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体述评:中缅关系正攀至历史新高度

境外媒体述评:中缅关系正攀至历史新高度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8日结束对缅甸为期两天的访问,这是他今年首次出访,引发境外媒体高度关注。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19日刊发社论称,此访旨在把两国关系带到新的高度,增进友谊与互信,其核心是互惠互利。在两国建交70周年之际,习近平与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见证签署了33份协议,支持北京“一带一路”标志性倡议的龙头工程。

社论称,双方同意加快落实中缅经济走廊。按照协议,中缅将修建连接中国西南部与印度洋的铁路,在饱受战乱的若开邦建设深海港,设立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在缅甸商业首都仰光开发新城项目。

社论称,如果上述项目全部建成,意味着中东和北非对中国的能源供应拥有更快捷、更可靠的运输途径。另外,中国的基建与投资机会也会增多。对缅甸来说,这将带来发展和就业。

社论还称,曾经有数十年时间,缅甸处于军政府统治下,遭受西方国家制裁,当时中国是缅甸的主要金融贸易伙伴。2010年,缅甸才开始宣布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日本、美国和韩国等地资金开始涌入,北京势力减弱。但如今,中国再度成为缅甸的最大投资国、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游客来源国,两国官员高层互访日益常见,习近平主席访问期间展现的情谊预示着两国关系将继续深化,更加亲密。

社论指出,缅甸积极迎合“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两国关系改善的重要因素。2018年,双方签署备忘录,联手打造中缅经济走廊。随着两国走近,缅甸有可能化解民族争端,保证社会稳定,改善跨国交通条件,并通过东盟成员国身份加强地区关系。两国走近带来大发展、大繁荣,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另据俄罗斯《独立报》1月20日报道,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缅甸期间,双方签署了33份合作文件。中国南部与印度洋沿海地区的连通将降低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石油供应的依赖。

报道称,习近平的访问发生在缅甸被西方进一步孤立的背景下。两国关系也像兄弟姐妹一般亲近。“患难与共、守望相助。”中国领导人如是说。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和缅甸最终签署了33份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关键项目的合作协议。比如,北京和内比都商定加快建立连接中国西南部和印度洋的“经济走廊”。在若开邦将建造能够吞吐更多船只的皎漂深水港。

正如《金融时报》强调的那样,皎漂港对中国很重要,因为此前建成的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枢纽就在皎漂。它为北京提供了绕开马六甲海峡进口能源的替代路径。

一位熟悉协议的官员表示,这些协议的关键交易细节和金额还需在谈判中磋商。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亚历山大·卢金指出:“(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上台时,两国关系稍有降温。但现在情况向反方向发展,传统关系正在恢复。”