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硅谷,是印度的诅咒

历史告诉我们:硅谷,是印度的诅咒



印度裔在美国硅谷凯歌高奏、大放异彩,另一面却是印度的“人才输血”和结构性缺陷的顽疾。

有数据表明,印度本土培养的研究人员有40%在海外工作。其中,75的科学家选择在美国工作;印度理工学院的学术职位空缺达43%,国家技术研究院和联合大学的学术职位空缺达50%。

印度前总统阿卜杜勒·卡拉姆曾说:怨天尤人或只唱爱国主义的高调,对阻止人才流失于事无补,政府应该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才能使人才留下来。

但事实恐怕不仅是人才待遇的问题,甚至高速发展的印度经济也难以逆转印度不断进行“人才输血”趋势。

那么,有着“超级大国梦”的印度,在人才培养和就业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水浅鱼多印度人才陷入无用武之地

辽阔的土地,庞大的人口,悠久的历史,都是印度的优势。但如“水桶效应”所说,木桶容纳的水量多少由最短的木板决定。印度能够容纳的人才数量,也同它特殊的社会结构有关。

在农业方面,到1986年,占土地持有人数2%的大地主依然占有着全国20%的土地,8%的中等地主则拥有29%的土地,而58%的持地人却只占有13%的土地。

这种土地状况,自下而上决定了印度的整体结构。

经济学家舒尔茨研究发现,六十年代,在很多国民食不果腹的印度,却拥有大批专门研究稻麦的有才华的农业科学家,但他们却不能研究新品种的稻麦,因为新品种的稻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肥,而这个国家当时基本上没有商品肥料。

没有充足的市场需求,科研和相关产业都不能壮大。

它的结果是,人才过剩。


祝福或诅咒完美融入英美体系的印度人才

除了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印度的教育政策和被殖民历史也是现状的主要成因。

印度大力发展理工科教育,常为人所称道。但片面的发展理工科教育,即使投入再多,没有像中国这样独立又完整的强大产业体系接纳人才,印度理工科硕士们面临的是毕业即失业。幸运又不幸的是,这些在本国经济系统中找不到位置的人才,最终找到了一条曲线就业之路。

一方面,大量印度人才放弃了本职的工作,寻求高工资低价值的外包职位。

据统计,大概有78%的来自机械、电子、电力、内政、基建、化学和生物工程的工程师离开了自己的本行,转而效力于外包公司,从事低端的外包行业。

另一方面,印度长期浸淫于英美体系,并少有抵制。

如印度的教育课程中很多直接使用英美教材,印度作为英联邦成员,加入英美体系有机制优势、语言优势。这是印度裔在硅谷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导致印度能为美国培养了大量计算机人才,自己却获益甚微。


总结

印度的人才流失,很多讨论局限于印度国内的人才处境,却没有意识到,融入英美体系的印度人才,必然会流入在经济结构中居于高端的英美相关行业。

如果不能建立印度自己的完整产业体系、文化体系,印度的人才流失,可能就是无解的难题。


来源:

高子平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印度人才外流》

邓莉 《印度人才外流现状分析与应对举措》

张严冰 黄莺 司文 《印度吸引海外印裔人才回流的措施和成效》

致网教育

面向未来的ICT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