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历上最会转的古装剧,剧情反转堪比大风车

《鹤唳华亭》历上最会转的古装剧,剧情反转堪比大风车



电视剧《鹤唳华亭》跟许多古装剧一样,剧本是决定剧集成败的第一个环节。《鹤唳华亭》原著小说虽未做到脍炙人口,但情节安排、人物塑造、文字功底等皆称得上精妙。

《鹤唳华亭》邀来原著作者雪满梁园担任编剧,不仅合理地把这个虚构的故事落实到一帧帧的画面之上,也在保留原著独特悲凉基调的基础上加快了整体叙事节奏,结合大量“高能反转”设计,让故事具备更丝丝入扣、暗流涌动的烧脑感和紧张感,进而为国产古装剧探索了“另外一种”叙事表达和情感格调。


一场太子与兄长的智斗。一个为了行冠,一个阻止加冠。在你本以为太子罪名成立,必定难以逃脱之际,剧情翻转,原来这里早有伏笔。一个加冠仪式前后,剧情翻转多达八次,看的人惊心动魄,大气不敢出。一场权谋接着一场拆招,再是伏笔,又是翻转。

“冠礼案“中,关键证人张尚服篡改证词并咬舌自尽,齐王即将得逞之际,萧定权以卷轴反转;可当萧定权费劲心力找到卷轴并呈给皇帝时,皇帝打开卷轴看到的却是只字未有的“空卷”;朝堂上,观众刚开始心疼萧定权俯首认罪,他却突然以“激将法”使齐王自曝,剧情再次180度惊天逆转。


开局两个大事件,太子冠礼和春闱案,剧情走向比大风车还能转。

太子冠礼,戏剧前情是:

大皇子萧定棠预谋在太子冠礼大典上,让宫女吴氏从城墙上扔下一卷揭露太子当年不忠不孝行径的檄文,让太子身败名裂。

剧情走向:萧定棠与吴氏合谋——被太子身边的张内人听到——张内人断簪暗示太子——太子做好应对之策——张内人阻止吴氏被推下城墙——太子被反诬构陷萧定棠——张内人咬舌自尽拒绝作证。

第一回合,萧定棠胜。

但太子留了一手,他模仿萧定棠的笔迹重写了一副卷轴。

被对方毁掉的是太子伪造的,而原件被张内人藏了起来。

只要找到卷轴,就能证明是萧定棠在捣鬼。

然而卷轴找到后,上面一个字都没有,萧定权只好朝堂认罪。

第二回合,仍旧萧定棠胜。

又然而,朝堂认罪之后,萧定权却来了个反杀。

原本惨遭灭口的宫女吴氏没有死,污点证人离奇复活。

更巧的是,这个宫女吴氏正是张内人的私生女。

她的出现,彻底帮太子扳回此局。

可以说,电视剧的开篇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把心吊起来,有观众统计,剧版《鹤唳华亭》仅前三集剧情的里就包含了10多个反转。而后面的“春闱案”、“射柳宴”、“邸报案”、“廷试之乱”以及在播的“军马案”中也皆反转不断,环环相扣,暗藏着多番“你来我往”。


创作者必须在一个接一个的反转中,不断完成剧作各方要素的建立,并确保一切都保持在时刻紧绷的状态;演员也要具备灵活且精准调控自我状态的能力,以此确保人物塑造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令观众不出戏,这对创作者及演员十分的考究

萧定权是戏中的灵魂,这个人,从小便因父辈的恩怨而饱受父亲冷遇,母亲离世,恩师驾鹤,父子猜忌,兄弟相残,君臣倒戈,看着自己的异母兄弟享受父子天伦,他是寂寞的,这种寂寞,开篇的萧定权是心狠手辣、喜怒不定的形象,随着故事的推进,在负重忍痛中弄术上位,渐渐变成一个多疑敏感、谁也不信的可怜人。


