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才会主动学习?只需满足孩子的三个心理需求

孩子如何才会主动学习?只需满足孩子的三个心理需求

家长们都明白,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性。那些能够自发主动学习、阅读的孩子,视学习或阅读为一种乐趣,沉浸其中,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优异的考试成绩和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

那么,如果自家孩子不怎么喜欢主动学习,做作业要催,学习和阅读兴趣不足,该怎么办?


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孩子主动学习,即提高孩子学习动力?

今天,我们就引用一个理论和一个实际案例,来分享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的话题。

自我决定理论

20世纪80年代,二位美国心理学家瑞安和德西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他们将人的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并提出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概念。

非自我决定行为

受外部刺激的控制才去做的行为。非自我决定行为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外部刺激一旦停止,个体的内在动机也就相应停止。

例如:


大部分不自发主动热爱弹钢琴的学生,受家长压力,不得不坚持练琴考级,但一旦考完业余十级,外部动机消失,缺乏内在动力的孩子们往往再不愿触碰钢琴。


外在动机

强调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并非因为行为本身的意义或者个体的意愿而去做事,相反是由于外部因素带来的结果被迫使去实施行为。

例如:


大部分没有内在学习动力的学生,迫于家长、老师、学生身份等外部动机的因素,疲于寒窗苦读十余年,一旦高考结束,外部动机消失,这些学生们中大部分再难端坐苦读了。


这也是为什么出现高考毕业生集体烧书、扔书的现象出现了。


自我决定行为

个体主动愿意去做的行为,自我的意愿对该行为形成了积极的激励和持久的作用。

内在动机

通常指个体的特征方面:对挑战的偏好、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外界环境进行探索学习、热衷于追求自我的发展进步。

例如:


当一个孩子对课外书中的知识充满了好奇,热衷于阅读并能乐在其中。这个阅读行为就是孩子自我决定的行为,而阅读时的美好体验就是其内在动机,与外力无关。


喜爱阅读的孩子,可以从阅读中得到快乐,这种愉悦的感觉将刺激阅读行为本身,使阅读更专注,即使阅读了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疲惫;同时也使得思维更活跃,可以更具创造性的与书本中思维互动。


那么,外部动机如何转化为内部动机?对于学生而言,如何从被逼学习,转化为喜欢学习呢?

外部动机是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的,且需要满足三个心理需求。

德西的研究表明,外部动机是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的。换句话说,放在学生学习的场景中,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是可以从外部动机转化而来,是可以被培养的。

依据德西的研究,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取决于三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即: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

下面,我们以如何培养每日练笔的习惯为例,来分析下这三个心理需求应如何被满足。

1、 自主感:

谁都不会喜欢被逼迫,而在被逼迫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做好。

如果家长对孩子练笔的任何事项都要规定,写什么内容、用什么修辞手法、提炼什么中心思想、甚至用什么笔,等等事无巨细的都要要求一番,孩子感受在众多约束中被逼着提起笔,又如何能达到练笔的目的呢?

因此,在每日练笔时,家长可以尽可能地给孩子空间,让其自己决定,大到写作的主题、结构、素材、中心思想,小到用什么本子、笔、是否配图。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其体会到自我支配的乐趣,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的感觉,孩子才会对这项事物充满兴趣,才能够激发孩子对自己选择的事物的投入和激情,为形成内在动力奠定基础。

2、 胜任感

让孩子完成能力所不及的一项学习任务,肯定会对其形成深深的挫败感,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还是以每日练笔为例,如果孩子刚开始进行练笔训练,家长就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写作字数、文从字顺、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中心思想提炼、通篇布局等等都进行要求。

门槛过高会使孩子永远达不到家长的预期,从而带来家长的失望与责备,孩子的自责和挫败感,并最终带来孩子对这项学习任务的恐惧和抗拒。

因此,在每日练笔时,家长可以遵循从易到难的思路,结合孩子的实际写作水平,制定比其当前水平稍高一些的标准。

比如说,先从要求文从字顺开始,再升级到使用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再进一步提出更高的标准。

让孩子通过思考和努力可以达到,体会自己对这项学习任务的掌控,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自信。

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尝试,孩子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且逐步体会到写作技巧的掌握的乐趣,最终实现对习作的接受、喜爱、乐在其中。

3、 归属感

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爱,主要依靠其主观的感知,而非客观深入的分析。因此,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表达出来的爱,才能得到归属感的满足。

换句话说,任何以孩子成长为目标的教导方式,包括体罚、责骂、说教、甚至是交流,只要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和关心,都会挫伤孩子关于亲密关系的归属感,进而伤害学习的内在动力。

只有当孩子感知到的来自父母的关注程度越高、与父母的亲密程度越深、来自父母的支持力度越大、期盼程度越高,孩子的心理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也会越高,获得的归属感也就越强,内在动力也越强。

因此,在前例中,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应予以高度的关注度,建立亲密关系,并就孩子每日练笔的行为,给予支持和期盼,从而保证孩子的归属心理需求的满足,确保该行为的内在动力的持久。

我是#师说中小学教育#,专注亲子关系与中小学教育,期待您的留言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