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传”!优秀的孩子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

“身教”重于“言传”!优秀的孩子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

养育孩子,父母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哪个父母都无法避免。即便是满腹经纶的专家学者,做了父母,同样会手忙脚乱。

遇到问题,不必自责、内疚,也不要被失败情绪打倒;不要把问题推给遗传,说没有遗传好,更不要说孩子天生就是个“坏孩子”等等。父母只需记住,孩子有他自己的个性,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就行了。

一个人是不能改变另一个人的,就算父母,也不能直接改变孩子。父母能做什么呢?父母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并通过自身的改变,影响孩子的改变。换句话说,父母要推动孩子前进,首先要推动自己前进,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位儿科专家曾讲述过这样一段经历:“我曾经到一个朋友家给她不到3岁的儿子看病,进屋落座,妈妈对宝宝说:“问阿姨好。” 宝宝的回应是:举起一只小手,“打!” 我还没缓过劲儿来,妈妈一句“什么孩子”,就一巴掌落在宝宝的屁股上,虽然力量不大,但也掷地有声。宝宝没有哭,也没有发威,对我也没表示憎恨,因为我始终都微笑着。在我看来,宝宝的表现倒是正常的,宝宝的妈妈就不大对劲儿了。

其实正确的做法很简单,妈妈只需这么说:宝宝,这位是妈妈的好朋友,是一位儿科医生,专门给小朋友看病,让小朋友健康成长。宝宝有病了,妈妈把大夫请来,给宝宝看病,妈妈就不用带宝宝去医院了。来,让大夫给宝宝看病喽,宝宝就要好喽……

宝宝完全能够听懂妈妈的话,妈妈的话给宝宝传达了几层意思:

来人与妈妈的关系;

来人与宝宝的关系;

这个人是什么的;

妈妈为什么把这个人请到家里;

这个人是来帮助妈妈和宝宝的。

宝宝或许没有这么复杂的思想,但通过妈妈清晰、一层层地介绍,宝宝至少知道这个人对他和妈妈不会造成伤害,是友好的。然后看病、说话,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宝宝紧张的神经就放松下来了,这时再让宝宝问阿姨好,宝宝就不会举起小手说“打”了。

宝宝的良好习惯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宝宝的礼貌是父母谆谆教导出来的。可是父母不要忘了: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说教是无力的,作用微乎其微。“身教”重于“言传”,妈妈举手就打,孩子必然也举手就打,这能说孩子不懂礼貌吗?

另一方面,父母也不要忘了,快3岁的宝宝已经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正在发展着自主与独立的性格,而且常以“反叛”精神体现出来。当宝宝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感知到,“医生护士”带来的不是打针就是吃药,“危害大大的”,避之唯恐不及,怎么能向这样的阿姨问好呢!这样看来,宝宝喊“打”,就不是什么失礼的行为了。

再有,如果父母认为宝宝犯了错误,就把“打”挂在嘴边,不管是真打,还是假打,“打”的信息就储存进宝宝大脑了。一旦宝宝遇到不顺心的人、事物,大脑编程很自然给出“打”的指令。父母埋怨“这是什么孩子” 的同时难道不应该问问自己 “这是什么父母”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