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三国英雄,却被后人误解了千年

本来是三国英雄,却被后人误解了千年

不论史实,单就《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王允这个人物,被很多后人误读为刚愎自用,骄傲武断,愚钝呆板,懦弱无能,英雄这个称号,绝对和他无关。《三国演义》中,王允最大的业绩,就是巧施“美人计”,在貂蝉天才似的表演的配合下,成功地离间了董卓和吕布之间的父子情,假吕布之手诛杀了凶暴的董卓。

后人不认可王允,主要理由有三:一是不顾众议斩杀蔡邕,是其武断;二是不懂变通,不会安抚,一味求全,所以逼得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等反叛,是其自取灭亡;三是叛军占领京城,逼迫天子,王允从城楼上跳下自杀,逃避责任,是其懦弱无能。其实,这些所谓的理由是不懂王允的大公无私的真正用意,如果懂了,就会认为王允是一个真正的三国英雄。

先说王允杀蔡邕,并非滥杀无辜,而是顾全皇权,维护朝纲。王允起初并没有杀死蔡邕的意图,当王允听说有人在哭董卓,便命人抓来,一看竟然是朝野都为之尊崇的蔡邕,于是就痛斥了蔡邕一番。胆小怕死的蔡邕生怕王允一怒之下杀了他,赶忙请求免死,希望能够“黠首刖足”,“续成汉史”,以将功赎罪。蔡邕想学司马迁,这让王允不能接受,于是不顾众人的请求,缢死了蔡邕。

由此可见,王允杀蔡邕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他“执笔于幼主左右”。他认为,“方经国运衰弱,朝政错乱”,蔡邕如果像司马迁那样忠实地记录下了这段历史,必然会令幼小的天子遭受到诽谤和诬蔑,还会使他们这些大臣蒙受批评和指责。王允缢杀蔡邕,实际上是在维护朝廷的统治,保护皇帝的尊严。这一点,不在王允位置上的,一般理解不了。

至于不宽赦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等,逼迫他们反叛,是王允是个严格执法者,绝不宽赦罪不可赦者。李傕、郭汜等,“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董卓“上欺天子,下虐生灵”,独霸朝纲,飞扬跋扈,心存常怀王霸之心,郭、李等人难逃其咎。王允削夺他们的兵权,给其以惩罚是必须的。事实上,李傕、郭汜等作乱的目的和董卓是一样的,“杀天子谋大事”,想学董卓独霸朝纲。对这一点,王允是清醒的,所以 “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遗憾的是,东汉这棵大树已遍体腐朽,在乱臣贼子卷起的狂风巨浪面前,势如破竹,不堪一击。

再看王允之死。当时,外城已破,贼兵已入城,守将多战死,李傕、郭汜等陈兵内庭之外,情况十分危急,侍臣们只好请天子登上宣平门与李傕、郭汜二人对话,盼望着能够用天子之威来止住叛乱。面对天子,李傕、郭汜二人说:“只要杀了王允,我们就退兵。”王允见形势危急,便慷慨辞君,从容地自城楼上跳下,被李傕、郭汜二人手起刀落,砍倒在地。

此前,王允是完全可以逃生的。李傕、郭汜等兵进长安,吕布抵挡不住,就要王允和他一起逃跑,王允却没有答应。吕布逃走之前,曾再三要求王允和他一起走,王允说:“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他之所以不逃走,就是抱定必死的信念,用生命捍卫皇权,实现 “奉身以死”的诺言。于是,王允从高高的宣平门楼上,大义凛然地身一跃,用生命成就了大义。王允主动赴死,除了换取皇上暂时周全的目的外,还含有为诸侯勤王争取时间的深意。郭、李二人用他的人头泄了愤,又在皇帝那儿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权势,便停顿不前。在此期间,各地勤王之兵陆续开进,最终打败了叛军。

历史上真正的王允,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天资聪颖,独具慧质,少年时期,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还坚持习武强身,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远近闻名。

19岁那年,王允被推举为郡吏。任职不久,便遇上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事情,:山西晋阳地区有个叫赵津的小黄门,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当权宦官,便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百姓敢怒不敢言。王允得知这一情况后,''随即下令逮捕赵津,并立即将他解押东市,斩首示众,赢得众人的称赞和拥护。

王允为官初露锋芒,不仅赢得了州郡官吏和当地百姓的赞赏和钦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为他实现忠心为国的政治抱负提供了广泛的政治舞台。

黄巾军农民起义爆发后,朝廷选拜王允为豫州刺史,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王允广泛征求从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见,设计了周密的作战方案,战斗过程中亲自披挂上阵,大显身手,彻底击溃豫州一带的黄巾军。

后来,王允担任司徒,受命于危难之秋。献帝登极后,外戚、宦官斗争仍在继续,黄巾军起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各地割据豪强也趁机发难,借讨宦官为名,纷纷问鼎中央政权,整个东汉政权危机四伏,动荡不安。面对如此国将不国的尴尬局势,王允毅然承担起恢复和革新东汉政权和社会的重任,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重新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董卓在进驻洛阳后,废旧立新,毒杀太后,广植党羽,培养亲信,统收兵权,控制朝廷,倒行逆施。王允敏锐地意识到董卓将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隐患,必须遏制和除掉。他隐忍不发,与董卓表面敷衍,暗中积极组织和筹备反董卓的斗争。公元192年4月,朝廷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日,王允密谋杀董卓。事前,吕布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亲兵,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当董卓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侧门外时,立即遭到潜伏在门后的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董卓急呼吕布,吕布手捧圣旨,大呼:''奉旨杀贼!''董卓在绝望中被吕布所杀,并且株连三族。

董卓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欢腾。董卓祸国殃民的行径,激起了天下人们的极度痛恨,铲除董卓,不仅顺应时代潮流,而且合乎天下民心。它的意义不仅仅只在于谋杀董卓一名国奸臣,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司徒王允,用自己对朝廷的赤诚和一身正气赢得了铲除董卓斗争的胜利和世人的称赞。

董卓死后,王允想削夺凉州兵将领的兵权,取缔全部凉州兵,得到激烈反抗。以李傕、郭汜为主的凉州兵攻陷长安,李傕、郭汜追到宣平门下,叩头便拜。汉献帝壮起胆子询问道:''你们目无王法,作乱京城,到底打算作什么?''李傕回答说:''董太师对陛下忠心耿耿,却无缘无故遭人杀害,我们只想替太师讨回公道,不敢造反。等到捉拿处决凶手后,我们愿意接受审判。''王允二话没说,向汉献帝行了最后的君臣大礼,便随士兵走下了城楼,李傕、郭汜命令手下当场将王允处决,时年56岁。

真正的英雄,是舍得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人。王允用自己的生命,为延续东汉王朝的生命争取了时间,他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千余年来,我们或因阅读肤浅,或因阶级立场,或因价值取向,误读王允,误读了那些特定时代的英雄精神。这不但是王允的不幸,也是我们的悲哀。

好在《三国演义》引用史官的一首诗,充分肯定和赞美了王允:“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