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爆广岛的B-29曾遭拆解,花费19年方才修复展出

核爆广岛的B-29曾遭拆解,花费19年方才修复展出

​(温馨提示:本文约4100字,配图21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945年8月6日凌晨,1架取名“埃诺拉·盖伊”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由提尼安岛北机场腾空而起,在飞行6小时后,这架飞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小男孩”,瞬间毁灭了整座城市,而这架B-29也以首次核轰炸而载入史册。相信军迷朋友们对这段历史都非常熟悉,但是你知道这架飞机在执行这次特殊任务前做了哪些准备?在完成任务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最终归宿又如何?本文就为大家讲述这架传奇轰炸机的一生。


银色巨枭

B-29“超级空中堡垒”是美国波音公司在二战时期开发的四发重型轰炸机,不过未来执行首次核轰炸任务的“埃诺拉·盖伊”号并不是由波音公司生产的,而是在其分包商格伦·马丁公司位于内布拉斯加州贝尔维尤的工厂内诞生的,它最初也没有名字,只有型号数字B-29-45-MO,生产序列号为44-86292,中队编号82。


■这架编号77,绰号“博克卡车”的B-29即在长崎投下原子弹“胖子”的载机,属于“银盘”计划开发的核武器搭载型。


这架B-29并不是标准生产型,而是在“银盘”计划下制造的特殊改进型。所谓“银盘”计划属于高度机密的原子弹研发项目“曼哈顿”计划的一部分,具体内容是为美国陆军航空队制造核武器载机,用于测试和实战任务。根据“银盘”计划陆续制造了65架原子弹载机,而82号B-29是首批15架中的一架。相比标准型,原子弹搭载型B-29有诸多改进,包括带有气动舱门的加大型弹舱,换装英制重型炸弹挂架及其释放装置,可反转的螺旋桨以增加着陆时的制动力,改进了引擎的燃油喷射和冷却系统,同时移除了全部防弹装甲和除尾炮之外的全部自卫武器。经过改进,原子弹载机的空重比标准型减少了1.2吨,以保证在搭载数吨重的原子弹时仍能保持足够的航程和升限。


■第509混合大队指挥官保罗·蒂贝茨,亲自执行了首次核轰炸任务,后晋升准将。


82号B-29是被第509混合飞行大队指挥官保罗·蒂贝茨上校于1945年5月9日亲自选中的,当时这架飞机还在贝尔维尤工厂的生产线上,后于5月18日正式交付美国陆航,配属于第509混合大队第393重轰炸机中队,由B-9机组操纵,机长为罗伯特·刘易斯上尉。这架崭新的轰炸机于6月14日由奥马哈飞往犹他州温多弗陆航基地,那里是第509大队的本土基地。6月27日,82号B-29由温多弗启程飞往关岛,并在那里对弹舱做了进一步改进,之后于7月6日转场至提尼安岛北机场,此时距离首次核轰炸任务正好一个月。


■提尼安岛北机场,这里是战争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的主要基地。


抵达提尼安岛之后,这架B-29的中队编号被改为12,但是在8月1日该机机尾涂绘了第6轰炸机大队的识别标志:一个圆圈内的大写字母R,这是为了执行核轰炸任务而采取的伪装手段之一,为了避免与第6大队的12号机混淆,该机的中队编号恢复为82。


■整装待发的“埃诺拉·盖伊”号,注意垂尾上第6轰炸机大队的识别标志。


在整个七月,第509大队都在为首次核轰炸任务进行周密准备。82号B-29在此期间进行了8次模拟和训练飞行,还在7月24日和26日执行了两次实战任务,在神户和名古屋投下了“南瓜炸弹”,这是由“曼哈顿”计划衍生的重型航空炸弹,其外形尺寸与日后投掷在长崎的“胖子”非常相似,但内部装填的是常规炸药,被第509大队用于攻击日本目标的同时,也可以模拟搭载原子弹的实战状态。在7月31日,刘易斯机组的B-29又进行了实战任务的预演飞行。


■蒂贝茨上校(中)与参与轰炸广岛的6位机组成员在“埃诺拉·盖伊”号机首前合影。


在第509大队紧张训练的同时,原子弹“小男孩”的组件也被运往提尼安岛。这枚枪式原子弹的弹体部分重达4500公斤,被装入一个长3.5米、高1.2米、宽1米的木制板条箱内,由“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运往提尼安,但是原子弹的核装药(铀-235)和起爆装置则由飞机和其他船只分别运往目的地,并在任务开始前与弹体组装在一起。全部组件于7月29日到齐。


