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的俄罗斯梦:一生呕心沥血,只为出海口

彼得大帝的俄罗斯梦:一生呕心沥血,只为出海口

强大的经济是一个大国实力基础,也是大国世界地位的基石,这样的观点似乎是一种普遍的共识了。但俄罗斯貌似是一个例外,即使是其经济总量已经被甩在了世界前之外,但其仍然是众多评估机构眼中的“世界第二强国”,而且在国际政治中俄罗斯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明星国家”,这段时间它一个政治事件的变化引起了高度关注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为俄罗斯打下这么“强大”基础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彼得一世,即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大帝——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

但凡了解俄历史的小伙伴们都不会对彼得大帝感到陌生,他的一生可谓传奇,也堪称精彩。是他把俄罗斯带进“欧洲强国”俱乐部,是他让偏僻之俄国进入欧洲政治之中心,还是他让俄罗斯成为了一个海洋强国,最后他缔造了“俄罗斯帝国”,由此他也堪称是“现代俄罗斯的缔造者”以及“现代俄罗斯之父”。而这一切的成就全部来自于他毕生所追求的一个梦想,那就是俄罗斯必须要拥有出海口。这是彼得一世的俄罗斯国家梦想,是他一生呕心沥血的追求,也是他“终身所做的唯一一件大事”。正如历史学家说到,自从彼得一世即位后,他这一生的座右铭就是:“俄罗斯需要的是水域”。

一,俄罗斯面临的问题与彼得一世夺取出海口的战略政策谋划

15世纪中期,统一的莫斯科公国建立了。1547年伊凡四世成为俄罗斯第一位沙皇,从此俄罗斯进入了加紧对外扩张的新时代。到18世纪初,它已经把领土扩张到亚洲的远东地区了,成为当时强大清王朝的北方“劲敌”,其领土扩大了好几倍。但是此时的俄罗斯仍然是一个内陆国,尤其是在欧洲方向,它还在是一个远离欧洲政治中心,与海洋隔绝的不起眼的小角色。这样的状况对于自诩为“天生就注定是一流大国”的俄罗斯来说当然是不可接受的。而这种历史的改变就由彼得一世开启了。

彼得大帝的雕塑

1613年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在克里姆林宫加冕为俄罗斯沙皇,正式开启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最辉煌的一个朝代,即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而彼得一世就是该王朝的第四位沙皇。1682年,仅仅只有十岁的彼得一世即位,但此时的他还未能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直到1689年17岁的彼得依靠身边禁卫军的帮助发动政变,软禁了与他争夺权力的姐姐和兄长,正式成为了俄罗斯的主人。

彼得一世掌权时,俄罗斯已经是拥有140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大国了。但实际上其国力远不及同时期的英法等欧洲强国,甚至还达不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波兰这些近邻的水平,也经常遭到这些周边强国的侵扰。其国内的问题更加严重:教会势力抬头干预政治;封建统治下阶级矛盾难以调和;国家内乱不断等问题不断,可谓是内忧外患,尤其是西方国家依靠海洋霸权与海洋贸易经济飞速发展,国力蒸蒸日上。面对这样的差距和现实,年轻的彼得一世立志要改变俄罗斯的困境。他认为俄国之所以发展遇到了瓶颈就是因为缺少海洋的优势,也就是说俄国需要出海口。他对坎特米尔亲王说到:“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并且把这句话刻在了他传记的扉页上。

俄罗斯帝国18世纪

在彼得看来,内陆国家的现实是制约俄国崛起的根本因素,因为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导致经济落后。

明白了这一层道理后,彼得一世立即谋划了如何获取俄国的出海口这一根本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当时摆在彼得一世面前的战略抉择有两个:一是向南进发,夺取黑海的出海口。如果选择这条路的话,那么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是俄国绕不开的敌人,因为此时的黑海可是人家的“内湖”;二是向北,在波罗的海寻找出海口。那这样波罗的海沿岸的霸主瑞典就会成为俄国的劲敌。彼得一世决心在这两个地方打开俄国通向西方的“窗口”。最终他选择了向南进发,夺取黑海的出海口。于是在当政后的头一年他决定要解决黑海出海口的问题,当这个地缘战略决策出台后,一场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

二、彼得一世远征亚速:一次夺取黑海出海口的战略尝试

南下战略已经确定,剩下的就是如何找到一次合适的机会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争夺出海口战争了。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可不是后来的软柿子,实力不可小觑,如果直接“硬扛”的话以当时俄国的能力恐怕不但不能达到目标,还会吃大亏。正在彼得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机会就来了。

