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雷烈士及其子女们

张太雷烈士及其子女们

文/孟昭庚​

张太雷是我党早期的一位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许多革命志士一样,张太雷以崇高的信念、顽强的精神,为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建立新的革命政权,争取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奋斗不息、战斗不止,最后牺牲在光荣的战场上,年仅29岁。在他的谆谆教导下,他的妻子深明大义,子女长大成人后,踏着父亲走过的道路,也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张太雷的家庭是一个不平凡的家庭。张太雷及其子女的高尚品格以及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一、少年有志

张太雷,189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县。父亲张亮采,是破落户中的一个穷秀才,因家境贫穷,没钱娶妻,直到29岁才入赘于常州西门外薛家为婿。张太雷诞生时,父亲给他取名泰来,这个穷秀才在穷困中向往“否极泰来”。

张亮采是个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在人文荟萃又人才济济的苏、常二州,像他这样穷困潦倒的文人,很难在当地谋到一份“劳心”的职业。最后,经族人张绍曾介绍,年近不惑的张亮采,带着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背井离乡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洗煤台谋了一个小职员,依靠微薄的收入,勉强养家糊口。但是,“好景”不长,张亮采在一场突然流行的急病中不治身亡。孤儿寡母在异乡举目无亲,难以生活,还受人欺凌,寡母只得拖儿带女返回常州。那一年张太雷8岁,姐姐10岁。

◆常州张太雷故居。

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抛下儿女去给一大户人家当佣工。因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经族长同意,张太雷和姐姐住到了张氏祖坟的坟屋(供看墓人住的房子)里,姐弟二人相依为命,过着辛酸的日子。

张太雷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虽未上过学,但其父亲在生前利用早晚在家的时间,常教他和姐姐认字、写字。回常州后,在坟屋里独立生活的那段时间,姐弟俩白天外出捡柴、挖野菜,自己烧饭,晚上便在萤火虫似的油灯下读书。买不起纸,就用竹签划地写字。

张太雷9岁那年,在外祖父的帮助下,才进西郊小学读书。入学后,张太雷学习更加勤奋,尤爱算术和外文,每学期的成绩均列全班第一。毛笔字临摹赵体,书法是全校学生中最突出的一个。课余之暇,张太雷还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名人传记和文学作品,在同龄的小学生中,可称得上是一位佼佼者。

二、求学深造

1911年春,张太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郊小学。校长见他少年有志,十分喜爱,特意为他取学名张复(含有复兴家业之意),并资助他考进常州府中学堂预科学习,1912年转入该校本科,与瞿秋白同班,俩人遂成为最要好的同学。

贫困的家庭生活,使张太雷自小就接近和同情劳动人民。在江西,他天天看到安源煤矿工人的悲惨生活,在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进了西郊小学念书以后,他每天看到的都是衣衫褴褛的船工和码头工人牛马一般的劳动情景,联系到自己一家半饥半寒的困境,使他从小就深痛世道之不公。

◆张太雷(后排左一)与常州中学旅津校友合影。

张太雷进中学那一年,正是辛亥革命发生的那一年,常州中学的一些老师当时已具有初步的民主爱国的革命思想了,这些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少年张太雷。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时,张太雷同瞿秋白等同学欢呼雀跃,立即带头剪掉辫子,走上街头,热情地进行革命宣传。

1915年春,张太雷因组织学生爱国运动,被学校除名。

失学的打击,迫使张太雷思考自己的前途。这时,张氏族中有一位有钱的长辈,颇看中他的勤奋和才干,想让张太雷到他开设的钱庄里去做事。这在当时可是份被人艳羡的美差,然而张太雷却断然拒绝了这份“美差”。他说,他最看不起铜臭十足的人,最不愿意做铜臭的工具,他决定去外地继续求学深造。于是,他去上海参加了北京大学在上海的招生考试,考取了北大预科。但他又犹豫起来,顾虑北大的学制长,学费贵,在经济上没有足够把握念完北大,他想到另一所国立大学——天津北洋大学。相比之下,北洋大学学费比北京大学少,比较有把握念到毕业。于是,他放弃了北京大学,于同年底,考取了北洋大学法政科。为了不增加家庭负担,他一边念书,一边当英文翻译。就这样,靠自己的努力,不但维持上学所需的费用,还为每年的寒暑假回家积攒好路费。

