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智能共享出行有望催生行业新增长点

「趋势」智能共享出行有望催生行业新增长点

■ 中国工业报实习记者 沈新竹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5亿辆。随着保有量的提升,行车难、停车难和购车难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对此,在日前举办的 “2019第二届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指出,共享方式是解决行车难、停车难和购车难问题的最佳办法。

共享出行的方式经历数次变革,当前以统计学为基础的传统公共交通1.0级的共享出行方式已经普及,以移动互联技术为基础的网约车、分时租赁2.0级的共享出行方兴未艾,而以5G通信、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为标志的3.0级的智能共享出行正成为引领未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重塑未来城市出行生态的战略高地。

在此次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表示,智能共享出行对缓解出行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智能共享出行将带来产品形态变化

有数据表明,2017年汽车共享出行覆盖了全国35%的人口,渗透率达到了15%。2018年,中国共享出行规模达到2478亿元,同比实现23.5%的增长,位居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第三。在汽车市场不景气的前提下,共享出行市场体量的不断增长对传统车企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于是,传统车企意识到,单纯地埋头造车将逐渐在市场中失去竞争优势,便纷纷向出行服务商转型。2015年,吉利集团战略投资的互联网+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 “曹操专车”正式上线;2018年5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出行服务平台 “东风出行”在武汉打响落地 “第一枪”;2018年8月,长城推出旗下共享出行品牌欧拉出行;2018年12月,上汽集团推出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2019年7月,由长安、一汽、东风联合苏宁、腾讯、阿里等多方企业共同组建的T3出行正式上线。此外,还有江淮投资的和行约车、东风组建的东风出行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陆续有15家整车企业在布局或已经进入共享出行领域。

翁孟勇认为,当前,传统汽车企业顺应变革,快速转型升级,不断与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等企业融合发展。传统的汽车产业链、技术链和价值链被打破,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的特征日趋明显。智能共享出行已成为未来生产生活新模式的载体。

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将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汽车行驶里程涉及共享概念,且智能化将更加受到重视。汽车产品功能和使用方式将由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步转变为智能移动空间,兼有移动办公、移动家具、休闲娱乐、数字消费、公共服务等功能,成为车联网数据服务共享出行等生产生活新模式的重要载体。李骏指出,未来汽车结构40%将是钢铁硬件,40%电子软件,20%是服务。

智能共享出行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

有研究认为,一辆共享汽车可以替代8~13辆私家车的出行。因此,有人质疑,大力发展智能共享汽车是否会抑制消费者的购车欲望,导致本就处于 “寒冬期”的中国汽车市场雪上加霜。

“私家车与共享出行是不同的使用场景”,华夏出行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岳殿伟说道, “3.0时代的到来为公众出行提供一个交通补充方式,随着3.0时代的到来可以享受自动驾驶和车里的服务。但是,从人们的消费习惯来看,个人拥有汽车也是目前中国每个人的梦想,特别是现在城镇化以后,农村走向小康,对汽车的渴望度依然存在。从整车的市场来看,整个市场是稳中向好,但是要突破寒冬期和瓶颈期。”

GoFun出行CEO谭奕认为,车辆分为单一的使用价值和多用途使用价值,其使用用途越大,出行的需求越大,市场的增量也就越明显。受出行状况、出行效率和出行成本等因素影响,很多已经购车的私家车主也会选择共享出行。共享出行所服务的群体明显更多于私家车,因此共享出行是一个增量市场。李骏预计,智能共享出行将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30年,按需移动出行和多元化数据服务将会带来1.5万亿美元的新市场。

出行市场潜力巨大,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进入出行市场的车企都能分一杯羹。“市场增量不会平均分配到每个制造业的身上,只有极个别有制造能力、有头脑、有策略、有质量、有眼光的主机车厂才能把握未来市场,不合格的OEM终将会被市场淘汰。”谭奕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