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空想”——旧日本帝国海军对美战术构想杂谈

“幻之空想”——旧日本帝国海军对美战术构想杂谈


伴随着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这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开始高速膨胀,预想的战略对手从俄国进一步升级为更强大的美国。为了能击倒这个比沙俄更强大的“巨人”,日本海军处心积虑地试图通过从日俄战争中获得的经验来设计新的作战方针,由此产生了“迎击决战”思想,其后又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进一步演化为“九段渐灭作战”预想。该思想作为战前日本帝国海军的战略指导思想被坚定地贯彻执行下去,不仅舰队的编组及训练都在该思想的指导之下进行,就连兵器的设计研发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然而,伴随着珍珠港内爆出的惊天巨响和燃起的冲天火光,日本人最终亲手将“九段渐灭作战”预想化为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泡影。

一、“迎击决战”思想的产生

1905年9月,随着《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持续1年多的日俄战争以日本的最终胜利而宣告结束,就在整个世界对日本这个新兴帝国侧目的同时,因获胜而极度膨胀的东洋岛国制定了新的国防战略方针,

于对马海战中被击沉的俄军战舰,能击败欧陆巨人沙俄,日本这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时让世界侧目。

太平洋西海岸的美国被列为新的假想敌国。但由于与美国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日本海军绝对无法拥有和美国海军相等的力量,日本出动主力舰队硬碰硬地攻击美国本土的结果只能是全军覆灭。那么在实力不敌的情况下要想击败敌国只能靠守势战略,即以逸待劳来获取胜利。于是日本海军决定照搬日本海大海战的经验,在日本近海动用全部力量和劳师远征的美国舰队进行一次命运大决战,一锤定音,这种战略思想就叫作“迎击决战”。其主要战法是:日本集中舰队的主力于日本近海(当时预先判断的决战战场是小笠原群岛附近),并把各水雷战队分散在邻近海域,在可能海域用强力侦察巡洋舰组成大范围搜索网,在发现敌舰队以后马上集结巡洋舰对敌舰队进行水雷战强袭,打乱敌舰队的阵形并尽可能的削弱敌方军力,其后再投入主力舰和敌人进行舰队大决战,这时预想双方实力就几乎相差无几了,而以逸待劳的日本海军就有比较大的可能性去赢得决战的胜利。为此,日本一方面强化其水雷战队的实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八八舰队计划”,以期能在局部上保持对削弱后的美国远征舰队的优势。

环球航行中的大白舰队,早在大白舰队访日期间,日本就深刻感受到其未来的对手所拥有的强大实力。

二、从“迎击决战”到“九段渐灭作战”

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使日本想在局部战场和美国海军以同等实力进行决战的梦想破灭,因为其主力舰只总吨位只能达到美国主力舰只总吨位的60%而非预想中的70%(日本海军内部非常信奉以佐藤铁太郎与秋山真之提出的“对美七成论”,即要面对美国的主动进攻,日本最低需要保持对美7成兵力),于是日本修正“迎击决战”战法为“九段渐灭作战”战法,不单纯依靠最后的大决战,而是,利用从潜水舰到战列舰的各种海军兵器,分段逐次地消灭美国舰队,其中的关键核心为四支打击力量,既:远洋潜水舰部队,岸基航空兵部队,强力水雷战队,主力舰部队,他们都担负着所谓的渐灭作战任务,既在不同的阶段打击敌方舰队的任务。其主要作法如下:

“九段渐灭作战”的早期构想,虽然只是雏形,但已经可以看出使用多种兵器逐次消耗美方舰队实力的思路。

第一段,“远洋侦察与打击”,日本海军预测,一旦日美开战,日本海军将与陆军协同破坏并攻占美军在吕宋岛以及关岛的海军基地,诱使美舰队东援,而美军舰队主力将从西海岸移师珍珠港,此时派出远洋潜水舰严密监视美主力行动,并寻机袭扰;第二段,“集群雷击”,美舰队由珍珠港驶出后,立即使用大批潜水舰轮番攻击美舰队;第三段,“迟缓登陆”,当美国舰队接近马绍尔群岛时,以潜水舰部队再次予以攻击,削弱敌人并迟缓敌人登陆,争取时间;第四段,“内南洋前哨战”(这也是九段作战的预想主战场,需要大量消耗敌人实力的区域)美军开始进攻内南洋诸岛,此时以超级战列舰(即后来的“大和”级战舰)加上新式舰队航母(即后来的“翔鹤”级航母)予以攻击,使敌舰队混乱;第五段,“内南洋潜水战”,由潜水舰部队痛击混乱中的美国舰队;第六段,“航空攻击”,内南洋陆基航空兵力全力攻击敌军舰队,给予敌舰队最大之杀伤;第七段,“内南洋水雷强袭战”,日本海军主力夜战部队,将对美舰队发动夜间水雷强袭;第八段,“内南洋机动作战”,主力空母机动部队全力攻击敌舰;第九段,“最终决战”,战舰部队终于登场,扫清最后的残敌,日本海军大获全胜........。