◆1918年,张太雷与陆静华结婚。

1918年春,张太雷为了安慰和侍奉孤苦的母亲,与常州一小康人家的侄女陆静华结婚。陆静华自小就失去父母,是在其叔父家长大的。婚后,张太雷继续在北洋大学念书,以完成自己的学业。假期回家与母亲和妻子团聚,没有一点大学生的架子,他穿起短衣短裤、赤着脚和妻子陆静华一道操劳家务,什么活都干。劳动之余,张太雷还手把手地教陆静华认字、写字,鼓励她趁年青时抓紧时间学习绘画、刺绣、缝纫,以谋自立之本。在他的帮助下,陆静华经过一番刻苦自学,从粗识几个字到能写信、读报,还能阅读古典文学。

当初,张太雷报考北洋大学政法科,曾想在大学毕业后,回到江苏当律师,通过高等文官考试,考得一个职位,一方面可以为社会主持正义,为穷人主持公道,去改革腐败的政治,以拯救中华;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苦寒一生的母亲和自幼孤苦的妻子陆静华,建立一个安逸的家庭。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我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继之而来的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时,张太雷作为天津的学生代表之一,来到北京和北京学生并肩战斗。

“五四”爱国运动,锻炼了张太雷,张太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潮流迅速地把他推上了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历史舞台。他在给新婚妻子陆静华的家书中,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说,俄国十月革命,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他决定彻底抛弃过去个人“安家立业”的想法,决心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来拯救中国。他将自己的学名张复,按父亲给他取的乳名“泰来”的谐音改为“太雷”——寓意响彻太空中的冲击旧世界的春雷,惊醒世人,改天换地。

三、一心为党

1920年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一行到北京同李大钊等人会谈,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张太雷担任会谈的英语翻译。

1920年暑假,张太雷由北洋大学毕业后,就积极地投身到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活动中去。同年10月,张太雷参加了李大钊创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春,张太雷赴苏联伊尔库茨克,在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任中国科书记,并以共产国际工作人员身份从事共产国际组织局委派的工作。

1921年6月,张太雷被指派为正在筹建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会议,并被安排在会上发表演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张太雷于8月回国,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鲍罗廷的助手和翻译,不但为初创的中国共产党日夜操劳,而且还要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四处奔走。

◆1921年,在苏联时的张太雷。

张太雷是中共第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大革命时期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

1927年4月,随着北伐战争重心向北发展,大革命中心由广州向武汉转移,张太雷调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当时叫湖北区委书记),1927年7月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五人小组成员,参加党的“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后,张太雷受命冒险赶到福建上杭,向南昌起义部队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同年11月,张太雷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与叶挺、叶剑英、杨殷、周文雍、恽代英、聂荣臻等人一道组织广州起义,担任起义总指挥。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后成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12月11日凌晨4时,广州起义爆发。当日,宣布中国第一个城市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成立,张太雷担任代理主席(主席苏兆征,未到职)。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

为了绞杀新生的革命政权,中外反动派联合起来进攻广州。张太雷亲赴前线指挥战斗,在路上遭反扑的敌人伏击,身中三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四、前赴后继

张太雷烈士遗下一子二女:儿子张一阳,在子女中年龄最小,生于1923年农历冬至那一天。学识丰富的父亲,以《易经》上那句“冬至一阳生”之语,为其子取名一阳,乳名燧堂。长女张西屏、次女张西蕾。张太雷为革命捐躯时,长女8岁,次女6岁,儿子才4岁。

