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芯片断供未果,现在连代工都要扼杀,芯片阴谋的背后是什么

对中国芯片断供未果,现在连代工都要扼杀,芯片阴谋的背后是什么

今天突然发现很多媒体津津乐道的一个消息,貌似扬眉吐气的样子,真不知道这些朋友内心究竟怎么想……

台积电作为全球代工龙头,拥有成熟的产线和全球领先的良率,以往华为一直选择台积电代工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优化供应链”的理论曾经也在国内的专家口中津津乐道,可是突然某一天,我们发现美国借口收紧技术管制,将海外公司“使用25%以上的美国技术”的供应链节点都强行控制在手中。

有多少人想过,经过欧美列强“优化”的供应链,原来并不是我们专家口中的“优化供应链”那么简单,每个关键节点都经过刻意地垄断,让别人无法绕过。

中芯国际自2015年开始研发14纳米工艺。在上海浦东的中芯南方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南方厂),去年第三季度成功实现第一代14纳米FinFET工艺量产,这个突破历时四年。

特朗普政府强力施压荷兰取消向中国出售芯片设备,所以,荷兰政府一直都没有批准ASML所申请的“对中国企业出售光刻机”的许可证,因此中芯国际所订购的“极紫外光刻机”也无法正常交货,那么仅仅靠自己再去突破,还需要多少个四年!?

所以,华为选择在14纳米工艺上退而求其次,只能算作无奈之举,也许我们更应该想的是:如何才能突破“围城”?

供应链圈套中的供应链

这两天还有一则消息公之于众,可是引起波澜不大,但是个人以为其重要性被严重低估了。那就是:美国政府要求台积电生产的美国军用芯片工厂转移到美国国内,称此举是为了国家安全考虑。

台积电,身份只是一个代工厂,但在高通等厂商参与对国内芯片封锁的局面下,它就变成了华为供应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我们可以合作的一个保底选项,正因为如此,华为旗下的海思,迅速变成了仅次于苹果的台积电第二大客户,占去年台积电营收的8%,今年第一、二季更达到11%的惊人份额。可是,台积电最终也没顶住来自美国的压力,逐渐开始调整其对华为的供货策略。

经路透社证实,称美国计划将“源自美国技术标准”从25%比重调降至10%,所以,真到了那时候,台积电也只有7纳米的芯片工艺中源自美国技术的比率不到10%,未来可以继续供货,其他产品只能无情地断供。这意味着台积电又一次极大幅度地压缩了我们可以代工产品的范围。当然,既便如此,被压缩的订单依然要看美国人和台积电的眼色行事。

而下一步,美国要求的部分产能迁往美国本土的计划,明显有削弱台积电自主产能的意图在内,而且,还有加强对台积电自身供应链的采购侧,有着进一步限制的打算!

虽然,暂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代工芯片工艺设计、增加库存等办法暂时缓解未来的困难,但是面对着不断收紧的供应链限制,即便我们的订单比例在台积电营收中排位第二,也没有办法杜绝被断供的风险,相反,随着我们对于供应链上的台积电节点,依赖越大,危险也就越大。

立足自力,独辟蹊径

面对垄断,国内企业的通常做法只能是屈服并被压榨一条路可走,屈辱的同时,还要压缩自身制造成本、抢先首发占据价格制高点、“优化”(这里还用这个词吧)供应链中其他节点成本、严控库存(小米高性价比的秘诀)、减少研发投入、压缩营销和售后成本、压缩利润抢市场规模等……

一旦面临列强猝然发难,措手不及,那又怎么办呢?

很遗憾,没什么好办法,即便我们现在意识到封锁之后再正面强行突围,也要立刻付出惨重代价。

反思经验教训,只有一条,那就是看不透人家设好的圈套,也缺乏未雨绸缪的智慧。

面对坚固的马其诺防线,其实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也并不是没有可借鉴的思路!

