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称为千年一帝?

康熙为什么称为千年一帝?


先讲个故事:

雍正二年五月初四日,档案记载了雍正皇帝的一次惊人之举:“上亲诣景陵,著黄布护履,躬自负土,膝行至宝顶,跪添土毕,匍匐退行。”

清明节上坟填土本是平常之举,可是,雍正帝以尊贵之身,却做出了惊人之举:跪着爬上坟包,又跪着下来,而且,是13次,往返就是26次,坚硬的宝顶划破了他的膝盖,鲜血染红了坟头。

究竟是谁,让雍正皇帝这么诚心,这么五体投地呢?他就是被称之为“康熙大帝”“千年一帝”的康熙皇帝。一个“大”字,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帝王的尊敬;“千年”之称,更是表达出这位伟大帝王的出类拔萃。这个出类拔萃的康熙大帝极富智慧,值得我们今人借鉴和学习。

我们说要向康熙大帝借智慧,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智慧?

李寅老师总结出一个康熙皇帝的处世智慧,供您参考学习,也让我们一起共勉!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谈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跟康熙大帝借智慧?而不是跟别人。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我觉得,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崇尚古人才是智慧的起点。

其次,为什么要学康熙,我们来看古今中外,对康熙帝的评价:

曾国藩则说:“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

白晋说(十七世纪的法国传教士):“康熙帝具备天下所有人的优点;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应列为第一等的英主。”

日本人:“上国圣人”。

朝鲜人:“康熙,千古英杰也。”

现代人:是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可以这么说,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康熙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成功的人。探讨他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用人,如何披荆斩棘纵横捭阖,从而打出一个太平盛世的,这些,都足以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康熙有康熙的天下,而我们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天下,我们成不了康熙,但一定能从康熙帝的成功当中有所启发……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康熙帝到底取得了哪些非同凡响的成就?

对帝王的评定标准啊,有一句话,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话原话来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果通俗解释的话,就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必须先改造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也就是说,自己提高了,家庭和谐了,事业也就成功了。那么,康熙大帝在69年的人生历程当中,是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呢”?

首推的就是康熙帝勤奋学习的学霸精神。

有这么一种说法,说这个人分为四类:

一是既智慧又勤奋的人;

二是不太智慧但勤奋的人;

三是只智慧不勤奋的人;

四是不智慧也不勤奋的人。

这里面第一类人既智慧又勤奋,那是圣人;

第二类人能成为贤人,

第四类人是白痴。而我们大部分人是介于第二类人与第三类人之间,既无大智慧,又无大勤奋,因此,注定我们是凡人。那么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加倍努力。要想让自己的小聪明,变成大智慧,只有靠勤奋,别无它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比你我都聪明的人都在勤奋工作,勤奋学习,我们要是再不勤奋?你还能有什么作为。

那好,我们来看康熙皇帝到底有多勤奋。

《庭训格言》记载:“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就是每天五更就起来,后来亲政后,每天朝理完政务后还会读书,从未间断。苦学。康熙不仅精通满,蒙语言,还精通熟读汉文儒学经典。康熙帝小时候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每一段都要念诵120遍,然后再背诵120遍,直到滚瓜烂熟。他第五次南巡的时候,还将数学家梅文鼎召至御舟:“从容垂询,凡三日”。

学习努力、成绩斐然的康熙帝不正是现代学子们努力的“学霸”目标吗?

其次,康熙帝的“齐家之法”

康熙可以说是“齐家的典范”。对于皇帝来讲,家就是后宫,康熙帝的后宫精彩纷呈,一派祥和的景象,与他缔造的盛世一样,令人钦羡不已。

一是他是最孝顺的晚辈。

孝敬亲生母亲。康熙帝看到的长辈有四个人:奶奶、父皇和两位母亲。对这四位长辈,康熙帝其实是有遗憾的,比如父母,他说过一句令人心酸的话:“父母膝下未曾一日承欢。”这是他后来说的,就是说他未得到父爱和母爱。

孝敬嫡母,就是孝惠章皇后,康熙帝视之为亲生母亲一样,小心侍奉了50余年,别看她在丈夫活着的时候被打入冷宫之中,康熙帝继位之后,她却时来运转,由于皇帝孝顺,她尽享人间荣华。当她77岁高龄病逝之前,拉着康熙帝的手,热泪满面,是对康熙帝孝顺的感谢,也是感激。

孝敬奶奶孝庄,康熙帝的孝顺成为千古佳话,典籍中留下了甚多感人至深的大量史料,我会在以后的节目中与你分享。

二是他是最成功的家长。

康熙帝多子多孙,肩负着训导教育子女的重任。他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他的成功经验。有理论做保障,那就是他独创的经典教子理论《庭训格言》;有实践做范本,那就是他经常带着皇子们或出巡,或狩猎,或驰骋在战火硝烟的战场上,是皇子们经受锻炼和洗礼。他成功了,他的皇子各个优秀,出类拔萃。在《庭讯格言》中,康熙帝独树一帜,见解独到:

比如说到养生之道,康熙的观点就跟我们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因而,他教育子女,他说:“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所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再比如对于好逸恶劳,康熙帝经常教育子女,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说:“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当然,康熙皇帝的这个《庭训格言》中讲了非常多的类似的道理,我会在后面的课程当中做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也希望与听众朋友们一起分享心得,共同进步。

最后,我讲康熙帝的“治国之道”。

对于一个帝王来讲,治国是他的主业,像持家之类的算是他的“副业”了。除了学霸精神、修身齐家之法,康熙皇帝最值得后人称道的自然是他的治国,从他几十年的治国生涯中,我们对他的评价就是两个字“成功”。那么,在康熙帝“成功”的背后,我们又该向他学些什么呢?

一是以小博大的智慧。

这个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康熙巧妙布局擒拿权臣鳌拜。大家想,鳌拜那么大势力,康熙帝不答应的事情,鳌拜就会和他强行争论,必须同意,必须批准。怎么样才能拿下他呢?康熙帝开动了脑筋,凡事不能莽撞,他与奶奶、索额图巧妙布局,安排,麻痹了鳌拜,他上当了,也就灭亡了。后面的讲座中我会告诉大家,康熙帝是怎么实现擒拿鳌拜的目的的,当然,我们普通人如何以小博大,什么情况下适合以小博大,其中的智慧我会做详尽的分析。

二是遇大事,处变不惊从容处置的智慧。

三藩那么强大,如何翦灭他们,绝对需要智慧。康熙帝开动脑筋,使用了一系列智慧。其一是“分化瓦解,打击重点”,三藩中以吴三桂为首恶,是朝廷打击的重点,其他二藩是可以争取的。其二是“弹钢琴的手法”。

三是善抓时机和用人智慧。

收复台湾,统一大业,古今一样重要。康熙帝力排众议,站得高看得远,决定收复台湾,实现一统局面。在收复台湾中,康熙帝体现了至少两个智慧:其一、抓住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就在台湾处在群龙无首的关键时刻,康熙帝下达了进军台湾的命令,太及时了,很多人不理解,也看不到;其二是善于用人,康熙帝启用了施琅。收复台湾,关键在用人。

什么是智慧?正如古希腊诗人荷马说的,智慧就是审时度势之后再择机行事。

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三点,关于康熙大帝如何审时度势,如何择机行事,如何刚柔并济,如何矢志不移等等诸多的智慧…

倾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