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前置仓玩砸了?呆萝卜爆资金危机,吉及鲜烧钱过度大裁员

生鲜电商前置仓玩砸了?呆萝卜爆资金危机,吉及鲜烧钱过度大裁员

去年的“香饽饽”生鲜电商在今年末集体迎来资本寒冬。12月11日,生鲜电商“我厨”被爆官网和App均已暂停服务。12月6日,前置仓生鲜电商“吉及鲜”被爆融资失败,开始大规模裁员;就在此前的11月下旬,生鲜电商“呆萝卜”则因为烧钱过快陷入了资金紧张的困境。虽然“呆萝卜”在产研中心关闭后十天又奇迹般地宣布回归,但这依然无法掩盖2019年生鲜电商似乎走到了行业的十字路口。

“重资产模式”难规模盈利

可以看到,近期“暴雷”的生鲜电商问题大多出现在资金上,呆萝卜的创始人兼CEO李阳在资金危机后公开表示:“我们对增长的预期与需求太高,低估了生鲜的烧钱速度,以至于造成了消耗过快,这是我们用错的地方。”

“买菜”这件事在近年开始成为了零售行业的新赛道,今年年初,包括美团、饿了么、苏宁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都开始纷纷入场下注。前置仓模式则是目前较为主流的商业模式之一,如叮咚买菜、每日优鲜、呆萝卜等都已经是该模式中单量规模排名前列的玩家。

所谓的“前置仓模式”,即根据数据分析和供应链资源,选择适合的商品从总仓配送至前置仓,前置仓的后台来指导站点进行选址、选品、以及规划骑手的路径,在较短的时间内送到消费者手中。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告诉南都记者,相较于到店模式可以采取自提,“前置仓+到家”模式相对更“重”,盈利主要取决于订单密度和客单价。因此,其发展痛点就在于后台成本和配送成本。

“目前前置仓模式主要在一线城市发展,比较符合一线城市快节奏生活下消费者的需求,要突破的话需要走到更多的城市去,那就需要形成高密度的订单,才能更好地发展。”

她还指出,生鲜商品虽然本身毛利率不低,但由于产业链太长,包括种植、选品、包装分拣、物流、损耗和营销等环节,便直接导致产品的损耗大,利润降低。

海通证券曾在《叮咚买菜:前置仓模式,专注到家的社区电商》研究报告中测算了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叮咚买菜的盈利模型。报告显示,前置仓面积约300平方米,假设平均租金水平为3元/平米;客单价50元;毛利率30%;单仓20个配送员、10个分拣员,测算在日均800单/1000单/1250单情况下,年亏损额分别为98万元/55万元/0.2万元,亏损率分别为7.9%/3.6%/0.1%。由此测算数据可看出,叮咚买菜只有在单个前置仓的日均订单量达到1250单时,才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叮咚买菜的最新数据显示,其日订单量突破40万单,官网上显示其前置仓增长至345个,算下来平均每个前置仓的日订单量为1159单左右,尚未达到盈亏平衡的目标。而“烧钱”、“盈利难”一直是外界对前置仓生鲜电商的质疑。

融资降温 前期烧钱抢流量或“埋雷”

莫岱青告诉南都记者,前置仓模式依靠资本输血,盈利模式不清晰也是其一大痛点。吉及鲜CEO台璐在内部讲话中提到,从今年10月开始,平台停掉了很多补贴,开始做盈利模式。公司无法规模化盈利是导致融资失败的重要诱因,加上“呆萝卜”的资金危机出现,“资本市场基本不再看生鲜的投资了”。

从整个生鲜电商行业来看,投资热度从2015年左右开始“降温”。网经社“电数宝”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生鲜电商融资事件达到70次新高,到2018年回落至36次,到今年12月11日,融资事件降至22次,4年间下降了约69%。相似的,2016年生鲜电商行业的融资金额达到101.6亿元,并且在前三年都保持增长态势。到了2017年,融资金额迅速回落至26亿元,在2018年和2019年回涨至66亿元左右。

融资事件次数大幅下降,融资金额虽然也在下降,但幅度远小于前者。由此可见,或者是资本市场对生鲜电商行业在持续观望谨慎入场,或许是有限的热钱更集中向头部平台流入,腰尾部平台融资也就更加艰难。

据了解,大部分生鲜电商特别是前置仓模式在前期都是靠快速扩张去攫取“流量红利”,其中行业最为头疼的“损耗大”问题也就可能为企业“埋雷”。吉及鲜CEO台璐在内部信中反思表示,没能在企业发展最顺利的时候把融资节奏带好,却选择了盲目扩张。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东晓腾飞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虎东认为,生鲜电商的保鲜B端做的更好,而C端最后一公里有待完善。

“C端最后一公里的成功其实就是B端后端的支撑在起作用。但是B端投入很高,基本上公司都是重资产经营,发展缓慢。”因此,在前端C端市场极为火爆的情况下,后端发展不给力,导致资本进入到前端时,想借用“流量”捞一把。这也造成了生鲜电商前端“烧”得很厉害,后端被冷落的不协调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徐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