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为何得不到刘备信任,“如鱼得水”只是骗局?

历史上,诸葛亮为何得不到刘备信任,“如鱼得水”只是骗局?

在中国历史上,君臣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比如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萧何稍有过错,便将萧何投入监狱。荀彧为他打天下披肝沥胆,尽尽忠忱,但在曹操欲晋魏公时,荀彧稍有反对意见,他便立刻沉下脸来,逼得荀彧自尽。朱元璋更是直接卸磨杀驴,把开国功臣杀了个干净。

而三国时期的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更是微妙,虽然我们被《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的君臣关系所感动,这两个人的关系堪称历史楷模,可是演义毕竟是演义,不是历史,那么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呢?

众所周知,一开始诸葛亮给刘备的感觉是很惊艳的,毕竟诸葛亮给刘备带来了隆中对,让他有了奋斗的明确目标。而刘备在此前就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到处碰壁,归根结底就是缺少战略目标。可是很奇怪的是,此后刘备对于诸葛亮不咸不淡,刘备并没有特别看重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对于诸葛亮的定位,并不像后世小说中写的那样,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一个内政型官员,对作战以及谋略方面,刘备认定他没有太大的天赋,刘备此时更看重的是法正。

这从诸葛亮在刘备的几次关键性战役中,并没有过多的参与,而法正则和刘备一直待在前线,形影不离就能看出。在夺取西川的战役中,刘备带去前线的军师是庞统和法正,而诸葛亮则被留在了荆州,虽然荆州也很重要,但是比之前线而言,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可以说,从刘备的这个人事安排中就能看出诸葛亮和法正在他心目中孰轻孰重。

后来汉中战役时,在前线辅佐刘备的依然是法正,诸葛亮还是没有得到机会,他没有起到一个军师的作用。这点连诸葛亮自己都承认,他在夷陵之战后曾经哀叹道:“若法孝直在此,必不时主公伐吴。”从中也能够看到刘备对于法正的信任,是多过对诸葛亮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思想上有一定的差距。

诸葛亮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忠实履行隆中对,占领荆州,夺取益州,和孙权交好,控制好境内的蛮夷,确保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之下,北伐曹魏帝国,确保汉室能够中兴。可是刘备就不同,他是嫌一天太长,最好一步蹬天,希望走捷径,恢复大汉的荣光。说白了,在刘备的脑海中,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蓝图,这也正是刘备戎马半生,一直吃败仗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刘备偏偏还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在诸葛亮的盘算里,要想复兴汉室,必须要联合孙权,可是刘备偏偏被关羽的死亡,以及张飞的死亡冲昏了头脑,他一心想报仇,顺便夺下荆州,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他对于隆中对的执行就不那么坚定了,这让诸葛亮在心中也有一些不满,两个人就此结下了一些芥蒂。

而且刘备在内心深处对诸葛亮还是有很防范的。最主要的就是诸葛亮有海外关系,他的哥哥诸葛瑾在孙权那里,可是核心人物,而诸葛亮的政策中的核心之一,就是联合孙权,这让刘备很难不产生一些其他的想法。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信任,远远不如孙权对诸葛瑾的信任。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刻,刘备托孤也只不过考虑到党派制衡的因素,所以才安排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位派系大佬,作为顾命大臣。

其实,刘备就是想防着任何一个内部派系做大,颠覆他的政权,让他们互相制约。这样一来,皇帝就成为了最后的仲裁者,双方都要拼命拉拢的对象,这才能确保天下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