这九段作战中,第七段至第九段为决战阶段,也是巡洋舰部队登场参战的主要阶段(尤其是在第七段,“内南洋水雷强袭战”中,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此阶段,日本海军将对美舰队发动鱼雷强袭),战斗的主要模式则是令日本海军颇为自信并视之为“决胜法宝”的夜战模式。按照预先设定的战斗规划,日本海军的全部重巡洋舰将在第二舰队司令长官的统一指挥下投入战斗。其中第5战队和第6战队分别与一个由5500吨级巡洋舰率领的水雷战队组成第1与第3夜战队(统称为第1夜战群),配置于美军主力舰队的右侧;而第7和第8战队则分别与一个水雷战队组成第2和第4夜战队(统称为第2夜战群),配置于美军主力舰队的左侧。以上二个战斗群将对美舰队展开“四面包围”。另配有2艘重雷装舰(即“球磨”级(改)轻巡洋舰)加强第1和第2夜战群。为夜战群提供火力掩护的则是由第二舰队司令长官直率的第3战队(由4艘“金刚”级战列舰组成,分为2个小队)和第4战队。全部夜战群将于决战前一天的傍晚前进至距敌方舰队50-60海里处的阵位上待机,于午夜时分开始作战。

“四面包围”战术示意图,摘自学研社《日本的水雷战队》一书。

战斗开始后,巡洋舰和战列舰上携带的夜侦将飞临美主力舰队上空并投下照明弹。随后,在指挥舰的统一指挥下,各夜战群所属的重巡洋舰和重雷装舰将对美国舰队进行超远距离(在30000米到35000米距离上,将配备于两舷的鱼雷管中的鱼雷全部打出)的鱼雷齐射,以削弱其外围警戒部队的实力。随后,第4战队与第3战队配合对位于美国舰队展开炮击并争取打开两个突破口。各夜战群的先头突击力量(第1夜战群第1夜战队和第2夜战群第2夜战队)将在各夜战群所属的重巡洋舰的掩护下,从这两个突破口展开突破。各夜战群要以5500吨级轻巡(旗舰)充当箭头,呈单纵队队形,一边炮击一边突进,在极近距离上(3000-5000米距离上)对敌主力舰发射鱼雷后撤退(如各舰配有鱼雷再装填设备的,可在撤退过程中再装填,并随后返回战场再次攻击,另,如发射鱼雷后与敌舰距离极近时,也可在撤退前用舰炮或机关炮轰击敌舰舰桥,加重对敌舰的破坏)。当战斗进人高潮后, 两个夜战群的后续突击力量(第1夜战群第3夜战队和第2夜战群第4夜战队)也将从突破口突破,依照与先头突击力量类似的战斗方法展开战斗。在黎明之前,整个夜战部队将全部撤离美国舰队附近,并重新组成主力部队前卫,配合主力舰部队在航空攻击后实施舰队决战。根据日军图上推演的结果,此战法大约可消灭美军10-16艘的战列舰与巡洋舰。

作为水雷战队的核心,经过严酷训练的日本驱逐舰部队被视为实现对美渐灭作战的重要力量。

三、“九段渐灭作战”与日本海军的鱼雷兵装

为了实施"九段渐灭作战',日本海军建造了超级战舰“大和”级和“翔鹤”级空母,并积极强化水雷部队,不断提高陆基航空队的对舰攻击能力,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来配合九段作战,这种思想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都是日本海军的主要作战方略。与此同时,日本海军秘密开发了一款号称划时代的鱼雷武器——“九三式氧气鱼雷”。

