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应:别让“奖励”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德西效应:别让“奖励”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最近一朋友愁眉苦脸的跟我说,他花了999元买了张游戏卡给儿子,我以为听错了,“游戏卡?”经过确认后得到的答复确实如此。朋友告诉我,为了让她那上五年级的儿子好好学习,她和老公不得已才出此下策,本想着激励儿子考进前三名,没想到儿子真的拿了个第二,这让她也不得不兑现承诺。

我只能摇了摇头,用这样的方式去激励孩子,也许在短时间内确实有用,但是孩子并不会因此就真的爱上学习,也不会因此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过度的奖励反而会导致孩子频繁的提出条件,甚至连自身拥有的那一点学习兴趣都荡然无存。


这时,孩子很有可能已经陷入了“德西效应”。

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德西效应?

德西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来多位被试者,并且把他们分为两组,让他们解答一些实验趣味题:

第一阶段:德西不给予他们任何的奖励,两组人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答题;

第二阶段:德西给第一组成员予以奖励,只要他们答对一题,就能得到一美元;但是第二组成员依然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德西告诉所有被试者这是休息时间,这时第一组成员立即停下了答题工作,而第二组中依然有很多人在尝试着找出答案。



通过实验我们很明显的看出,第一组成员因为有了奖励而更有动力,但是奖励消失之后,他们的动力也随之减弱;第二组成员并不是因为奖励而答题,而是因为他们真的对答题有兴趣,所以才会一直坚持,即便没有奖励也是如此。

当人们正在做一件原本感兴趣的事情时,如果得到了来自外界的奖励,反而会消退他们做这件事情的动力,之后当他们再做这件事的时候,便会失去原有的兴趣,只是为了奖励被动的去做。

所以,如果父母总是习惯用奖励去激励孩子,那么孩子的条件便会越来越高,当父母不再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他们学习的动力便会大打折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是厌学。

为什么孩子会喜欢跟我们提条件?

1、孩子缺乏做事的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父母都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的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培养他们合理规划利用时间的能力。

如果孩子的没有没有规律二字,那么他们便会失去做事的方向,他们不愿意主动的去学习做事,而是父母推一步他们走一步,甚至有的时候会认为父母如果对他们有所要求,就必须通过等价的条件来置换。

2、父母的奖励已然成为习惯

很多父母都习惯于用奖励去鼓励和刺激孩子进步,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习惯,他们每做一件事都会向父母提出条件,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做的很多事只是为了让父母满意,所以父母必须有所付出。

于是有太多的父母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习惯和自己提条件,其实根源并不在孩子,而是父母总是用条件去诱惑孩子,自然导致孩子会用条件作为交换。

3、孩子的内在需求被忽视

在很多事情上,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父母却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孩子,不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必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从而产生失落感。

为了让父母重视自己,孩子便会不断的提出条件,如果父母不予理睬,那么之后即便父母再用更高的条件去激励孩子,也会因为和孩子内心需求不相符而被排斥。

父母总是用奖励去“贿赂”孩子,会对孩子有哪些负面影响?1、使孩子兴趣不持久

孩子如果只是单纯的因为奖励而去学习,那么他们在学习上产生的兴趣往往只是表面的,如果奖励一旦取消,孩子的兴趣便无法持续。

2、使孩子心里失衡

奖励孩子其实是一门学问,对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如果父母总是用相同的奖励当然去激励,那么孩子便会觉得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时间长了心里便会不平衡。

3、使孩子缺乏内驱力

内驱力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各种需要而引起的一种动机,它对于人们的行为有着持久的影响力。

外驱力是由于人们受到外界环境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动机,它往往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大部分都是为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

这两种动机是可以互为转换的,如果人们能够合理的利用外在动机,那么往往会带来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但是如果过于依赖外在动机,那么往往就会适得其反,从而造成负面影响。

真正让孩子产生兴趣的源头是他们自身的内驱力,只有孩子发自内心的愿意做一件事情,他们才能真正进步,但过多的奖励恰恰会限制孩子内驱力的产生。

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Edward Deci表示:奖励确实能够激励孩子做事,但也会促使孩子的行为依赖于奖励,一旦奖励停止,孩子的行为也会停止。即使他本身对于这件事情很感兴趣也不行。


父母应该如何正确的激励孩子?

1、父母要把握奖励的度

不是孩子任何一点的成绩都值得父母去奖励,很多事情原本就应该由孩子去完成,或者是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很轻松的就能完成,那么父母并不需要给予奖励。

只有孩子真的有了比较大的进步,或者是完成了超出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那么父母才应该适当的给予奖励,可以是精神上的表扬,或者是物质上的小奖励,为孩子选购一件他们之前想要的礼物。

2、给予孩子的奖励要及时

奖励是有时效性的,当孩子在取得成绩之后,父母应当及时的给予奖励,这样能够更直观的激励孩子,让他们知道付出是会有回报的,也能让孩子知道自己一直被父母所关注。

如果在一段时间之后再给奖励,那么孩子的喜悦感会大打折扣,也就很难起到用奖励去激励孩子的效果了。

3、适当改变自身观念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考的好,学习好,生活自理能力好,这些都是他们应该做的,往往会视而不见;有的父母却觉得孩子还小,做一点事都不容易,导致他们天天把表扬孩子挂在嘴边,认为孩子很了不起。

这些想法都是极端的,同时也是片面的,只有正确了解奖励对孩子行为的激励作用,才能更好的鼓励孩子进步。

4、精神奖励有时比物质奖励更重要

对于孩子而言,物质奖励虽然能够让他们开心一会,但是如果说到真正让孩子感到自豪的,还是精神上的奖励更为有效。有时一个奖杯,远远比一沓金钱奖励更容易对孩子产生激励。

当然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给予他们与之需求相适应的奖励,才能让奖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管理学大师维克托·弗鲁姆说一切奖励的本质,都是先设计“差距”,在利用差距带来的人心中的“结构性张力”,完成目标。

我们承认奖励的作用,但也要知道奖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只有选择合适的奖励方式,才能让孩子更轻松的达成目标,取得进步。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L. Deci)说过:“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