1927年农历腊月,在接近年关的一天,张太雷夫人陆静华接到从上海寄来的一封信,要她按信上的地址立即去上海。几天后,陆静华由沪返回,坐在张老太太的病床上,婆媳二人抱头痛哭。原来几天前接到要她去上海的那封信,是中共地下中央机关寄来的。她到上海后,中共地下中央负责人告诉了她张太雷牺牲的消息,并提出要她带全家去苏联,路费由党组织提供。因为婆婆瘫痪在床,丢下无人照管,她便放弃了党组织的这一安排。组织上给了她一笔抚恤金,她就回常州了。因为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三个孩子尚且年幼,她没有对三个幼小的子女讲他们的父亲是如何为革命洒尽最后一滴热血而壮烈牺牲的,也不准孩子询问他们父亲的事,只是叮咛他们,如果有人问起父亲,就说他早已在外病逝了。

烈士的母亲、夫人和三个孩子在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中度过了漫长岁月。当孩子们陆续到达入学年龄时,陆静华到处求人,千方百计将孩子送进学校。这三个子女,不愧为张太雷的后代,他们在小学生中出类拔萃,每个人每学期的学习成绩都为全班前三名。这样,按照校方规定,便可以免交学费。

孩子们大了,也渐渐懂事了,陆静华这才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父亲是一位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中国革命的共产党人。

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烈士的长女张西屏已在省立苏州女子师范毕业、次女张西蕾正在苏州女子师范高师部读二年级、儿子张一阳在常州中学初中毕业。他们在学校里广泛阅读各种进步书刊,逐渐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也进一步理解父亲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正义性。

◆张太雷的子女,左起:张一阳、张西屏、张西蕾。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他们都参加了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和伤兵救护工作。这年底,常州沦陷,日军进入常州大肆烧杀。陆静华背着瘫痪的婆母,带着三个子女连夜逃到常州南乡避难。全家一无所有,一贫如洗。陆静华听说上海有共产党组织在活动,就决定让次女张西蕾去上海找共产党参加革命,参加抗日。长女张西屏留在常州找个职业,帮助养家,儿子张一阳去当学徒,以减轻家庭负担。

当16岁的张西蕾遵照母训离家去上海时,14岁的弟弟张一阳缠着他二姐要跟着一道去。张西蕾答应,待找到党组织后就回来接他,他这才不闹。

1938年春,张西蕾只身到了举目无亲的大上海,虽几经周折,总算还幸运,找到了上海地下党组织。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已开始奔赴江南各敌后抗日战场,上海地下党组织正组织大批党员、工人、学生去新四军工作,由上海慈善团体出面,以遣送难民回乡为掩护。张西蕾在党组织带领下,于1938年8月离开上海到达浙江温州,然后从温州步行20多天,穿过浙江省,于9月23日抵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安徽泾县云岭镇,被分配在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女生队学习,张西蕾终于投身到党的怀抱。

在党的教育下,张西蕾阶级觉悟、革命觉悟不断提高,在政治上迅速成长起来,于1938年12月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初春的一个早晨,教导总队女生队列队出发,步行去云岭军部听报告。当张西蕾和学员们刚刚在露天会场坐下,军部一个干部来叫她,说首长要见她。张西蕾跟这位干部进了一间房子,经人介绍,才知道那几位首长是周恩来副主席、叶挺军长、项英政委和一支队陈毅司令员。周副主席像慈祥的父亲那样,拉着张西蕾的手,对在座的首长们说:“她长得多像她父亲啊!”接着周副主席详细询问了张西蕾全家人的情况和这十几年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周副主席勉励张西蕾说:“你已经是个共产党员了,你要刻苦学习,努力为党工作,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最后,周副主席当面交待陈毅司令员,马上派人去常州,把张西蕾在常州的亲人全部接送到军部,然后送去延安。

五、壮烈牺牲

陈毅司令员从云岭一回到苏南茅山就派人到敌占区常州城向张夫人陆静华传达上级的指示。张夫人对党的关怀十分感谢,但她不愿意给党增加负担,就以老太太年迈多病,不能行动,她和大女儿西屏必须留在常州照顾为理由,恳切地推辞掉组织上将他们带去军部居住的安排。

