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猴桥镇的“崩麻”小河 流淌着浓浓乡愁

故乡猴桥镇的“崩麻”小河 流淌着浓浓乡愁


我的故乡是腾冲北部猴桥镇一个群山环绕的村落,四周青山连绵跌宕,满眼望去苍翠欲滴,似一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村落坐西朝东,迎旭日东升,人家依坡坨而建,屋舍俨然,阡陌纵横,加之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与四周青树翠野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江南的婉约风韵。而门前的小河由北向南穿流而过,似是一玉带铺陈,给村庄增添了一抹独道的灵蕴。也正因山水相依,风貌独特,村落底蕴深厚,成为第五批国家传统村落之一。

小河的名目不一,有叫“崩麻河”的,有叫“永兴河”的,也有叫“田心河”的,据老一辈讲叫“崩麻河”的时间似是更久一些,而溯其来历,三百年前,先辈们到此地前也就有此名称了,也不甚明了。现据相关资料记载,“崩麻”一词,乃景颇名词,意为“山的主人”、“山官”或“发源地”,“崩麻河”也就可译为“山官家的河”或“母亲河”,而母亲河似乎更贴切些。试想当年,唐朝南诏王阁罗凤西开寻传(景颇、阿昌先民),置古勇二关,通蜀身毒道,各民族从这纷纷而过,千百年来年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凭借着自己的默默滋润,哺育了景颇等先民和吾之先祖及我辈,纵使景颇、汉族、阿昌身居他乡,亦或缅甸、台湾……养育之恩又何以相报,千思万念,化作一抹血脉流淌,生生不息,光焰万丈。

对于我辈,门前的这条小河几乎承载着全部的童年记忆,时至今日再回首,也是念念难忘。

那时,河水还没有污染,自来水还是奢侈品,每逢清晨或傍晚,家家户户忙活着到小河边挑水。河畔的芳草间踏出了小道,人们排着队、挑着桶,银白色的水桶闪烁着银光和着粼粼波光,迎着朝阳,披着晚霞……一切交织成一幅不加着色的乡村画卷,萦绕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随着摇曳的水桶的“咯吱”声去寻觅,寻觅河畔洗菜、捣衣间那互通有无时的莞尔一笑,寻觅那家长里短间地深深眷恋。

那时,作为孩童的我们,游泳是最洒脱的日子了。夏日炎炎,酷热难消,一下课,书包一丢,一溜烟跑到河边,三下五除二脱个精光,“扑通”一声,让这夏日的清凉爽透心扉,忘诸烦恼、乐乎自然。无论是门口的大柳树下,还是玉米地边的大河湾,亦或山间的青青寺河……每一水深处总印记着昨日的自己,今天的记忆。还有那河畔水田里的小泥人和身后“拱”出的小小沟壑,以及回首间无邪的童真、灿烂的笑,在跳跃进水中的瞬间,随着滚滚流水逝去,成了永远,横亘在你我的乡愁间,伴一抹清泪滑落,无痕。每逢饥肠辘辘,河畔的玉米、果子成了我们的腹中餐;那我们在前飞跑,主人家在后漫山遍野地追赶,絮絮叨叨的叫骂声响彻田间地头的场景恍如昨日,微微轻点,迷糊消散。乡间称“游泳”为“浮水”,人浮水上千姿百态,蛙泳、蝶泳……掌握泳姿越多人,在同伴中也就威望越高,可享受“指点江山”的待遇,坐享别人“上贡”玉米、果子之成;而当初不懂的“上善若水”,如今逐渐明白,却也成了追忆。

那时,打鱼是每一个孩子的重要童趣。清冽的河水静静淌着,鲫鱼、黑鱼、山花鱼(白鱼)等畅游期间,只要勤劳的我们拿着筲箕找个好位置去轻轻一抄,总会满载而归。归家时,顺道将河滨的芹菜、香菜或椿头摘回家,配合着故乡那风味独到的干腌菜、苦中带甘的棕包,煮上一锅香醇可口的清汤鱼,全家人围桌而坐、和乐融融,给枯燥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一丝别样的生机与乐趣。

水是生命之源,千百年来和水的休戚与共中,中国人形成了对龙的信仰。龙,掌风执雨,护一方风调雨顺,宰千家万户衣食,农业文明与之难舍难分,以致凡有水处皆有龙之信仰。当先祖们随着南方丝绸之路从军、谪戍、商旅、宦游而来,也将中原龙的信仰带到这极边之地,赋予了一条条江河灵蕴。家乡门前的这条小河在祖人到达之时,对其的敬畏与信仰也就油然而生。历代祖人皆言,在河尾处、叠水旁、东山脚或水井上见过龙,甚至衍生出龙王小姐下嫁祖人的传说;龙神现身,一喜一怒关系着这一方百姓的生计,故而人们要祭龙、敬龙。旧时,每逢大年初二人们总要到小河边祭上年糕、水果、贡品,烧纸钱、纸锭等,感谢龙神的恩赐,祈求龙神的庇佑下是年本家五谷丰登;平时,凡遇到挖山、破土之事,首先也要进行“安龙奠土”,以表扰龙之歉意;大年初一至大年十六,要立秋杆十六根呈八卦之势,进少牢之礼拜谢龙神,祈盼地方当年得龙庇佑风调雨顺、出入平安。全村男女老少齐聚一堂顶礼膜拜,在一片和乐融融中讲述着古往今来,在浓浓的乡愁、依依不舍的牵绊间诉说着龙的传人的平凡故事。

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自来水从大山深处引进了千家万户,方便了一切;人们不必再忙忙碌碌地挑水,不必再到河中遭受冷水之苦,不必再靠天吃饭……小河里漂浮的垃圾随处可见,河岸的大杨柳树早变成了柴薪化之一炬,就连河湾也变成了芳草萋萋的沙洲……

曾经的少年,也早已褪去了昔日的青涩懵懂,为了生活成了个异乡人;故乡也变得遥不可及。一切只能趁着这漆黑的夜,凭着那残破的记忆,挥动手中的笔墨,去描摹那冰山一角;愿梦中能回到彼时,再现小河中嬉戏追逐的少年模样。

来源:腾冲文创

文图:李朝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