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10年巨制《镜子》告诉我们“问题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

央视10年巨制《镜子》告诉我们“问题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


孩子是一张白纸

【作者:莪們湜溏】

唐太宗·李世明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篇文章起源于和嫂子的一段对话,嫂子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的时候我才大学毕业,没有生活经历,不能体会各中含义。一次家庭聚会上,侄子生气摔碗(很大力地把碗蹲在桌子上)而去,和嫂子的深谈让我记忆犹新。

嫂子说开始也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发现5岁的儿子生气的时候有大力摔碗的坏习惯,纠正多次、告诫多次无果。后来和一位学儿童教育的邻居说起来的时候,找到了病根。

邻居因为学儿童教育,所以很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可就是一次和爱人吵架,很不愉快的结束了午餐,进入卧室的时候很用力地带上了卧室的房门,用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很快的孩子就学会了这种表达方式。他说孩子其实就是一张白纸,父母教什么,他们学什么,这其中包括语言、行为、情绪等等,好的不好的他统统都会去学习。

回去嫂子和哥哥一检讨,也正是自己无意间一次摔碗的行为,被孩子所模仿、学习。


后来看了央视耗费10年巨制了一部叫做《镜子》纪录片,总共3集90分钟,讲了16个问题孩子背后的家庭,选取了其中3组重点讲述,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叫泽清的14岁小男孩,辍学半年,瘦小的他大声责骂妈妈贱、家暴妈妈,沉迷于网络赌博性质的军旗。

如果不是看到纪录片里被他砸烂的房门很难想象眼前的孩子,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泽清外公外婆大学教授退休,妈妈和爸爸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多次出国深造,论学历、论能力、论工作,这个家庭在这一期的学员中都是一顶一的。

泽清是为数不多的自愿进入培训学校的孩子,记者问其原因,他说因为你们这次有记者跟拍,让我有存在感。我很诧异,他是家里的独子,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的孩子都没有存在感?

后来在孩子的自述中了解到:妈妈工作比较忙、闲暇的时候喜欢约几个好友小酌,每晚回家都要十一二点,爸爸也是这个样子。他每次尝试和妈妈沟通,妈妈都是很不耐烦,借口或是很累了,或是很忙。孩子多次沟通无果,便不再沟通,等父母意识到问题,反向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已经对父母关上了心门,父母越是关系,孩子就越觉得贱,所以才会大声责骂妈妈。

关于家暴,父母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妈妈声音每次都很大,爸爸说不过就动手打妈妈,他也有样学样。

关于赌博,孩子父母和家人都很优秀,孩子自身有些压力和自卑,父母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因为他辍学,父母一直告诉孩子家里没有钱,如果他不好好学习,也赚不到钱,他就像通过赌博赚钱,证明自己。

很难想象吧,孩子每一处问题在父母身上都可以找到对应点。


一个5岁开始就和父母分床睡的9岁的小孩,突然连续几天和妈妈说他不想一个人睡,他总是看见鬼,妈妈认为孩子任性,简单的鼓励了孩子几句,就离开了。爸爸关注到这个问题,就和孩子耐心沟通,孩子说白天总能看见一个人跟着自己,像是一个鬼阴魂不散。这件事情引起了爸爸的警觉。报警后经过调查确实有一个犯罪分子,跟踪孩子四五天了,打算第二天实施绑架。

爸爸一场及时的沟通,避免了一场悲剧。我们一再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又有多少人真的重视了,做到了,做正确了?


看完以上三则案例,大家有没有反思,是否这些情景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正是我们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

《镜子》中心里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们做律师要有律师证,开车需要驾驶证,做父母可能是我们这一辈子最长的职业,可是做父母不需要任何的证件,不需要任何的岗前培训,我们就上岗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让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第一则案例中,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出于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小心翼翼控制自己的情绪,可就是一个小小的疏失,就被孩子看在眼里极度放大,继而模仿。父母这种过度控制情绪的行为非但没有给家庭营造更好的氛围,反而适得其反。

人有七情六欲,父母应该正确并合适的表达情绪,才能让孩子在自我成长中,正确的学习辨别情绪、处理情绪。

每一个孩子该走的路,总要自己走完。

第二、三则案例中,父母不懂得与孩子沟通,甚至可以说拒绝沟通,而且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严重缺失,就连父母双方的沟通都靠暴力解决,何谈和孩子的沟通?

很多孩子小时候和父母无话不说,慢慢地他们什么都不愿意说了,这扇沟通的大门一旦被关上很难再重启,应该怎样和孩子沟通呢?

首先、要插上倾听的翅膀。要先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才能知道我们该怎么做。当然倾听不仅仅是打开耳朵关上嘴巴的倾听。要适度地开口,参与其中。例如:孩子兴高采烈展示一幅一家三口的自画像,一定要参与其中,问问为什么爸爸的肚子是胖的?妈妈的头发是黄色的这类问题,让孩子感觉到你真诚的倾听。

第二、做到“共情”,什么是共情呢?就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了解对方的感受和看法,然后思考自己该怎么做。例如孩子表达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我们不想去上班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不想去上班吖,可是每个人有有自己的责任,比如你要去上学,爸爸妈妈要上班。感受到你的理解,之后就不太反感上学这件事了。

和孩子沟通、陪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拦路虎”,希望我们一起联手升级打怪,做一个合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