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磨蹭拖拉,弄清背后5大缘由,教育对策才能“立竿见影”

孩子做事磨蹭拖拉,弄清背后5大缘由,教育对策才能“立竿见影”

闺蜜和我抱怨,说他儿子什么都挺好,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在家里,同辈孩子都爱和他玩。就是唯有一点,做事特别爱拖拉:写作业每次要拖到很晚;出去玩,常是小伙伴等他……最让她头疼的是,每早起床要磨蹭半个小时,才能起来,早饭来不及吃。她很担心孩子将来学业重了,生活和学习没有效率,养成拖拉磨蹭的习惯,就糟糕了.....一想到这些,闺蜜更是心烦气躁。

想必,很多家长对孩子拖拉磨蹭的问题,都都感同身受,提起来就有一肚子的事儿可以说的,特别是到上学的年纪,每天从起床、洗漱、吃饭、出门也都在磨蹭,回家写作业还是磨蹭!只要提到孩子拖拉摩擦的毛病,都是父母心头一块心病。

有时候父母明明知道催、吼都没有啥效果,但事到临头却很难控制不住自己。那么 ,孩子为什么会拖拉磨蹭呢?家长们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为什么孩子会拖拉磨蹭?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拖拖拉拉的时候,内心就很焦虑,会给孩子贴上“拖延症”、“拖拉磨蹭”的标签,你在心急如焚,孩子却仿佛听不见,其实,我们看到的拖延磨蹭并不全是孩子的错,今天我们进来详细聊聊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状况。

1.肢体发育,听知觉发展不足

有些时候并不是孩子故意磨蹭拖延,实际上孩子心中也希望自己的动作能够快一点,这样就不会惹爸妈生气了,奈何他们粗大肌肉能力和精细肌肉能力发展不足,导致他们即便是用最快的速度也依旧不能顺畅地完成各项动作和任务。因此在爸妈心中留以拖延磨蹭的印象。

除去孩子肢体上发育不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听觉记忆力和听觉理解力发育迟缓,或者是碰上家长的指令过于复杂繁琐,孩子听了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内容了,也会遇到孩子听完根本就没有理解的情况。

就比如上学阶段家长督促孩子早上起床之后速度快一点,基本上家长的说法是这样的:“快点,再不快点就迟到了,等下迟到了就不要怪我没有叫你”

这句话在我们看来没有什么问题,很好理解,但是在孩子还没有学习反语句式的时候,他并不是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孩子之所以会感到紧张加快的速度完全是因为家长将这几句话的语气给吓到了而已。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理解一下孩子,并不是他想拖延,而是能力有限,如果真的担心孩子迟到或者是作业写不完就早点安排。


2.大脑节约能量的典型行为

日本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菅原道仁,他曾在《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这样形容“拖延”现象:拖延是心理的正常“防卫机制”,也是懒惰且喜爱节约能量的大脑典型行为。

不仅如此菅原道仁还在书中郑重声明说自己绝不是在自我辩解,因为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都因为拖延而烦恼。在科学领域,拖延甚至成了重大研究课题之一。

在书中菅原道仁提到我们的大脑具有两种特性:

一种是“大脑边缘系统”,主管我们的恐惧、兴奋、等其他与生俱来的本能情绪;另一种是“前额皮质”,主管我们思考未来的理性方面。

简单点来讲我们大脑的两种特性像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一样,不停地在大脑里做争论,当负责情感的“大脑边缘系统”处于活跃状态时,另一种负责思考的“前额皮质”则会主动选择放松。

父母应该能够体会到,当我们深度思考或者是专注学习的时候,大脑会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但是“大脑边缘系统”会为了让我们的大脑处于更加轻松的方式,选择追求短暂的愉悦感,比如看电视、玩游戏等其他及时行乐的行为,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屈服于大脑的这个选择,并且没有超强的意志力用理性来抑制这种愉悦感的话,我们就开始变得“拖延”。


3.容易焦虑且情绪调节不好的娃更喜欢拖延

《纽约时报》上曾有篇文章提到拖延症产生的原因,其实是人会对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而将拖延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

我们就以孩子写字为例:孩子刚上一年级,这个时候老师对书写比较严格,有时候一节课没有几个新生字,绝大多数孩子在课后多写几次就会,但总会有少数孩子因为精细动作发育和理解能力的原因比较晚掌握,如果这个时候家长或者是老师不耐烦的批评孩子,心理素质较差的孩子就会因此对写字这个任务产生抵触和焦虑:“害怕自己写不好被老师家长批评还要不断重写,于是他就迟迟不敢下笔,即便下笔了写了一个字,也会一擦再擦。

另外心理学教授Tim Pychyl博士曾经提到:“拖延是一种情绪调节问题,而非时间管理问题。”简单直白点来讲就是: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喜欢拖延。

别说孩子了,就是我们大人也会因为没心情做事而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孩子也是一样的,之前我家孩子吃饭总是磨磨蹭蹭的,后面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我们使用的餐具不是他喜欢的,后来带他去买了他喜欢的蓝色机器猫造型的餐具吃饭拖延的问题得以解决。



4.前庭发育不足。触觉敏感的孩子也容易拖延

总所周知,当前庭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就会我们导致做事缺乏条理性,或者说对运动指令缺乏规划。

简单点来讲就是:当一件事情完成需要2个及2个以上的步骤才能完成的时候,孩子就会感觉无从下手。再加上家长这个时候含糊其辞的指令,就更让孩子无所适从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父母给孩子下达任务指令的时候就需要将任务拆解,一步一步简短的下达给孩子。就以让孩子自己穿衣服这件事为例子,家长在给孩子下达“自己穿衣服”指令的时候,就需要将任务分解成5个步骤:

有图案的那一面是前面先把手伸进左边的袖子里再把右手伸进右边的袖子里把衣服拉直两边对齐从上往下把扣子扣好

一步一步,指令清晰,孩子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自然不会因为理解问题而拖延了,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指令可以越来越简化。

如果孩子是因为早上起床或者是下午放学而磨蹭的话,那可能是因为孩子触觉相对敏感,一般来讲,触觉敏感的孩子会更愿意待在相对熟悉的环境,对于早上刚起来的孩子来讲家里肯定比幼儿园的环境更熟悉一下。

而一旦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在幼儿园的环境里待上一整天之后,幼儿园的环境自然是比家里更熟悉,让孩子从一个熟悉的环境离开自然是需要一个心理过渡期,所以才会出现我们看见的磨蹭行为。


5.故意拖延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每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妈妈。"

孩子拖延除了上面提到的无意拖延以外,还有一种故意拖延,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的焦虑和纵容,家长担心孩子迟到,便会能帮孩子打点好的就帮孩子打点好,不能帮孩子处理了就督促孩子,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并没有迟到,没有承担过拖延症后果的孩子,心里自然明白,只要是拖着,时间快到的时候有父母帮忙催促,实在来不及还有人帮忙,别看孩子小小年纪,敏锐的情感知觉造就了他们天生“情感操纵家”的身份,这也是为啥每次家长急得跳脚,孩子依旧慢悠悠的真实原因了。

改变拖延,不仅仅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来自家长的辅助

1.孩子自身的努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犯的错自己承担后果

幼儿园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责任性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试着体会“磨蹭”带来的后果,慢慢学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其实,很多孩子“磨蹭”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着怎样的结果。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为磨蹭拖延付出代价基本上孩子要先掌握这3种经验:

①前提:什么情况下我这么做;

②动作:我怎么做的;

③结果:我这么做产生的效果。

就拿孩子早晨起床这件事对孩子来讲:

①前提:今天这个天气我想在床上多待一会,

②动作:不管妈妈怎么催我都不动,闹钟响了也没用,待到我想起来为止

③结果:上学迟到,被妈妈责骂,被老师批评。

如果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迟到而时常催促没有效果,那就反其道而行之,让磨蹭的孩子迟到,体验并且承担自己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这是改变孩子拖延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2.引导孩子学会分辨“可以无视”的事物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家曾经在2016年做过一项这样的研究:

研究者让参与人员在电脑屏幕上不同颜色的字母上找出特定的拉丁字母,

实验者分为两种:

一种是先给参与者提供了信息,比如告诉参与者所要找的字母颜色是什么样子的;

另一种是不提供任何信息,只告诉参与者要找的字母是哪两个。

最终的实验结果显示:

获得字母颜色信息的参与者,知道自己重点要找的内容是什么,就会提升注意力,分辨什么 是“可以无视的事情”,从而摒弃没用的信息,更加高效。相反没有得到明确指示的实验者所花费的时间更长正确率更低

这个实验引申到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我们想要帮助孩子改善磨蹭拖延的情况,就要想办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在这之前我们最关键的就要帮助孩子分辨什么事情可以稍后再做、暂时可以无视。

就好比孩子兴趣班作业和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堆积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会因为焦虑而无从下手,形成拖延的行为,到了大晚上孩子啥也没弄完,当你引导孩子讲作业的重要主次分析之后一样一样的完成,在完成手头上的作业之前,可以试着无视其他科目的作业,提升专注力和效率。

心理学术语存在“抑制”一词,即指大脑拥有无视多余工作的机能。事先分辨好什么是“可以无视的事情”,反而有助于大脑发挥“抑制”机能,提升做事效率。



3.动作拆分,教孩子一些技能,发出指令,尽量简短明确

对于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的动作,有时会遇到的拦路虎,都是新的挑战。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把整体拆分为小动作,并对每个行为设置“暂停”键,让孩子加深印象并反复练习。比如“穿鞋”我们要帮孩子区分左右脚,再教孩子怎样把脚套进鞋子里,然后再怎么系鞋带等。切记这这个过程中,不要一着急,直接替孩子代劳。

有时父母在给孩子发出指令的时候,比如说“快去刷牙洗脸上床睡觉!”这一大串的指令无疑会让他分不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第一个要做的,如果父母把长的改成短的指令,一次只说一件事,那就很容易让他们理解并接受。如“宝宝,你刷牙的时间到咯”“该换上睡衣,然后去睡觉了”。



4、培养孩子,基本的时间观念

高尔基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容易让人忽视,就是时间。”

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孩子会把时间名言背得滚瓜烂熟,但还是对时间没有观念,做事拖拖拉拉。

因此,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比如吃饭时间是20分钟、起床的时间10分钟,刷牙时间是5分钟......让他感受时间的长度,多提醒孩子几次,让他有时间意识。



静待生命 让孩子慢慢来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

孩子,请你慢慢来,我希望你能慢慢的成长,我愿意放缓脚步陪你长大,感我们一起感受生活的那份细微的感动与美好。

时光美好,让我们的孩子慢慢来。父母适当允许孩子稍微慢一些,只要没有带来明确影响,让孩子用自己的节奏做事情,切记不随便给孩子贴“拖延症”标签,给孩子多一些耐心,相信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很大的潜力,只是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

其次,当孩子在时间管理上有一点进步的时候,父母别吝啬你的鼓励和赞美,积极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会让他们更加努力。同时,父母也要做出榜样,日常起床不拖拉、上班不迟到等这些细节,孩子也是看在眼里的,我们只有把自身守时行为做好,孩子才更愿意去改变自己拖拉的情况。

最后,希望以上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和父母能慢慢懂得规划时间、利用时间,让每位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更加省心百倍!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