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35桩强奸案:网约车的安全谁来负责?

一年235桩强奸案:网约车的安全谁来负责?

文:小狼女

近日,全球最大的网约车品牌Uber,公开了一份数据报告:

从2017年到2018年,Uber总共收到5981份性骚扰、性攻击的报告。


2018年单是在美国,就收到了235起强奸报告,平均每周4起。


报告长达84页,Uber首席法务官托尼•韦斯特承认,“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了一个遭受创伤的人。”

01

优步跌落神坛的日子

早在11月底,伦敦交管局表示,不延长Uber运营许可证,Uber在伦敦算是被撤销了牌照。

“Uber系统有个漏洞,可以让未经授权的司机“溜进”系统,与授权司机串通,在他们的账户下接客,避开了规则。至少有43名司机使用这一方法进行了1.4万次行程,也出现过未授权的司机强奸了女乘客等等的例子。”

伦敦交通局表示:“这意味着所有这些行程都没有保险,一些乘客的行程是由没有执照的司机驾驶的。”

伦敦市长Sadiq Khan表示,伦敦交通局不能相信Uber有足够的监管措施来防止未来再次出现严重的安全漏洞。

Uber八年,乘客安全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

一名女性艾迪森·胡佛(Addison Hoover)表示,2018年3月,她向Uber约了车,从男友家到她姐姐在洛杉矶的公寓要13分钟的车程。但司机把她带到他家,并强奸了她。

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斯蒂芬妮·南(Stephanie Nam)说,2017年7月的一次网约车出行快结束时,Uber司机打开车门,和她一起跳上后座。

后来她逃离了汽车,安全到家。但当她六个月后打开Uber软件时,她发现到过去的那个攻击者仍然在为Uber开车。

据国外媒体报道,当Uber公司接到性侵犯的报告时,如果没有得到受害者的允许,Uber不会联系执法部门。Uber称执法部门只参与了向该公司报告的37%的性侵犯案件。

如今,Uber举步维艰。

02

我们忽略了的安全隐患

很明显,安全是网约车平台的唯一的KPI,无论是Uber还是滴滴。

在谈他们要反思什么时,先谈谈我们自己要反思什么。

用户把所有不可控的因素,交给了看似可靠的陌生人

打车这事,就是坐着陌生人驾驶的车。

速度、路线、目的地,还有车门开关,都是安全与否的变量。

掌控这些的,是陌生人。一旦离开市中心,ta可以开车到上山下海,除非你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去抢夺车辆操控权。

在乘客的预设里,“大公司”可靠,即使出现安全问题,也会有相应的处理机制,但实际上,他们无法做到。

关键时刻,受害者的另一边,很可能就是一个打不通的电话;或者是按部就班走程序的业余客服。

用户把信息交给了互联网市场

打出租车,就是个招手即停、下车走人的事;但网络用车之后,信息安全也是个隐患。

从司机接单后和你的通话,再到你在车里的一言一行,其实都会被录入系统。

包括你在网上填写的地址,电话信息,全部都“卖”给了互联网市场。

一名女性曾透露,有次在车上遭遇性骚扰,机智逃离后,居然在App上碰到那位司机,警告她别把事情说出去。

谁知道车上有没有录像?

谁知道自己填在平台上的信息有没有泄露?

03

网约车江湖从混战到平静

危机意识消失

曾经的Uber,是很辉煌的。

自2009年诞生之日起,Uber就以侵略性的姿态在全球各国两百多个城市制造“麻烦”:与出租车公司、法院、政府、行业监管部门的摩擦司空见惯,关停、罚款、搜查也经常发生。

但Uber从未畏惧,它还有更大的应许之地 —— 中国。

2015年,优步CEO特拉维斯·卡拉尼克在中国待了75天。他几乎是用尽全力地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诚意:

与中国政府和媒体搞好关系;

去参加贵州的数博会;

接受百度的投资;

聘请中国背景深厚的柳甄作为中国的负责人。


可滴滴打车出现了。

他们之间进行了极其昂贵的战争,最终以滴滴吃掉“人民优步”结束。

神仙打仗,最大的受益者是群众。

竞争之下,无论是价格还是安全,用户们都得到了最大利益。有竞争,就有危机意识、优化意识,也就会有进步。

可后来,Uber退出中国,滴滴危机感没了。

网约车江湖从混战不断,到突然平静。

2018年的两单事件,滴滴失去了某些公信力。鲜血给了世人警告,滴滴顺风车下线,可前些日子重新上线时,我们也并未看到诚意—— 改了那么久,啥安全报告都没看到,就出了个不太正确、有点歧视味道的公告。

刚刚过去的12月5日,滴滴发布了今年1-3季度《醉酒乘客安全透明度报告》。仅仅是对醉酒乘客进行的性骚扰,便有1,170件投诉。

而非醉酒时刻的性骚扰案件数?从未对外公布。

没有竞争和压力的江湖,看不到改革,连改变都没有。

04

有垄断就有傲慢

打破垄断才是唯一的出路

为什么滴滴、优步不愿意好好整改?

很简单,钱。

不妨看看汽车巨头——福特的故事。

众所周知,福特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流水化生产的企业,当年为了流水线高效运转,福特没少做缺德事。

—— 比如,在流水线上放置灭菌的蚊子,蚊子咬人,工人就能保持清醒。

这其实不算什么。

到了1972年,一个13岁的孩子因为福特Pinto车的技术缺陷遭遇事故,造成全身烧伤90%, 生不如死。

孩子的父母把福特告上了法庭,福特爽快认罪、交罚款、给赔偿,比去年的滴滴还听话。

但事情过去后,福特并没有去改进技术。

原因很简单:整改这批问题汽车,需要大约1.4亿美元。

而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按可能的事故率计算,再结合赔偿、官司、公关的消费,预算不超过5000万美元。

两个方案的差价—— 9000万美元,按照购买力计算,至少相当于现在的5亿美元。

要知道,福特2017年的税前总利润,也不过80亿美元。

公关、赔偿的成本远比整改低,你是福特老总,你会选哪个?

附加一个条件:当时的美国人,除了福特之外,买不到什么像样的牌子。

资本永远是最聪明的那头。

但资本再聪明也很难掌控时代的发展。几年后,日本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大举登陆—— 竞争者来了。

福特必须听话了。

你不改,消费者就会去选择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

当年的福特,垄断了汽车行业,垄断就意味着傲慢。

没竞争对手,再怎么改,都是小碎步。

Uber退出中国后,滴滴垄断了打车行业,傲慢了好长一段日子,麻烦就来了。

如今,网约车安全问题如何能得以根本改善?

打破垄断,可能是唯一的方法。

比如,网约车行业出现新玩家,可以和滴滴抗衡。

又比如,颠覆性的新技术。比如无人驾驶,可惜曙光在千方,道路很漫长。

当然,时代会一直进步。想当年,出租车垄断市场,性骚扰等等事件,比网约车多了去了;只是碍于当时有限的传播力,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如今,网约车绑定了车和司机,追踪更容易,本身就是时代的一种进步。

而我相信,未来一定还会新巨头、新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全文完,喜欢可点个“在看”!



作者:小狼女,青年成长博主,商业观察者,每年100篇成长文,陪你度过不安时光。关注易简读书(yijiandushu),用阅读对抗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