而阿宝的出现,就像是在萧定权这锦绣地狱中燃气的一只火烛,照亮他的修罗场,让他在摸爬滚打的勾心斗角中,将浸透寒冷的灵魂,保住了最后的良知。

在与萧定棠的互相构陷中,萧定权不在乎程序正义,显示出极深的城府和不择手段,但只要面对自己有感情的人,他便像个智商下线、行为幼稚、喜怒于表的爱哭鬼。


剧中罗晋演绎的萧定权,一开始,似乎就在气势上稍逊一筹。

前三集,他一直眼里含着泪水,红着眼圈,在君夫面前讨的一丝信任,追究三年前不能送母后最后一程的真相。罗晋的眼泪,一直留了三集,开篇的气场又在不停得剧情翻转中,由气愤、委屈变成强硬、愤怒。

任何时候,正确的文化价值传导都是影视作品的加分项,《鹤唳华亭》脱颖而出另一大关键原因就是在剧集浅白化的时代,通过华美服饰丰富了其剧情。

主创人员透露,这次的剧本团队沿袭了原著之风,极大地还原了剧中人物的服饰,这次将会不次于《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华服之精美。


原著中对于人物的服饰,参考最多的是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和孟晖的《李清照的服装》。书中名物、服饰、风俗一律从宋,宋后之物不会出现,而典章、制度、礼仪按明初。

《鹤唳华亭》选择了宋朝作为历史背景。剧中,皇帝生活的晏安宫,屋顶的重檐仿自宋画;赵贵妃的大衫,参考了宋太祖母亲杜太后的画像;皇帝的冕服和皇后的翟衣,都源自故宫的南薰殿画像,不仅如此,被视作宋代礼仪主要组成部分的君子之美、雅乐之美、点茶之美、书法之美等。

通过对宋朝风物的匠心还原,《鹤唳华亭》为自己营造了风雅守礼、安静内敛的气质,也让观众“回望”到了中国千年审美积累下的民族文化自信。


《鹤唳华亭》为观众开启的另一重“回望”,在对儒家君子之美的深度剖析和沉浸表达,引领了端正人心的精神反思。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卢世瑜自小就一直传授给萧定权的为人原则;“抚近柔远,下车泣罪”的深切慈悲,是母亲对他的要求亦是他的风骨,“家国永安,天下太平”,是他的理想和全部坚守。就如他亲笔写下的那一张卷轴一样,在他眼中内心世界的平静和他的全部坚守,都属于“家国永安,天下太平”,而他作为一个高洁君子的责任。

原著的悲情之处也在于此,有仙鹤之姿的萧定权在争夺皇位的大战之中最终选择了家国泰平,他为了不再引燃烽烟战火交出了顾家全部兵权,自己则被皇帝圈禁起来。皇帝如愿以偿,原本打算圈禁萧定权终身,却没想到这个讷于言的儿子选择了自杀,君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萧定权的君子之姿美在他君子不器立志大道,美在他胸怀天下君子喻于义,美在他儒家风骨虽千万人吾往矣。

原著是以悲剧收场,萧定权没有兵谏,放弃夺权,害的堂兄许昌平命丧黄泉,顾逢恩死不瞑目,张陆正一家悉数牺牲。萧定权忧生灵涂炭、忧春旱缺粮、忧国稳而不固,放弃触手可及的皇权,是为难得。他的挚爱阿宝也在生产后自杀,这是一个大大的悲剧。

一位作家,没有几分对生命大破大立的精神,是写不出悲剧的。纵观历史舞台,有多少大团圆?而作者,偏要从这悲戚的结局中,翻出生命的悲悯和温暖,这样高超的艺术手段,需要精神境界,也需要勇气。

《鹤唳华亭》借萧定权为观众塑造了“君子”的终极形象,更将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五点孔子提出的儒家君子之美,做了具化且有力的诠释。既观众对萧定权的喜爱度和怜惜不断提高,更多也源于他对信仰的道德礼法的认同加深。


电视连续剧跟电影的差别就在于它的时间更要漫长,它可以有很大的空间与时间去表达它所要表达的东西,缓慢而又丰富的推进剧情会令人感受到故事的质感,精致的服化道准确的还原才是属于中国千年审美积累下的民族文化自信。

动人的情感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蕴、精致的礼仪之美,让《鹤唳华亭》具备优秀的影像品质,崇尚真情、修己安人、经邦济世,种种宣扬正能量的精神内核拓展了该剧的思想深度。该剧所展现的雅正考究的历史质感、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和以“礼”正国的理想信念,可以唤起更多的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传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