更深刻,而且父母的行为相对于父母的言语,对孩子更有说服力。

比如很多孩子小时候调皮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就会吓唬孩子,让警察叔叔来把你抓走,或者说把你送人等,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以至于不仅是孩子小时候,甚至长大后,都会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恐惧感,容易做噩梦。

这时的孩子对于一些虚化的负面人物会很恐惧,也容易害怕,比如“妖精”、“大灰狼”等等,虽然家长的这种做法,可以在当时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却对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深远影响。

二、使用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又称为交互抑制法,是一种心理疗法。简单来说,是让孩子慢慢的去接触自己害怕的东西,然后适应一段时间,当他可以接受了,再慢慢的提高刺激,让孩子最后不再害怕。

三、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翁格玛丽效应:当孩子在心理上认可了某种心理暗示,就会不断的往这种形象上去靠拢。

也就是说,当孩子对泛灵对象产生了同理心,就会很自然的去爱护泛灵对象,同样。当孩子对于泛灵事物产生恐惧时,家长也不要去强化这种心理,应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清楚事实真相。

当孩子还小时,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成长环境,避免让孩子害怕。要给予孩子支持和陪伴,要爱护孩子,帮助孩子驱散恐惧,给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