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难管,怎么说都听不进去?聪明的父母不妨试试“五指规则”

孩子太难管,怎么说都听不进去?聪明的父母不妨试试“五指规则”

引子 一位焦虑妈妈的烦恼

周女士的孩子亮亮刚满4岁,升入了幼儿园中班。

周女士本以为孩子长大了,会变得越来越懂事,自己在育儿时也会轻松一些,可事实却让她非常失望。

最近亮亮越来越有“个性”,总喜欢和妈妈对着干,妈妈让他做什么,他常常当作听不见,让周女士十分烦恼。

下午周女士把亮亮从幼儿园接回来,让他自己在玩具房里玩一会儿,自己忙着做饭、收拾屋子。

等到晚饭做好的时候,周女士喊亮亮出来吃饭,亮亮却一直抱着心爱的机器人不肯放手,非要周女士连催带拉,才能把他带到饭桌前……

吃饭的时候,亮亮总是不够专心,他东看看、西望望,用小勺摆弄着妈妈夹给他的蔬菜,有时又玩耍起了落在桌面上的饭粒……

看见亮亮磨蹭的样子,周女士有些急躁,忍不住批评起来:“你就不能专心吃饭吗?”“吃完饭再玩,行不行?”

亮亮答应了一声,吃了两口饭,又开始玩耍起来……

周女士实在看不下去了,只好抢过小勺,一边埋怨着,一边亲自给亮亮喂饭……



类似这样的事情一晚上不知会出现多少次,等到亮亮终于躺在床上睡着后,周女士总会有一种精疲力尽的感觉。

她不知道亮亮为什么会这么“难带”,不管自己怎么严肃的批评、怎么不厌其烦的唠叨,亮亮的小耳朵就像是一对“摆设”一般,无论什么都听不进去。

周女士觉得十分头痛,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才能让亮亮“听话”。



孩子听不见妈妈的话,是因为开启了“自动忽视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爸爸妈妈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是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听若未闻”,无论爸爸妈妈怎样说,孩子就是我行我素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凯文·黎曼把这种情况称为“自动忽视”,他告诉爸爸妈妈们:

“你说的越多,孩子就越会当成耳旁风。这是因为你在要求孩子做某事后,没有采取后续动作,所以孩子会觉得不尊重父母、不听从指令也没有什么不对。”

比如像周女士这样的焦虑妈妈,会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你应该做某事了”,但如果只有干巴巴的提醒,却不让孩子意识到“不听从指令”的后果,孩子就会藐视妈妈的指令,并会以消极敷衍的态度作为回应。



这种情况在3~5岁的儿童身上往往会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是因为孩子已经进入了心理学上的“第一逆反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喜欢用“我”、“我的”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喜欢接受大人的干涉。

此时爸爸妈妈想要对他们讲道理,他们更是不愿意听从,有时听见了也会故意不去理会。

他们的沉默更像是一种对爸妈的“无声抗议”,如果没能得到爸妈正确的引导,这种“自动忽视”的情况就会越来越频繁,并会养成习惯,让爸妈感觉束手无策。



想破解“自动忽视模式”,让芬兰心理学家来帮忙

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破解这种“自动忽视模式”呢?

下面我将推荐芬兰心理学家本·富尔曼首创的“五指规则”,可以帮你解决孩子“听若未闻”、“左耳进右耳出”的问题,让你能够轻松地赢得孩子真心的合作。

本·富尔曼是芬兰国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知名主持人、注册心理治疗师和培训师,也是在芬兰家喻户晓的焦点解决大师。

为了解决亲子问题和家庭问题,他创设了“儿童技能教养法”,为无数父母和孩子提供了帮助,也让他成为了我们最好的育儿榜样。



他曾经在35个国家开办工作坊和巡回演讲,著作译本更是遍及全世界。我要介绍的“五指规则”便出自他的新作《孩子,请把你的耳朵转过来》

“五指规则”是一种非常简便且十分实用的办法,它不需要我们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只要伸出自己的右手,给五只手指各起一个名字,再比照着手指去发挥相应的沟通作用,就能够让孩子把小耳朵“准备好”,愿意接收我们给出的指令,并能够心甘情愿地按照我们锁说的去做。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五指规则”吧:

1.大拇指(联结指 Connect)

大拇指被富尔曼称为“联结指”,顾名思义,它的作用就是帮助爸爸妈妈和孩子建立“联结”,使孩子能够听到爸妈要说的话。

“联结”是亲子沟通能够顺利进行的第一步,缺少必要的“联结”,爸爸妈妈再苦口婆心地教育、引导,最后的结果都会等同于零。

因此,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联结”:

目光联结:在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面向孩子,蹲下身子,用双眼凝视着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将注意力从玩具、动画片上转移到我们的脸上。体感联结:在孩子不够专注的时候,不妨伸手轻轻拍拍孩子的肩膀,或是搂住他的肩膀,将他拉到我们的面前(注意动作不可过于粗暴)。情绪联结:在指出孩子问题的时候可以使用严肃的表情、简洁有力的语言;在给予表扬的时候可以使用微笑的表情、轻松愉快的语言,这样可以让孩子受到情绪的感染,能够从情绪上做好联结。



