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我财力,必除之”,康有为欲杀孙中山,党争背后看出康的人品

“穷我财力,必除之”,康有为欲杀孙中山,党争背后看出康的人品

“穷我财力,必除之!”这句话听起来像极了武侠剧中大反派的台词,但令人惊讶的是,这并不是小说里面的台词,而是真实出自康有为之口,而他要除掉的,正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康有为

穷我财力,必除之。如不在纽(约),则跟踪追剿,务以必除为主,皇上与我乃得安。

这是康有为在信中给康同壁下的死命令,据已知史料记载,孙中山在1905年下半年到了美国,康有为此时也在美国,他通过保皇会成员的密报得知孙中山即将到达纽约,于是就发出了这样一封密令,但由于史料不足,谋杀为何没成功如今并不明了。

孙中山与底特律同盟会成员合影

革命之初孙中山欲寻合作却遭拒接

以如今的视角看,康有为与孙中山虽然主张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国尽心,目标是一样的,即使有点摩擦,也不至于“除之而后快”,但从康有为的信中可以看出,康有为与孙中山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是什么原因让两有志之士走到了这一步?

实际上早年康有为在广州开设万木草堂的时候,孙中山就在其隔壁开医馆,当时的孙中山看康有为对西方颇有研究,便托朋友向康有为表达自己的结交之意,但是当时的康有为并没有把做医生的孙中山放在眼里,回复孙说,只要拜我做老师就行,年轻气盛的孙当然不同意,于是便不了了之。

万木草堂

而到了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当时的孙中山正值革命活动初期,见康有为等人都是为国家奔走的能人志士,于是就想推动两派合作,但是康有为却以勤王领袖自居,拒绝了孙中山,提出“革命只会使中国灭亡”,于是两派的矛盾日益加剧。

“刺康案”将矛盾推到顶峰

保皇,革命两派虽然不能合作,但其实也做不到井水不犯河水,因为两党的领导人都流亡海外,而要救国就得筹钱,只能向华侨要,但华侨就这么些人,于是乎两党之争就变成了“抢人抢钱”,但是这种斗争还不至于将两党的关系恶化成敌对党,真正矛盾的爆发是因为发生了“刺康案”。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

1900年六月,康有为寄居在新加坡友人邱菽园家中,孙中山的日本好友宫崎寅藏因为是邱的好友,便想借拜访好友的名义试图缓和一下两党关系,但没曾想康有为听到传言,说宫崎寅藏是孙中山派来刺杀他的,于是就向政府报案,逮捕了宫崎,最终在孙中山的努力之下,宫崎才得以释放。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件事,两派的关系才彻底破裂。康有为感受到了来自性命的威胁,而孙中山则因此受到了耻辱,而后,两派的智斗就变成了武斗,文章开头的追杀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生。

康有为海外的保皇派学生


与孙中山相比,康有为差了点人品

在康有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心胸狭窄,生性多疑,且不论他最后失败是否因为他走的路不对,就他身上的诸多缺点,也制约着他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康有为学不来的东西。

事实上在梁启超与其决裂的一刻,他的人品就败光了,从以前的一呼百应到只能靠着骂学生才能引起关注,康有为向人们诠释着人品似乎比皇上,比学问更加重要。

孙中山

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可以耍手段玩心机,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人品。而康有为正是在这一点上惨败孙中山,因此,一个成王,一个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