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戏外的故事:心中有目标,眼里有方向,脚下有路走。

王凯戏外的故事:心中有目标,眼里有方向,脚下有路走。

王凯曾说,当演员“成名晚比成名早好”,这就是所谓的大器晚成。在无声潜行多年之后,王凯以精湛的演技和呈现的经典角色真正走进了广大观众的视野。

工作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人在高光下,和人保持亲密坦诚的关系不易,这一度让他觉得紧绷、被动。专业表演课上有一个概念叫作“当众孤独”,王凯在巨大的喧嚣中看见自己和生活的距离。

前些年,王凯在片场一听见导演喊出“预备”二字,就提着一口气,攥着劲儿上场。后来他观察,有经验的老演员从不这样,相反,越是关键时刻,他们越是把气往下沉。一吸一呼,张弛有道,这是演戏的技艺,也是人生的节奏。王凯在观察中懂得了演戏的关窍,生活中,他也在学习,身处孤独中该如何呼吸吐纳。

王凯渐渐找到适度松弛的节奏。尤其不工作的时候,他也有机会为自己争取最大限度的隔绝。神隐一下,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比如晚上理发后会“冒险”打开一辆共享单车,放肆地在路上骑一会儿,虽然还戴着口罩,身后跟着助理。

失散的不只有人间烟火,更是生活状态的全面瓦解:“我希望可以很正常地去生活,我想吃什么就吃,想见谁就去见,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用躲躲闪闪。现在,我不可能再过那样的生活了。”王凯念兹在兹的,是失去生活的滋养,表演会成为无根之水。他想和别人交流、交谈,想正儿八经在一个地方站着看几分钟,想坐下来喝个茶。“演员如果被保护得太好,完全没有时间去感悟生活,去体验生活,这是一个最可怕的事。”王凯感慨。

他一直记得《北平无战事》里的一场戏。他饰演的方孟韦背了一袋面粉,给燕大副校长何其沧送去。一场戏拍完,饰演何其沧的焦晃喊住了他:“等会儿,孩子。你这个面有多沉啊?你是跑了多远的路来的?”

王凯愣住了:“啊?这个我还真没有想过。”

焦晃告诉他,身上背的重量和跑过来距离不一样,累的状态也应该是不一样的。王凯出了一身冷汗,暗暗赞叹“不愧是老艺术家”。他重新设计了角色,背了多少斤面,从哪里跑过来,呼吸要急促到什么程度⋯⋯“合理细致的生活经验,在演员的表演细节中不可或缺。年纪越大,经历就越多,在生活中吸取的养分也是足够的⋯⋯真正好的戏和角色,多半都有生活阅历蕴含其中。”

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他说起,男演员在30岁以前基本上演不了太深的角色,因为理解不了。王凯自认不是碌碌无为的人,“我觉得我一定能行。当然你要说具体哪天行,我也不知道”。他以此鼓励自己,31岁那年,他等来了《北平无战事》。

“《北平无战事》全部都是艺术家级别的(演员),天天在现场看他们工作的状态,你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有些东西是潜移默化的。”王凯发现,戏要演得好,首先得自己演得舒服。如果一场戏演完心里觉得咯咯愣愣的,那多半就不太对。随着一部部作品的累积,他对角色的思考越来越深,越来越能琢磨出余味。

在《琅琊榜》里,王凯饰演靖王,人物关系复杂,“可说又不可说,有些时候说只能说一半,剩下只能意会”。这样的角色不好把握,要演出机巧让观众看见,又要在父亲面前显得真诚。“这种很微妙的分寸感,他把握得很好。”导演李雪说。再演《伪装者》时,李雪带着些许歉疚,他清楚,这个圈子里,演过主角的就不愿意演配角,演过100场戏的就不愿意接只有80场的剧本。可王凯答应得痛快,理由很简单“我喜欢这个角色,我就想来这个戏,也是跟上一部戏的团队一起合作。戏份多少我不在意。”这就是演员王凯对所谓的番位和出镜率的态度,这才是一个好演员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

喧嚣和孤独还在。事业稳定上升,王凯要学会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找到适度的松弛,在高密度的人群外寻得自在生活的缝隙,并用这种松弛和自在滋养自己。

如果走出孤独的唯一路径是妥协,那就留在这孤单中吧。王凯深深吐了一口气,站在高光下,他的气息深沉,目光坚定。

文章整理自:市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