俄土战争

1683年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对奥地利的侵略战争,土军一直打到了首都维也纳城下。在这种关键时刻俄国与奥地利结成同盟,加入这个同盟的还有波兰等国。彼得一世认为这次针对奥土的结盟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准备出手了。1695年彼得一世亲自带领数万大军征伐奥斯曼位于黑海东北部的亚速城。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彼得一世总结此次远征失败的教训,认为俄军缺乏强大的海军舰队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他命令船厂夜以继日、用十二分之速度和万分精神建造新的战舰。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的几个月后,他再次率领大军远征亚速城。这次彼得的战术成功了,俄军很快就占领了亚速城,并且进行了扩建,改造为俄罗斯的黑海海军基地,就这样彼得一世在黑海占据了一个战略要点。在胜利果实的刺激下他准备一鼓作气,穿越刻赤海峡,进入黑海,在黑海彻底站稳脚跟,夺取黑海出海口(因为亚速城要穿越刻赤海峡才能进入黑海,而关键的刻赤海峡还在土耳其掌控之中,俄罗斯只是占据了一个据点,还谈不上拥有真正意义上的黑海出海口)。不过就在他信心满满的时候奥土两国议和了,双方缔结了《卡尔洛维茨条约》。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强大的同盟瞬间消失了,彼得一世深知无法单独抗衡土耳其,因此两国也只能议和。最终俄罗斯的黑海出海口梦想就只停留在获得亚速城,并将所占领的奥斯曼其他领土归还。

黑海附近地理

这次远征亚速俄罗斯实际上只获得了蝇头小利而已,损失不小,更重要的是没有能达到彼得一世夺取黑海出海口的战略构想。因此从目的来说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这样的结果对于一心想要“水域”的彼得来说打击太大了,他不能就此放弃。于是新的计划就在他脑中产生了。

三、彼得一世出使欧洲,谋求针对土耳其的新军事联盟。

1697年彼得一世组织了庞大的“使团”出访欧洲各国。此次大规模的出访只为两个目的:一是寻求盟友对付奥斯曼帝国;二是彼得深知自身的科技水平落后,想要借此机会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尤其是造船、军事武器这类技术。他自己也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参加使团出访。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能以这样谦虚的态度和真诚的行为主动亲自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非常特殊的,也由此可见彼得为夺取出海口下的决心是多么的大。因为他深知出海口是俄罗斯的未来,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彼得大帝

这次出访的目的国主要是那些有可能与俄国结盟的国家以及拥有先进造船技术的强国。所以彼得出访了奥地利、德意志邦国、荷兰和英国等。在出访过程中他被西欧强国的实力深深震撼了。他看到了西欧的贸易、工业、教育和科学技术是那么的先进,俄国与之比较简直就是像“小学生与大学生”的差异一样。这种差距刺激了他的神经,于是他亲自到最基础的工厂实践学习。在荷兰,彼得一世化妆为一个普通工匠,亲手操作造船。在英国,他在艰苦的海港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工作了两个月。由此可见这次西欧之行对他的触动有多大,也看出他振兴俄罗斯的决心有多大。

技术是多少学习了,但是外交目的却没有那么顺利的达到。彼得一世的外交使团前前后后忙碌了大半天却一直没能找到能结盟对抗奥斯曼的盟友。因为此时西欧的主要强国英国、法国、普鲁士等正忙于准备一场即将到来的大战争,即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爆发),根本没多余的精力顾及东方的事情。因此彼得一世的联盟设想就此落空了。不过他有了新的意外发现,那就是北方的波罗的海有机可乘,于是他有了新的战略抉择。

四、北方同盟的组建与北方大战,彼得一世实现了俄罗斯国家梦想的关键

经过此次出访西欧,彼得意外地发现波罗的海霸主瑞典与周边国家存在很深的矛盾,这真是“出门涨知识了”。瑞典在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中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部分领土,因此把波兰、丹麦以及德意志诸国得罪了,这些国家一直以来都想从瑞典手中收回本属于自己的领土。况且自从三十年战争后,瑞典就一直独霸北欧地区,几乎是垄断了波罗的海的海上贸易和霸权。因此沿岸国家对波兰不仅有历史的恩怨,更有现实利益的矛盾冲突。当彼得一世认识到这一点后,他知道俄国的机会来了,他必须改变自己原有的南下夺取黑海出海口的既定战略,改为先夺取北部波罗的海沿海出海口。为此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缔结波罗的海沿岸反对瑞典的国家同盟,也就是所谓的“北方同盟”。

