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请求改名,嘉庆识破其野心,把它名字倒了过来,结果沿用至今

小国请求改名,嘉庆识破其野心,把它名字倒了过来,结果沿用至今

文: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自秦始皇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等实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因此有很多小国家为了寻求庇护,甘愿成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除了每年向统治阶级进贡名贵的宝物以外,还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古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这里不得不提到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它是古中国文化强盛的一个关键标志。

“丝绸之路“连接了横跨亚非欧地区的商业贸易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西汉的张骞曾作为西域使者,途径著名的河西走廊到达敦煌。

在这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使者、传教士甚至流浪的乞丐都曾留下了浓厚的历史足迹。他们不仅带来了佛教,传播了造纸术,还引入了葡萄、核桃等西域特产,当时的外国元首和阶级贵族都以穿中国丝绸为荣,这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丝绸之路”在明朝初期达到顶峰,这个时候的附属国特别多,包括现在的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可见当时中国的实力非同一般。

但是随着统治阶级的故步自封,明中期开始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对外交流闭塞,到了清朝,清政府狂妄自大,“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使封建王朝进一步没落,国力也逐渐衰弱。

一些附属的小国有的被迫脱离控制,寻求更大的安全保障,而有的则自立门户,甚至实力反超。比如日本现在的冲绳县,以前就是明清时期的藩属国琉球,据说每当琉球国王继任,清朝都会派使者前去朝贺,乾隆皇帝也曾赐印给琉球国王,从侧面反应两国关系密切,友好互助。

但是后期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内忧外患,导致琉球被日本强制占领,虽然琉球国王秘密向清王朝请求援助,奈何当时的大清帝国已经自身难保,最终琉球被日本吞并,结束了与中国长达五百多年的藩属关系。

从琉球国的消失到清政府的灭亡,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国家如果不融入时代的潮流,就会逐渐被淘汰直至没落,也无法保护依附它的小国家。而除了西域地区一开始就主权独立的藩属国外,还有一些小国家前身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只是历经中原各朝代内乱,小部分少数民族部落逐渐独立形成了新的政权,这里首当其冲的当属如今的越南。

越南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之一,其领土经历时代的交迭,如今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但历史上越南的中北部其实是中国的一部分,与广西云南接壤,伴随着改朝换代,其领土不断向南扩张,公元968年正式脱离我国控制。

虽然独立建国,但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宗藩关系,并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使用汉字,效仿我国古代封建制度。

但古代越南政权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从其名称的演变就可以反映出来。初期的越南在五代十国时期被称为安南,并一直延续到清嘉庆年间,这个时期安南国发生内乱,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并未干预安南当时的内政,最终安南国又一次改朝换代,新的国王为了建立新的局面,便向清帝提出赐新国家名的请求,而这个新名称便是南越。

可是作为九五至尊的嘉庆帝瞬间识破了他们的野心,要知道南越这个名称内涵可谓非常丰富,它代表着秦始皇时期出现的的南越政权,其统治范围不仅仅是已经拥有的安南地区,还包括富饶的两广地区。如果清政府答应了这个请求,意味着间接同意了他们可以扩大领土。可见虽然是依附于大国的藩属国,但并不都是安分守己的,更何况历史从不缺野心勃勃的统治者。

嘉庆帝盛怒之下拒绝了这个请求,同时将南越名称倒置,越南国名便由此而来。为了打消安南国不安分的小心思,嘉庆帝还命人刻了越南二字的印玺赠予新任国王,如此一来,安南国也只好作罢。所以说每个国家的国名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不能随意更改,它关系着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虽然这些藩属关系早已随着历史消失,但不得不说,它们也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