■准备搭载到“埃诺拉·盖伊”号弹舱内的“小男孩”原子弹。


核爆广岛

8月5日,任务最后确定。蒂贝茨作为大队指挥官决定亲自驾驶82号B-29执行首次核轰炸任务,同时以他母亲的名字将这架飞机命名为“埃诺拉·盖伊”号,因为她当年坚定地支持儿子成为一名陆航飞行员。地勤兵阿兰·卡尔当天就把这个新名字涂绘在B-29驾驶舱下方的机首侧面上。这架B-29的正牌机长刘易斯上尉只能屈居副驾驶,而当他看到机首上的新名字时极为不爽,他认为座机的命名权应该属于他本人,但官大一级压死人,他也无可奈何,况且他也不愿意因为和长官闹摩擦而被踢出机组,错过这次历史性的任务。


■8月5日第509大队举行首次核轰炸的任务简报会,蒂贝茨(中立者左)和军械官帕森斯(中立者右)向机组成员讲解任务要领。


1945年8月6日凌晨时分,提尼安岛北机场上灯火通明,“曼哈顿”计划总负责人莱斯利·格罗夫斯少将认为这是值得记录的重大时刻,于是命人用泛光灯将跑道照得亮如白昼。作为投弹机的“埃诺拉·盖伊”号在蒂贝茨操纵下缓缓地驶向起飞跑道,当他将头伸出座舱舱口示意无关人等离开跑道时,应摄影师的要求友好地挥手致意,留下了首次核轰炸的经典镜头。凌晨2时45分,挂载着“小男孩”的“埃诺拉·盖伊”滑行升空,飞入夜空。另外2架参与任务的B-29也同时起飞,一架负责收集爆炸数据,另一架负责拍摄轰炸过程。


■1945年8月6日凌晨,“埃诺拉·盖伊”号在起飞前,蒂贝茨从驾驶舱口挥手致意。


此次轰炸的首选目标是广岛,备选目标是小仓和长崎。3架B-29以不同的航线飞向硫磺岛,在2440米高度会合后逐步爬升到9800米高空。作为军械师的威廉·帕森斯上尉在飞行途中完成了“小男孩”的最后组装程序,这样做是为了尽可能减少起飞时发生意外的风险,他的助手莫里斯·杰普森少尉在飞抵目标30分钟前解除了原子弹的保险装置。根据先前的气象侦察报告,广岛上空天气晴朗,能见度良好,于是“埃诺拉·盖伊”直奔首选目标而去。


■这幅彩绘表现了“埃诺拉·盖伊”在投下原子弹后加速撤离的情景,可见机身后部被爆炸的火光映红了。


广岛当地时间8月6日上午8时15分,“埃诺拉·盖伊”号在9470米高度打开弹舱舱门,炸弹挂架解锁,在确认“小男孩”已经脱离飞机后,蒂贝茨急转规避,以最快速度逃离爆炸范围。经过大约43秒的自由落体后,“小男孩”在距离地面600米处引爆,在耀眼的闪光后硕大的火球在广岛城区升起并逐渐化成骇人的蘑菇云,炽烈的火焰和光辐射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向四周扩散,“埃诺拉·盖伊”在距离爆心约18.5公里处感受到冲击波的激荡,这架超过30吨的庞然大物居然像纸飞机一样猛烈地抖动起来,所幸机体承受住了冲击,没有明显损伤。


■在广岛上空升起的蘑菇云,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武器实战应用的记录。


“小男孩”释放的爆炸能量相当于1.6万吨TNT,实际上远远低于其预期威力。早期原子弹的爆炸效率很低,“小男孩”的核装药中只有1.7%发生了链式反应,即便如此仍轻松超越了人类历史上业已发明的所有武器。广岛几乎被瞬间毁灭,距离爆心半径1.6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被彻底摧毁,美军估计破坏面积高达12平方公里,日本方面报道广岛超过70%的建筑物被毁或严重受损,约70000~80000人当场死亡,约占全市人口的30%,超过70000人受伤,而在死亡人员中约20000人是军人,其余为平民。人类以极为恐怖的方式开启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遭到原子弹轰炸前后广岛城区的对比照片,整个城市基本被夷为平地。


“埃诺拉·盖伊”号平安无事地返回基地,于下午2时58分平稳地降落在提尼安岛北机场的跑道上,整个任务耗时12小时13分。飞机着陆后,数百人涌向舱门处,热烈欢迎完成核爆壮举的机组成员,镁光灯的闪光亮成一片。当蒂贝茨在众人的鼓掌欢呼声中走出飞机后,他被当场授予优异飞行十字勋章。


■8月6日下午,完成任务的“埃诺拉·盖伊”号在提尼安岛北机场降落。


8月9日,“埃诺拉·盖伊”号参与了第二次核轰炸任务,作为气象侦察机预先前往首选目标小仓上空进行侦察。尽管它报告说目标上空视野良好,但当挂载“胖子”的“博克卡车”号B-29飞临小仓时,却发现城区被大片烟雾所覆盖,昨夜229架B-29对邻近的八幡市进行常规轰炸,大火产生的浓烟被风吹到了小仓上空,B-29在目标上空通过三次都没有找到投弹机会,只好转向备选目标长崎并最终投弹。由于消耗了过多的燃料,“博克卡车”号只能飞往冲绳岛的读谷机场降落。