北方大战战争场面

北方同盟的缔结(1699年)。要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有两个国家是关键的,即波兰和丹麦。因为这是俄国可能缔结的反瑞典同盟中实力最强、与瑞典矛盾最大的两个国家,因此他们是彼得一世的两个“得力帮手”。根据这样的逻辑考量,彼得一世首先于1699年同丹麦缔结防御条约。丹麦是想借此机会收回割让给瑞典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地区。俄丹共同防御条约要求双方彼此提供军事援助,共同反对瑞典。就在这一年,波兰、萨克森等国也与丹麦缔结反瑞军事同盟,趁着这样的天赐良机,彼得一世立即与萨克森选帝侯缔结同盟条约,双方规定好打败瑞典后的利益划分。之后该同盟又吸收了德意志的勃兰登堡加入,并许诺其可以获得波美拉尼亚。而对于波兰来说,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想夺取得里芙兰以及爱兰斯,因此在萨克森的促使下也加入该同盟。同年12月,丹麦加入。这样一个以俄国为主要核心的反瑞典波罗的海北方同盟就在1699这一年诞生了,一个对瑞典战争的计划也正是产生了。

北方大战

北方大战的爆发(1700-1721年)。对于北方同盟来说,此时是发动对瑞典战争的“绝好机会”,因为瑞典的国王查理十二只是一个登基两年的十七岁“孩子”。在这种看似各种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战争爆发了。1700年5月,萨克森军队从波兰进攻波罗的海东岸的利沃尼亚,掀开了大战的序幕。战争开始后同盟军队的进攻并不是很顺利,他们低估了这位十八岁瑞典国王的能力,因此在战争初期同盟军队反而陷入了不利的困境。先是同年8月瑞典迫使丹麦签订停战和约退出战争,接着是彼得一世进攻瑞典遇到挫折,在围攻纳尔瓦时失败,并且损失惨重。幸运的是查理十二并没有趁机进攻俄国,转向波兰才使得俄国有了一点喘息之机。不过局势还没有变好,1706年瑞典攻入萨克森,并在同年逼迫波兰签订和约。这一系列的行动导致北方同盟瓦解,只剩下俄国孤军奋战了。这是俄国最困难的时期。但是1707年瑞典进攻俄国,这是一次失败的战略抉择。第二年俄国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大败瑞典军队,从此北方大战迎来了转折点。对此恩格斯曾经说过:

查理十二

“瑞典的实力和威望正是由于查理十二作出了入侵俄国的尝试而丧失的,查理十二以此断送了瑞典。”

经过这场战役后俄军扭转了战局,北方同盟也因此得以恢复。从此俄军的进攻总体上比较顺利。仅仅在1714-1716年俄军就占领了瑞典的全部领地,还同其他同盟国家达成了瓜分瑞典的协议。至此瑞典的失败已经是不可扭转的了。

五、《尼斯塔德和约》的签订:彼得一世获得了出海口,俄国崛起为欧洲一强

在战局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彼得一世为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他亲率代表团访问法国,争取到法国的支持。而在战争中英国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已经是直接支持俄国的战争行为了,甚至还派舰队参与对瑞典的作战。此时西班牙王位战争也结束了,俄国表示将会承认法国在《乌德勒支和约》中取得的权益,于是法国也支持俄国。在这种情况下瑞典不得不以俄国议和。1721年8月,在英法等西欧大国的干预下,俄国以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德和约》,规定:

瑞典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卡累利阿等地割让给俄国;俄国承诺将芬兰归还给瑞典。

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长达21年的北方大战结束,彼得一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为此他曾激动的说:“俄国从来没有取得过如此有利的和约”同样经过这场战争俄国从一个远离欧洲不起眼的内陆国变为了濒临海洋的帝国,瑞典则从此衰落下去了,它欧洲强国,波罗的海霸主的地位被俄国所取代了。俄国则因为这场战争跻身为欧洲强国行列,跨入了欧洲政治的中心地带。就在和约签订的这一年,俄罗斯元老院将“大帝”和“国父”的尊号奉献给彼得一世,以“表彰”他对俄罗斯国家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俄罗斯双头鹰

当然,这一切只是俄罗斯的开始。彼得大帝还在战后将首都迁到了靠近欧洲的彼得堡,这一举动表明俄国对欧洲的政治野心其实才刚刚开始。马克思曾经指出:“彼得一世的迁都就是激发俄国人进行新的征服的一种诱因”。彼得大帝的梦想不仅仅是一个海洋帝国,更是一个世界帝国、世界强国。这一目标从他确定夺取出海口战略时就已经表明了,当他实现出海口目标后,他的下一步就是向欧洲以及世界进军。

1725年,俄罗斯的“国父”、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彼得大帝离开人世。反观他这一生,其实就只干了一件事——为俄罗斯夺取出海口,让帝国成为海洋强国,继而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帝国。他一生呕心沥血,只为出海口这一个俄罗斯国家梦想,他成功了,他给俄罗斯人留下的是一个强大的帝国。

参考文献:《国际关系史》 、“西化”的彼得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