日本海军为“九段渐灭作战”而专门打造的决战舰艇,左为“大和”级战列舰,右为“翔鹤”级航空母舰。

鱼雷是一种以自身动力在水中航行,用战斗部毁伤舰船等目标的水中兵器,发端于美国南北战争时的碰杆式水雷,是19世纪发明的一种新式海军武器。由于其在水下航行,较为隐蔽,而且直接攻击舰船的吃水线以下的部分,破坏船体的水密性,使目标进水沉没,杀伤力较大。不过由于技术上的局限,经过早期的飞速发展,到了20世纪初期,各国海军技术专家基本都认为鱼雷的性能已经达到极限了。不过此时在太平洋之滨,有一个新兴的海军强国一直没有放弃对性能更强的新式鱼雷兵器的追求。这个国家就是日本帝国,作为一个后起海军强国,日本在综合国力较其潜在对手——美利坚合众国处于严重劣势的前提下,力图以某些技术方面的优势来弥补,氧气鱼雷就成为了日本人扭转乾坤的秘密武器之一。

经过一番艰苦的试验研究并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1933年,屡撞南墙却誓不回头的日本科研人员(以大八木静雄技术少佐为首)终于开发出了一种号称领先西方鱼雷兵器20年的新式兵器,这就是所谓的“忍者大杀器”—— 九三式氧气鱼雷(九三式鱼雷有多种型号,使用频率最高的为1型和3型)。

于自卫队江田岛术科学校保存至今的氧气鱼雷,左为潜艇用的九五式,右边即为水面舰艇使用的九三式。

九三式1型氧气鱼雷全长9米、直径610毫米、重2700千克(3型重2800千克),由战雷头、燃料室、动力和控制设备舱三部分组成。采用纯氧(研制过程中为保密一律称为第二空气)为主推进剂,具有威力大(战斗部装高爆炸药490千克,命中一发即可使一艘驱逐舰彻底丧失战斗力。),高速状态下射程远(48节时20000米,36节时更是达到惊人的40000米)且航迹隐蔽(以往用压缩空气的鱼雷在空气中的氧气消耗掉以后,剩余大部分氮气排出后会产生明显的尾迹。而93式氧气鱼雷产生的废气基本是可溶于水的二氧化碳,故尾迹不明显。)等突出特点,成批发射,对盟军水面舰艇危害极大。

模型爱好者制作的重雷装舰齐射氧气鱼雷的场景模型,成批发射的氧气鱼雷对盟军舰艇危害很大。

当然九三式氧气鱼雷同样也拥有殉爆后破坏大(日本海军的18艘重巡洋舰中的“古鹰”、“青叶”、“最上”、“三隈”、“铃谷” 5舰就是因为鱼雷殉爆导致重创或沉没的),容易早爆,偏航,远距离发射命中率低等缺陷,至战争中后期,日本海军装备氧气鱼雷的各型舰艇通常都会在自身受创后立即抛弃氧气鱼雷,以免“大杀器”被诱爆后给本方舰艇造成致命破坏。

四、不切实际的幻梦与空想

“九段渐灭作战”及其前身“迎击决战”从根本上说还是基于此前在日俄战争中获得的经验,主观认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舰队必定远涉重洋东进来袭,而日本海军则按照预先制订的方案对美舰队实施逐次打击削弱后与之展开决战并一锤定音击败美国舰队,夺得太平洋霸权。然而,这一方案在制订之处便显得过于一厢情愿,首先,美军必须按照日军的预想派出大舰队东援且需要在日军不断的打击削弱下持续东进,直到进入日军最后划定的决战区域,完全视美军的应变于不存在;其次,自日俄战争后几十年,海战技术兵器发展迅速,航空母舰、新式舰载机、雷达等一系列新技术兵器的应用已经极大地从战略和战术上改变了海战模式(如更加强调制空权,更加重视机动作战等),日本海军本身也受到了新技术兵器的影响,但却只将其视为实现陈腐战略意图的新手段而已,核心思想与几十年前的日俄战争时期并没有质的变化;最后日本忽略了战争比拼的本质在于综合国力与科技实力,面对美国这种量级的对手,削弱甚至歼灭一整支美军舰队根本无法让美国彻底屈服,激发了战意且工业转入战时轨道的美国所能迸发出的实力是日本完全无法对抗的,同样甚至是更大规模的舰队会被组建起来并投入到反击之中。

1941年12月7日,伴随着珍珠港内爆出的惊天巨响和燃起的冲天火光,太平洋战争的大幕被日军以突袭的方式拉开,“九段渐灭作战”预想也随着日军的主动攻势行动而化为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泡影。

伴随着珍珠港内爆出的惊天巨响和燃起的冲天火光,“九段渐灭作战”预想化为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