■蒂贝茨及其机组成员在归国后受到热烈欢迎,吉普车上挂着标语牌,注明他们是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人。


颠沛余生

1945年11月6日,刘易斯上尉驾驶“埃诺拉·盖伊”号由提尼安岛返回美国本土,于11月8日抵达第509大队位于新墨西哥州罗斯维尔陆航机场的新基地。1946年4月29日, “埃诺拉·盖伊”号飞离罗斯维尔,转场至太平洋深处的夸贾林环礁,参与代号“十字路口”的核武器试验项目,于5月1日抵达,但它只是作为备份机,没有参与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试验,后于7月1月离开夸贾林返回加利福尼亚。


■1946年7月在比基尼环礁进行核试验的爆炸场面。


鉴于“埃诺拉·盖伊”号的特殊历史价值,美国军方在1946年7月24日做出永久保存该机的决定。“埃诺拉·盖伊”号于是飞往亚利桑那州戴维斯-蒙森基地做封存准备。8月30日,“埃诺拉·盖伊”号的所有权正式由美国陆航移交给美国最大的博物馆体系史密森尼学会,换而言之,这架飞机在服役仅仅一年零三个月后就宣布退休了!然而,它的晚年生活起初相当凄凉。


■战后,蒂贝茨上校在“埃诺拉·盖伊”号前留影。


在1946年至1961年间,“埃诺拉·盖伊”号在多个地点辗转存放。史密森尼学会原本希望空军方面能够为保存该机提供警卫和维护服务,但它很快就被遗忘了。由于身躯庞大,缺乏足够的室内空间存放,“埃诺拉·盖伊”号在十多年间都在偏僻地区露天停放,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无人值守,结果部分热衷于收集历史纪念品的人得以进入飞机内部盗取零部件,一些动物和鸟类也把飞机当作巢穴。直到1960年学会高层才注意到这架飞机的糟糕状况,于是将其拆解后于1961年7月运往学会设在马里兰州休兰特的仓库保存,此后被尘封达20年之久。


■战后不久,服役只有一年多的“埃诺拉·盖伊”号就被封存并移交给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初,原第509大队的老兵呼吁对“埃诺拉·盖伊”号进行修复并公开展出,以纪念人类历史上首次核轰炸。1983年,沃尔特·博伊奈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主管,他曾经在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担任B-52飞行员,由于职业经历,他对修复“埃诺拉·盖伊”的历史意义非常赞同,在他的推动下修复计划被提到优先地位,于1984年12月5日在休兰特的保罗·加仑保存修复中心启动了“埃诺拉·盖伊”的复原工程。这项工作的难度远比想象更大,在过去近四十年时间里,由于保养不善,“埃诺拉·盖伊”的很多部件,包括螺旋桨和发动机,都已经遗失或挪作他用,要想找到替代品恢复原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在工程进行了10年后,其成果也不过是修复了前机身而已。


■1987年正在加仑修复中心进行复原的“埃诺拉·盖伊”的前机身。


1995年6月,在广岛轰炸50周年之际,史密森尼学会决定将修复的“埃诺拉·盖伊”号的前机身向公众展出,并以此为中心举办一场展览。然而,此举引发了激烈争议。反对者认为这架飞机杀害了数以万计的无辜平民,公开展示等同于肯定战争中无差别的杀戮行为;支持者认为首次核轰炸是促使日本投降的关键因素,间接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于加速战争结束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纪念。部分极端的反对者在展览期间故意污损机身以示抗议,在争议氛围中展览于1998年5月关闭,此时已有超过400万人参观了展览。此后,前机身被重新送往加仑中心继续修复。


■在1995年至1998年间在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内展出的“埃诺拉·盖伊”号前机身。


2003年4月10日,“埃诺拉·盖伊”号的机身和机翼自从1960年之后首次重新组装在一起,同年8月8日,整个修复工程宣告完成,历时将近19年!12月15日,修复一新的“埃诺拉·盖伊”号在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设在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的分馆内展出。鉴于之前的争议事件,馆方在展品说明牌上只是简单提供了B-29的性能描述和技术数据,没有刻意将它与有关核轰炸的争议话题联系起来。然而,只要对二战历史略知一二的人都会认出这架经历特殊的“超级空中堡垒”。自从2003年以来,“埃诺拉·盖伊”始终是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最重要也是最吸引人的馆藏展品之一。


■今日整机保存在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分馆内的“埃诺拉·盖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