张一阳则坚决要求随陈司令员派来的同志去新四军参加革命。张夫人嘱咐他到皖南后,要听二姐话,跟着二姐一起干革命,张一阳一一答应。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他跟家人的永诀。

张一阳经茅山然后去云岭,找到了二姐张西蕾,张西蕾带弟弟去见项英政委。项英政委让张一阳跟他二姐一道进教导总队学习,说等过些时候军部领导人去延安时,再将他们带去。

◆张一阳

张一阳被编在教导总队男生队,当时年仅16岁,身体很弱,但无论是军训还是学习革命理论,他都刻苦认真。待教导总队毕业时,他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了。

1940月12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反共高潮,限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必须于12月31日之前移至长江以北地区。

鉴于当时的形势严峻,新四军领导决定后方机关和女同志分批先行撤离皖南。张西蕾向组织要求,希望让弟弟张一阳和她同行。张一阳知道后,特地请假从他所在的部队驻地翻过云岭找他二姐,对张西蕾说,他已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而且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已能独立工作和生活了,表示要跟自己的部队一道行动,要他二姐放心先走。说完便匆匆告别姐姐回部队去了,这一别竟是他们姐弟的永诀。

1941年1月上旬,张西蕾随新四军后方机关部分同志刚刚抵达苏北盐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便发生了。张西蕾日夜惦念、牵挂着弟弟张一阳和其他熟悉的同志。

一些从皖南国民党军队重重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的同志陆续到达苏北,张西蕾从突围出来的同志那里获悉,张一阳所在的部队担任掩护军部机关的任务,经过敌我力量悬殊的激烈战斗,大部分指战员都光荣地牺牲了,少数同志受伤后被俘。

1942年,有一位从江西上饶集中营跑出来的同志,到军部机关找到张西蕾。他告诉张西蕾,张一阳被俘后在狱中同其他许多被俘的同志一起,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终因身体虚弱,在集中营非人的折磨下,染上了回归热病,得病后高烧持续不降。此时,敌人已得知他是张太雷的儿子,特务一手拿着治疗回归热的特效药,一手拿着“悔过书”,对张一阳说:“只要你在‘悔过书’上签个名字,就立即给你打针,还送你去大医院治疗。”

◆晚年的张西蕾。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处在高烧中的张一阳,睡在地铺上,轻蔑地看了一眼“悔过书”,把头朝里一扭,根本不理睬特务那一套。特务几次诱降,都遭到他怒目而视,最后敌人又以“断水”来威逼他。张一阳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把二姐送给他的那支钢笔拔下笔尖,咬下手上的两片指甲,包好后,交给身边的这位同志,拜托他如果活着出去,务必将它送给二姐作纪念,并要二姐替他报仇。年仅18岁的中共党员张一阳,带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在囚室中死去。

弟弟惨死狱中,张西蕾悲痛万分,难以自抑。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和政治委员刘少奇对张一阳的死表示十分痛惜,亲自安慰张西蕾。陈老总还清楚地记得三年前派人去常州寻找她们一家人的情形。刘少奇政委语重心长地对张西蕾说:要革命就会有牺牲,中国已经有成千上万先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们家已经有了两代烈士,共产主义事业就是靠许多共产党员前赴后继地奋斗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勉励她化悲痛为力量,牢记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深仇大恨,继续为继承父辈开创的事业而奋斗。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的张太雷雕像。

首长的勉励,给张西蕾增添了力量,使她更加奋发努力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

新中国建立后,张太雷夫人陆静华被推选为革命老根据地代表团的代表,于1950年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后来当选为常州市、江苏省人民代表,担任常州市妇联和军烈属协会的领导工作。

张太雷烈士的长女张西屏在黑夜漫漫的旧社会,在动荡与惊恐中,默默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赡养老祖母和体衰多病的母亲,任劳任怨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解放后,张西屏参加教育工作,并于1957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同志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把张太雷的名字列入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的行列。接着,张太雷的文集和传记也陆续出版。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