2015年4月,美国禁止向中国超算中心出口Xeon Phi处理器,在这条禁令下,英特尔向中国断供超级计算机芯片。面对美国的封锁,国人自己研发指令集,在自研指令集上终于研发成功了申威SW26010,这是中国首个采用国产自研架构且性能达到世界一流的计算机芯片。采用260核心众核架构,乱序执行架构,频率1.45GHz,整个处理器包括4个MPE(Management Processing Element)管理单元、4个CPE(Computing Processing Element)计算单元及4个MC内存控制器单元组成,部分性能在某些应用场合甚至可能大幅度超过intel。

这是一次完美击破美国围堵中国发展阴谋的案例!

今天,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巨头疯狂地将处理器芯片工艺制程推向7nm,甚至5nm的新高度,并将良品率设定在80%以上,这本就是一个陷阱,如果我们盲目跟风抢首发,必然再次自投罗网,并深陷万劫不复的境地,因为我们没有相关“入门槛”的技术,市场做得越大,未来受到的制约也越大!这和昔年冷战时期,美国用来拖垮苏联所采取的“引诱性质军备竞赛”的做法何其相似……

长久以来,苹果手机对比国产手机,配置低的问题广为人知,可是依然为国人追捧,成本低且售价高,利润极其丰厚。

可是,国内消费者安之若素、麻木不仁也罢了,毕竟人家的IOS好用。可是,国内的那些“专家”和手机厂商们,各个也不去反思,至今思来,令人莫名奇妙!

我们死死抓住安卓系统不放手,拼命提高硬件配置,为的就是一个“不卡”的目标,没人尝试通过解决系统问题的手段,去拼掉苹果的利润。“替代系统”的思路,不是仅仅为了应对安卓的挑战,也是我们目前缓解硬件压力(主要是芯片)的一条可行之路。还有一项好处就是为国内芯片取得突破,赢得宝贵的时间。

今天,面临芯片、安卓和谷歌的前后夹击,我们仅靠那一个企业,一面去硬抗安卓和谷歌的围剿,一面还要屡屡回头防备着芯片厂商暗中放冷箭,听起来何其悲壮,为什么会是这种局面?

我们对于“供应链”的研究,并不像我们自以为是的那样明明白白,很多供应链条之间、各环节之间,都是彼此约束的关系,供应链产生的战争,越来越体现出来“垄断和突围”之间的矛盾。

供应链没我们想象那么美好

追求“优化供应链”的目标,最终的结果就是向某些技术和市场垄断地位屈服,因为,他们是某个领域、行业的绝对“权威”。

国内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就是近些年倡导的新零售等概念,只要走上这条路,不管我们具体做什么,最终都绕不过资本的“开光”、互联网的加持、物流模式的捆绑,这一切所图谋的对象当然都是供应商和消费者。

而那个“谋划”,就是运营模式和培养消费习惯。

作为国内新零售供应链最重要的两环就是:融资和物流。

融资不说了,例如:同样做的是手机生意,没有强横的资本背景,在八仙过海、没有底线的竞争之下,资金链断裂出局就是必然的下场。

而作为另一个要素的物流环节,变得越来越重资产化:区域分拨中心、遍布整个城市的前置仓、自建配送队伍等等,这一系列的玩法,无一不是操盘者抬高入门门槛的伎俩,培养消费习惯、消灭竞争者的结果就是未来的垄断。

独立的物流单位,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低,越来愈难以活下去。没办法只能被各种平台和APP收编;那些背靠资本的巨头们,手持自建物流也逐渐变成独霸一方的力量,这就是“优化供应链”的必然结局。

供应链,这种规划性质和体制性的概念,如果没有全局性的管理,逐渐就会变成垄断的工具,最终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国内企业普遍缺乏高技术,所以,资本(本文不想探讨其来源)、物流这种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拥有的资源,反而成了一种筹码和门槛。

透过现象看本质

市场经济当然需要竞争,但是,社会资源的规划和投入还是不要太放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