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汇的小面

三汇的小面

(这是典型的色香味俱全的三汇小面)

PART

01

一个学妹看到我写的《三汇凉粉》之后留言:“我挺怀恋三汇的小面,不知道还有当年的味道没?”

于是我突发奇想:写写三汇的小面。

(现在很少人会做的三汇蝴蝶面)

PART

02

(三汇卤肉面)

我想告诉我的学妹,三汇的小面味道肯定没变,因为那一方水土还养育着那一方人;那面还是那面,那配料还是那配料,那火候还是那火候,三江水还是那三江水。

我想告诉我的学妹,三汇的小面味道肯定变了,因为当年的店已经很多没有了,当年的人也已经很多没有了,当年的味儿自然也就没有了。

(三汇小菜素面)

PART

03

三汇的面,大致分为包面与切面。

包面,成都叫抄手,广东、福建叫云吞,北方叫馄饨。我年少那时,肉类奇缺,包面只能沾点肉气,绝对不带肉沫。三汇不像成都,连抄手也有龙抄手这样的名小吃,三汇的包面也只能统称包面罢了。

切面就是小面。三汇人说,来二两小面,一般是指二两素面。因此,你去下馆子,要么包面,要么小面,要么肉丝面,大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普遍选择。吃个包面或肉丝面,已经是很体面的人的选择了。

不像今天,天天吃肉都吃不出肉味儿了。一般来说,今天稍微体面的人,都支持素面;万一点了肉丝面,总把肉丝挑出来放桌上,让服务员当垃圾清扫。

(素面与三鲜面)

PART

04

我在外地吃面,最不喜欢的就是“千人一面”。

由于面店老板怕麻烦,或为了定型、简单、量产,清一色圆筒筒面,像棍子一样。不管是成都,重庆还是武汉,都一个模子出来。特别是武汉热干面,虽然很有名,我吃了胃痛,敬而远之。成都和重庆稍有选择余地,但也很多店没有选择。

中山古镇的两个店,杨姐小面与朝天门小面,基本也是如出一辙。我有时抗议或建议,但建议、抗议无效,人家老板振振有词,众口难调,照顾不到那么多。有时我很生气,走到他们门口折转,发狠不吃他们这些店家的面!

所以很多时候我更怀念三汇的小面。

三汇的切面有宽刀子和细刀子(又叫窄刀子或窄叶子),老少爷们,老太大婶姑娘们,可以按照各自的喜好选择。一般来说,粗犷的吃宽刀子面,斯文的吃窄刀子面。因此,三汇爱吃面的男人女人千姿百态,分外个性鲜明。

三汇的面分干面和湿面,想吃干面老板给你下干面(挂面),要吃湿面老板给你下湿面。老板一般不怕麻烦。三汇人说,当宽面吃了,一般是指别人挖苦你,你没听懂,或听懂了装不懂,懒得计较。

三汇的面分碱面和不放碱的面。碱面一般是喜欢吃起来更香的人专享,体质差或生病的人就绝对不能吃碱面,你可以事前给面店老板打个招呼,就保证能随心所欲吃到你想吃的面。

三汇的面还分清汤与红汤。红汤,当然是指带辣椒花椒五香等调料的;清汤则除了油盐什么都不放。假若吃了红汤面辣倒了或口渴,你可以要碗清汤漱口或清胃,三汇老板绝对很耐烦。

这几年,三汇的面也开始有牛肉、羊肉、肥肠、鸡肉等选择了,不过我年少时确实见不到这些美味。

(三汇炸酱面)

PART

05

三汇的面店,由于岁月久远,我已记不得有多少家了,也记不得它们的名字。似乎有和平面馆、群众面馆之类的名称。记忆最深刻的,似乎河街上有三家,英明街有几家。我去得最多的,应该是龙源宾馆斜对面那家,门面不大,就两三桌,老锅老灶,老桌子老板凳,主营包子、面条和稀饭。他家的包子分荤素,辣的不辣的,多汁,肉呈颗粒状,皮薄馅美,咬一口满嘴生香。每当赶场,能够吃上他家的包子,是一种巨大的满足。而他家的面条,新鲜,调料精而劲道足,汤和面的颜色艳丽脱俗,又清爽宜人,浑然天成。食客往往端起碗呼啦啦一气呵成,连汤水也不想留下。

我年少时家贫,上馆子的时候少,仅有的一两次,就这样印象深刻。最近几年回去,有机会时常上馆子解馋,但这家主人已经换了,说是为了孩子读大学,去了成都发展。了解内情的人说,店家那些年还是赚到了钱的,不然哪里能去成都供子女上学并买房?

(三汇牛肉面与干捞素面)

PART

06

新主人怕麻烦,包子也不大卖了,但面的味道倒还可以。

我只遗憾我的麻辣包子美味,是再也吃不上嘴了。

另三家一家在龙源隔壁,很多年前已经不开了,现在是卖衣服的铺面;一家在邮局斜对面,老镇政府门口,据说改造时店家花了大价钱盘下的;一家在派出所斜对面,至今还在经营,而且生意数十年如一日地不错。

三汇的面店,包子、馒头、油果子、稀饭都卖,但主要还是卖面条为主,大多是百年老店。一碗面能卖一百年,要经历多少风雨,多少坎坷,看惯多少悲欢离合,见证多少世道人心,演绎多少岁月沉浮?

一碗老面就是剪不断的日子,一个面店就是一株岁月的树——老面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