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报文章:为何油价不再取决于中东冲突

俄报文章:为何油价不再取决于中东冲突

参考消息网1月21日报道俄罗斯《消息报》1月13日刊文称,油价不再取决于战争和革命,经济因素开始在价格形成中占主导地位。文章编译如下: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特种部队“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马尼在美国空袭中丧命以及接踵而来的军政危机,有可能在国际石油市场引发价格猛涨。但这并未发生——油价在最初的情绪性飙升后重新回落。这再次验证了一个日益显著的规律:国际政治无法大幅改变石油价格。不过,过去的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何在?

市场对中东动荡不再敏感

1月3日,苏莱马尼的死讯甫一传出,国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盘中上涨2.5美元,达到每桶69美元。美国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也突破63美元。1月8日,在伊朗袭击美军设施消息的刺激下,布伦特原油曾经短暂突破71美元,随后又回到开盘价格。

尽管美伊开年冲突最近两天有所缓和,但现在断言危机已化解还为时尚早。然而,油价甚至跌到了紧张升级前的水平以下。来自海湾地区的消息似乎不再令伦敦、纽约和香港交易所经纪人不安。

这并非投资者首次对中东政治动荡无动于衷。去年9月,受沙特油田遭导弹袭击消息的影响,布伦特油价暴涨近15%,从60美元蹿升至69美元。不过这波行情并未持续很久。两天后,北海原油回落至63美元,接着,当沙特承诺数周内恢复全部石油供应后,更是跌破60美元。

减产和冲突曾令油价飙涨

20世纪,石油被视为最政治化的资源,石油市场交易所经纪人比金融界的任何人都更密切关注国际局势,尤其是关键产油区中东的形势。何况那里同时存在着两个波动因素——庞大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开采规模和政治不稳定。

1973年赎罪日战争是油价因地缘政治暴涨的典型案例。当年10月,欧佩克成员(主要是海湾国家)决定对在这场冲突中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结果一月之内,油价飞升70%。1974年1月,由于对国际市场的供应进一步缩水,油价涨至战前的四倍。禁运解除后,石油价格略微下挫,但仍远高于危机前。差不多在这个时间点,廉价能源时代结束。此外,欧佩克开始作为影响力不可思议的组织显现威力,甚至可以逼迫超级大国就范。

第二个类似事件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政治扰动导致新一轮油价飙高——这次是翻番。随着两伊战争打响,局势进一步激化。最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让下降了几年的油价再次上扬。

但现在,市场对这种事件的敏感性已大大降低。

石油地缘政治时代走到尽头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是什么发生了改变?首先,全球生产商版图焕然一新。现在美国每天产油近1300万桶,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而且几乎全部用于内需。其他与中东无关的出口国的作用也得以大大提升。例如,仅俄罗斯出口独联体以外国家的原油就达2.48亿吨。由于油砂的使用,加拿大成为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重要生产商,石油出口量30年来增长近六倍。如此迅猛的增长轻而易举地弥补了挪威、墨西哥和英国这类老牌产油大国的衰落。欧佩克国家已丧失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尽管其份额仍十分可观。

在近十年的低油价时期,工业储备迅猛增加。去年仅经合组织国家的储备就达到了30亿桶,即便全世界的石油开采突然停止,也足够全世界消耗整整一个月。

石油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亚洲大国跃升到购买者前列。这些国家在中东的政治参与度不高,更倾向于保持中立。美国和欧洲通过增加自身开采和广泛利用绿色能源而逐渐降低了石油消费。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中东地区息息相关的“石油地缘政治”时代已走到尽头。这对金融投机家是个坏消息,他们以前利用政治纷争大发横财。但对消费者及生产商来说是好消息。现在,在制订产供战略时,生产者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