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用情怀和流水账,证明了自己的平庸

冯小刚用情怀和流水账,证明了自己的平庸

临近月底,贺岁档的气氛越来越浓。


一个往年在这个档期的常客回归了。


上周点映看完他的新片,有些话必须掰扯掰扯——


只有芸知道

Only Cloud Knows


没错,冯小刚有段时间没出现在贺岁档了。


这次回归,他选择了一种低调的方式。


理由嘛,都懂。


今天毒药君不想去扯那些场外的花边儿和八卦,只想纯粹聊聊这部新片。


先来说说我对《只有芸知道》的整体印象吧。


两个字形容:内敛


是的,这是冯小刚近几年推出的难得能在情绪上做到内敛的作品。



和以往他擅长的伴随辛辣讽刺的京式幽默,以及大开大合的煽情套路不同。


这次的新片,在情绪上做到了极大的克制


影片的内容特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说的是在新西兰打拼的一对中国夫妻,在海外经历辛酸别离的故事。



内容简单,但背后的素材却不那么简单。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的点映,或者了解过电影先前放出的物料,应该知道它取材自真人真事。


冯小刚此次选取的素材,是他的亲密战友兼同事。


▲张述(左)和冯小刚


处理朋友的感情经历,选角环节当然不会马虎。


主演阵容上,冯小刚请来《芳华》里的两位老相识,黄轩杨采钰


据说,黄轩的这个角色还挺抢手,陈道明葛优此前都想演。


但考虑到黄轩的年龄和故事中展现的时间宽度最搭,后来还是定的他来演隋东风。


在演员靠谱的情况下,关于演技的问题就不多说了。


正常发挥。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只有芸知道》不算烂片。


但通篇看下来,平缓叙事带来的乏味却分外真实


这种乏味,让我想起了6月在SIFF影展单元看过的阿莫多瓦新片。


同样是根据私人经历改编而来的作品,两部电影都存在同样致命的硬伤:


过多私人记忆性质的影像片段,消解掉观众和影片的共振


▲痛苦与荣耀


从故事结构上来看,《只有芸知道》大致可以拆解为两个部分。


影片开场以隋东风的妻子因故早逝为背景,快速闪回进入到二人早年在新西兰餐馆创业的阶段。


在这个部分中,冯小刚削弱了故事的戏剧化程度,转而追求一种更接近生活的语调,讲述了隋东风和妻子在海外遭遇的苦辣酸甜。



好的部分是,中间偶尔穿插基于文化差异的笑料,让你仍能感受到导演固有的幽默细胞。


不好的部分是,处理得太过波澜不惊


冗长之余,一定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影片的前半段理解为“爱护动物的宣传片”。


没错儿,就是预告里那只狗,它成为故事前期两个主角的重点关照对象。



其实影片前半段的内容非常简单,说的是夫妻俩在海外打拼如何如何不容易。


身处异国他乡,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让两人在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新西兰分外孤独。


这个时候,爱犬的到来帮助二人改善了每天家庭-餐厅两点一线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狗子中途患绝症离开,这也为后来罗芸的类似遭遇埋下伏笔。


就是这样的一段内容,导演讲了整整1个多小时



配合上新西兰的风光和他们与外国演员的互动,实际观感如何呢?


来瞅瞅看过的观众怎么说的吧。



慢节奏的叙事无可厚非,慢得有味道才考验导演的硬实力。


其实看完《只有芸知道》,能明显感受到冯小刚追求生活质感的初衷。


在当初的采访中,他也表示过,这是一部纯粹用现实主义带动人性至真至善的一部作品



不可否认,近几年抛弃掉功利心思的冯小刚,作品的风格和技法也的确越来越个人化。


无论是号召年轻观众关注历史的《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还是近几年推出的《我不是潘金莲》、《芳华》。


尤其是后面两部,都注入了导演浓浓的个人情怀和美学思考。



在视听语言放飞自我的前提下,冯小刚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在于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慢了下来。


这一方面和他的年龄有关,另一方面也跟他的心态挂钩。


对比之前无比商业化的非诚勿扰系列,《只有芸知道》的风格明显稳健不少。


如果说若干年前冯小刚还在名利场追逐金钱和名誉带来的快感,即将登场的这部新片,则实打实体现出他想要退下来玩儿文艺的决心。


可遗憾的是,这次的温情牌,打得有点儿偏



诚如之前所说,冯小刚此次在新片中的煽情段落做到了极大的克制。


在影片后半段的故事中,导演把重心转到了隋东风和妻子罗芸的初遇,用来反衬结局的凄美。


立意虽好,但手法太好猜。



为了把情绪烘托饱满,冯小刚在后半部分再次祭出了自己的煽情王牌——徐帆。


隋东风和罗芸的新婚之夜,她饰演的林太在酒桌的那一拍,虽然点了“相爱之人,留下来的那个最苦”的题。


但这一极富戏剧色彩的处理确有类型化之嫌,也和前面追求的平淡叙事背道而驰。



当然了,关于徐帆的表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果说表演上存在主观层面的理解差异,影片后半段的主题深发,则显得刻意为之


影片中,罗芸曾因为要不要继续在小地方开餐馆和隋东风发生过分歧。


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对立问题,同类题材有太多太多。


《革命之路》和《婚姻故事》这类带有强冲突的电影,虽然有明显的编剧思维,但至少在相关的主题阐述上,它们都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尽管影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戏剧冲突,但这并不会妨碍观众对现实问题的反思。


▲婚姻故事


反观《只有芸知道》,导演似乎怕观众不明白自己表现的主题,一定要借主角之口来完成对某一命题的直白“解释”,进而让影片失去了留白的魅力。


如果你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参考下白百何在《私人订制》里雾霾里的那段独白。


考虑到这是冯小刚一贯的风格,能不能接受,要不要接受,只有等待观众自己看完才能得到答案。



但毒药君想说的是,阐述某类形而上学的话题,最好的办法其实并不是通过事无巨细的流水账去堆砌,着重围绕某一点进行表现往往有奇效


影片后半部分的最大看点,明显是隋东风和罗芸相濡以沫,但导演却选择了更早时期的、带有一定传奇色彩的相遇,来冲淡后面的悲情。


可问题是,抛开这种偶然带来的传奇性,二人相识的大部分过程并没有特别值得大说特说的部分。


然而在冯小刚的理解里,这一段恰恰填满了影片后半段。



在同样是模范夫妻的模式下,《爱》表现出的对夫妻共患难之际的沉重哲思,到了《只有芸知道》则被通篇的云淡风轻替代。


考虑到这是根据导演朋友的经历改编,具体能深入到何种程度,导演可能有他的度量。


但我想说的是,这种“避重就轻”的叙事策略,一定程度上让原本就平淡的故事显得更加平庸


以至于,爱情和婚姻背后更值得探讨的部分却被压缩到所剩无几


▲爱


总体来说,《只有芸知道》这部作品算得上是冯小刚近几年最没有野心,但同时也是继《芳华》之后,最走心的一部作品。


导演尝试用一种生活流的语法,去阐释一段他理解的“刻骨铭心”的爱情。


尽管在情感上做了减法,但此类题材依旧暴露出他在处理现实题材时缺乏深度的短板


他也许深谙大众的泪点在那儿,但却无法激发大众对更抽象命题的反思。


也许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这样的见解在成片中很难看到。


这或许是他尝试达到的效果,又或许,只是另一次个人探索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