2.食指(请求指 Request)

食指被富尔曼称为“请求指”,它的作用是在做好“联结”之后,尽可能清楚地告诉孩子我们究竟想让他们做到什么。

有的爸爸妈妈常常抱怨孩子忽视自己的指令,可问题并不一定总是出在孩子身上。

爸爸妈妈的指令不够清晰、不够明确,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不知该如何去做。次数多了,孩子也很容易进入“自动忽视模式”。

比如一位妈妈经常对孩子这样抱怨道:“这都几点了?你怎么还在玩玩具?你能自觉点去洗漱吗?现在不上床,明天早上能按时起来吗?真搞不懂你为什么总得让人催着,你妈妈我都累了一天了,你能让妈妈省点心吗……”



妈妈长篇大论地说了一通,其实只不过想让孩子“停止玩玩具、尽快去洗漱”,可是这一通絮叨下来,孩子不但抓不住重点,还会觉得妈妈很啰嗦、很烦

久而久之,孩子一听见妈妈的唠叨就会马上开启“自动忽视模式”,让妈妈觉得无可奈何。

所以,想要破解自动忽视模式,我们还需要及时反省平时的沟通方式,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用最简练、最清晰、最准确的语言描述一个请求,而不是用一堆意义不明、意图混乱的话语去扰乱孩子的认知。



3.中指(解释指 Justify)

中指被称为“解释指”,是提醒我们对孩子不要总是提要求却从不做解释

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第一逆反期”的孩子来说,我们就更是要注意让孩子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样孩子才不会过于抗拒,而是会乐于按照我们的指令去做。

比如想要让孩子早点睡觉,我们在发出指令之后,如果孩子有疑问或是不愿听从,我们可以给予简单的解释,当然这个理由不能是孩子理解不了的大道理,而是孩子能够一听就懂也能够认可的原因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对孩子说:“如果早早睡觉,明天就能按时起床,可以第一个到幼儿园,老师会表扬你,小朋友也会把你当成好榜样哦。”

上幼儿园的孩子对于老师和同伴的意见一般是非常看重的,他们会接受我们的“解释”,也就会乖乖上床睡觉,而不会故意拖延、捣乱了。



4.无名指(鼓励指 Encourage)

无名指被称为“鼓励指”,它的作用是提醒我们用鼓励来激发孩子的信心,让孩子更加愿意执行我们的指令。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之所以提出是“鼓励”而不是“表扬”,是因为表扬主要针对结果,而鼓励针对的是过程。

美国发展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认为,只表扬结果,如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会让孩子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天赋才是成功的关键,而且孩子还会对获得认可“上瘾”,表现为只喜欢听好听的夸奖话,不能接受任何批评;遇到挫折时孩子的抗挫力也会逐渐下降,有时为了避免遭遇挫折,孩子会主动寻求难度较低的任务,对难度高的任务则会表现出逃避态度

相反,若是多对“过程”进行鼓励,如对孩子说:“你在……的时候非常努力,我相信这次你也能够做到”,“虽然……很不容易,但是你一定能行!”

这类鼓励的话语能够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并能够让孩子产生出更多的积极性,愿意按照我们的指令去做,而且在完成任务之后,他们还能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5.小指(合约指 Deal)

最后,我们来看“合约指”小指的作用,它在提醒我们要和孩子做好“约定”,使孩子能够将好的做法固定下来,这样下次再出现同样的情况时,孩子会遵守约定,我们也不必再费心去提醒孩子了。

比如我们想让孩子把玩具房收拾干净,经过上述四步后,孩子已经接受了指令、成功完成了任务,我们可以对孩子进行鼓励,之后与孩子约定:“以后每天玩完玩具后,都这么做,好吗?”

为了激发孩子的自觉性,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来提出约定,比如我们可以变换为这样的说法:“玩具房被你收拾得真干净,你真是太能干了!可是我担心玩具房很快又会变得乱七八糟,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此时孩子很可能会自豪地挺起小胸脯说:“不会变乱的!因为我不会再把玩具到处乱丢,而且我玩完后还会把玩具都收好!”

此时我们就可以和孩子来个击掌,或与孩子“拉钩”,再用大拇指“盖个章”,并用赞许的语气对孩子说:“太好了,咱们这就说定了!可别忘记了哦。”



怎么样?这就是富尔曼的“五指规则”,你学会了吗?

如果你不想再徒劳地一遍一遍提醒、唠叨孩子,就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你可以让五根手指来提醒你做好“联结”、“请求”、“解释”、“鼓励”、“合约”的五大步骤,让孩子逐渐关闭“自动忽视模式”,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房,而亲子沟通也不再会是一件让人烦恼和焦虑的事情。

我是【亲子育儿堂】,长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敬请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的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