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罢工,人均工资不到1500,中国工厂占60%,有300多家

这里没有罢工,人均工资不到1500,中国工厂占60%,有300多家

缅甸,近日倍受关注。缅甸是中国的邻国,也是东盟成员国,还是纺织产业的一方净土,民风纯朴(没有罢工事件)。2020年,缅甸服装业的出口额有望超过50亿美元。制衣业处于缅甸蓬勃发展的业务的最前沿,约有500,000名工人。

上图:缅甸现有服装厂约600多家,外资及合资占一半以上,中资企业是其中的主要力量,约占60%,大约300多家企业,这些服装厂主要集中在仰光地区。

投资缅甸的优势所在:

1、中缅双边关系发展势头良好;

2、缅甸享有欧盟、日本给予的普惠制政策;

3、外商投资可以获得3-7年免税政策;

4、电力成本相对便宜,每度电约合人民币0.9元;

5、企业不用给员工提供食宿,减少管理成本,但是需要提供用餐的场所;

6、社会治安良好、民风朴实。

缅甸人口优势明显—在近5300万人口中,有65%处于劳动年龄,而其中有一半为服装制造业所青睐的女性人口。缅甸人重视家庭,学习适应能力强,适合成为服装制造工人。劳动力成本低,最低工资约合654元人民币/月,加上2小时加班以及其它福利约合1500元人民币左右/月。

缅甸,纺织产业的一块净土!

在缅甸仰光瓦迪亚工业区里,道路两侧分列着5栋崭新厂房,3600名当地工人正在这里工作。这是去年底开园的国泰缅甸服装工业园,它也是目前缅甸国内最大的服装工业园之一。

在“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下,自2014年以来,大批中资服装企业赴缅甸投资,“当前,60%的缅甸服装企业属于外资,而中资企业又占到外资企业的60%。”缅甸服装制造业协会秘书长凯凯内对本报记者介绍说,现在平均每月新设立的服装企业中80%属于中资。

顶层设计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事实上,2004年以前,缅甸的服装行业较为发达,但由于西方国家实施制裁,导致缅甸服装行业长期不景气,这种情况直到2014年才有所改变。”缅甸中国纺织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施坤说,2012年缅甸颁布《外国投资法》并制定成衣行业的投资细则,鼓励外资服装业发展。随着缅甸的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中国服装企业也纷纷赴缅考察投资。

颜秋红是恒田(仰光)制衣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她所在的工厂2014年6月在仰光省落地,并在短时间内将生产规模扩大到两个厂区,现在有2600多名缅甸工人在此工作。她对记者说,当初公司看中缅甸相对低廉的用工成本和当地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经过3年多的发展,缅甸工厂的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未来我们还要建一座万人工厂,把握住缅甸投资的黄金时期”。

凯凯内认为,发展服装制造业,缅甸人口优势明显——在近5300万人口中,有65%处于劳动年龄,而其中有一半为服装制造业所青睐的女性人口。缅甸人重视家庭,学习适应能力强,适合成为服装制造工人。“缅甸政府也通过建立相关技能培训中心等,提高人口的劳动能力。”

作为后来者,国泰缅甸服装工业园则有更深层次的投资考量。工业园管委会负责人赵凯对记者说,缅甸具有较高质量的传统服装制作工艺,积累了一定的高端纺织产品制造经验;同时,缅甸享受欧盟的普惠制待遇,对日本等国出口也享受免税;此外,服装行业也是缅甸政府优先发展的目标。“缅甸工业园是国泰现有国内货源基地的重要拓展和补充,也是国泰的样板工厂和发单中心。我们以园区工厂为订单中心,不断带动周边工厂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首席研究员梁晓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缅经济走廊等顶层设计为中缅服装工业合作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对于缅甸而言,中国既是该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投资国、重要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来源地,也越来越成为该国纺织服装产品的消费国。中缅两国山水相连,双边关系稳定,产业互补性强,具有合作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天然优势。

在这里,工人们看到了新希望

据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初步统计,目前在缅甸投资纺织制衣业的中资企业有300余家,雇佣当地劳动力近30万人。中资服装企业在拓展业务的同时,为缅甸贡献了大量税收,也为提升当地劳动力技能和素质作出了贡献。

“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这是国泰一贯秉持的传统。”赵凯说,创建伊始,工业园就确立了善待员工的理念,尊重缅甸当地的传统文化,帮助工人提高效率,实实在在地增加员工收入;创造和谐、友好的工作环境,让工人从细节处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培养缅甸当地的管理人员,为其提供上升的渠道和空间。

今年26岁的敏敏乌是一位身材娇小的缅甸女孩,如果不是在工厂里见到她,很难想象她正管理着一个95人的工作团队。“我非常满意自己的工作。我感觉工厂里的同事都是一家人,师傅始终关心教导我,我才有机会胜任这个工作岗位。”

敏敏乌提到的师傅,是国泰汉帛缅甸服饰有限公司的厂长汤庆海。汤庆海已经在缅甸工作了两年多时间,在他看来,缅甸年轻人有灵气,愿意学习技术。他与当地同事建立起友谊,成了一家人,很多年轻的缅甸工人更愿意叫他“师傅”“爸爸”。汤庆海也毫无保留地从基础教起,向缅甸徒弟传授专业技术和危机处理能力。现在这家工厂的管理层中,缅籍员工占到80%,“通过人性化和制度化的管理,缅甸工人看到了发展希望,毕竟我们还是要把企业交给缅甸年轻人”。

有了新希望,才有新动力。28岁的皎哥哥对此体会更为深刻。他曾在多家外资服装厂工作过,但在恒田的时间最长,现在主管工厂的面料仓库。他对记者说,中方领导愿意倾听和接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他和同事觉得这家厂子值得信任。更为重要的是,工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希望能够在三厂开业时派上用场”,皎哥哥笑着说。

来源:央视、创嘉IE云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版权,我们尽量标注每篇文章的来源,若不愿被转载或侵权,请及时留言通知,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