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31前身歼14雪鸮,竞争中不敌歼20,在苏式道路上越走越远

FC31前身歼14雪鸮,竞争中不敌歼20,在苏式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比于歼20,沈飞FC31的亮相更加高调,但从其编号FC来说,就显示了其是在军方订单竞争失败后的产物,只能尝试走外贸的路线。而这次我们不说FC31,来说一说它的前身,由沈飞开发的歼14"雪鸮"战机,以及它在国产五代机竞争中是如何不敌歼20的。

"雪鸮"战机最早从1991年开始研制,总师是国内航空领军人物,也是沈飞601的首席专家李天同志,其代表作就是歼8II全天候战机,以及歼11战机。由于长期参与对苏式战机的改装工作,李天总师对三翼面布局和双三角翼等气动方式有深入的研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歼14"雪鸮"战机的初始设计。

客观来说,"雪鸮"战机的气动布局是很有特点的,直到2006年,经过研发的人员多轮次的设计筛选和型号迭代,"雪鸮"呈现出一种双三角翼带涡流分离的襟翼设计,这个方式在歼8II上就有过验证,可以增加飞机的升力;同时还采用了边条翼,和沈飞擅长的三翼面布局,所以基本定型的"雪鸮"拥有不错的机动性,失速迎角可以达到65度,能进入了失速机动,达到了F22的门槛。

但是作为一款五代战机,气动布局仅仅具有超机动性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满足隐身性和超隐身巡航的能力,而在这方面"雪鸮"就无法和歼20相媲美了。因为沈飞长期仿制苏霍伊战机,和俄罗斯方面航空交流也很频繁,获得了很多俄方的基础实验数据,包括开发设立软件,久而久之自然比较倾向于苏霍伊的实验方向。这导致"雪鸮"的设计思路延续了苏27和苏30的特点,更像是俄罗斯五代机苏57的开发思路:比如两者都明显使用了苏27的气动布局为基础进行设计;而且都采用了中央升力体方式,这可能也和李天总师搞过歼11的气动有关,比较熟悉。

但是这样的结果是过分在气动布局上强调机动性能,而忽视了气动对隐身和超音速阻力的影响。何况601也无法学到苏57的精华,当时国内的发动机技术还赶不上俄罗斯,例如俄罗斯的苏57使用的117S加推力版,推理可以达到14.5吨,而当雪鸮用的WS10B仅仅只有14吨,还缺少矢量喷管,机动能力还逊于苏57。

另外601长期搞歼8和仿制苏式战机,对气动布局的研究多半是围绕苏27进行的,对鸭翼布局没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虽然和成飞一样,双方都想到了利用鸭翼提高升力,减小助力,但是"雪鸮"的鸭翼和机身整体融合比较差,因为采用三翼面设计本来就占用了大量机身长度,前面再加一个不融合的鸭翼,就显得机身更长,甚至都超过了歼20,这样就带来了机体重量、隐身、航程、阻力等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

简单来说601设计雪鸮的思路太简单,就是想利用自己熟悉的苏27气动加上歼8ACT时代的三翼面和三角翼设计,加上一些鸭翼等有利于超音速和升力的布局,然后用俄罗斯的隐身设计软件加上一些优化,糅合一下完事。这种为了完成目标而搞的设计,思路过于保守,之前在歼9/歼13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项目竞标失败就在正常不过了。

反观歼20的翼身融合则更好,为了给鸭翼留出空间,主翼才用了48°后掠切尖三角翼,这样飞机总体积就要小很多,所以歼20的机翼具有目前五代机最好的升阻比,将超音速巡航阻力和机动性能升力完美融合。而气动布局的优秀,自然就减少了飞机元素,也带动了隐身能力,之前通过俄国人的情报说F22的RCS是0.1平米,所以国内五代机的竞标要求是RCS<0.4,而成飞报上去的数据是0.1,后来通过其他渠道复盘才知道F22最小RCS只有0.01,不过通过后续迭代和隐身材料的研发,目前歼20的数据已经接近这个指标了。

如果要说"雪鸮"唯一的优势,那就是技术成熟,都是601做了多少年的事了,基本没有难度。但是如果服役后,也就是一款隐身只有苏57水平,机动力比苏57还要差二流五代机,甚至赶不上许多四代半战机的水平。显然这不是当时国内所需要的五代机,这样的技术虽然可靠,但是没有前瞻性,别说弯道超车了,连对自身航空工业的技术实力都不会有提升。作为主力歼击机而言,上马后算上改进型至少是15-25年的寿命,如果研发时就技术落后,那就真没有搞的必要了。

可以说"雪鸮"的落败,其根源还是601长期以来的"老大哥"思想,制约了其超越自己的想法,进入到一种设计禁锢中,总是想着干一些"安全区"之内的事情,这固然不会有大错,但是亦不会建立大功。太安逸,不拼搏,吃着歼11、歼16的铁饭碗,不仅"雪鸮"会失败,可与预见的是,FC31更是很难打开局面。

【本文由兵武堂原创,未经许可转载,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